-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14例临床观察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1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常规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依患者面部感觉及术中情况,采取微血管减压,垫放Teflon棉。结果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2例,显著减轻者2例。所有患者术后获3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疼痛消失14例,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不影响手术效果,具有明确的优越性及良好的治疗效果。
- 邢立举翟秀伟郭庆章李显伟黄鑫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外科手术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 神经导航系统下引流术与传统脑室引流术辅助精度比较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分析传统脑室引流手术不足,探讨神经导航辅助脑室引流手术临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EVD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改进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改进组患者行脑室引流手术进行神经导航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脑室引流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指标,包括颅骨钻孔位置、引流管长度(引流管尖端至骨孔中),引流管周围水肿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h、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的血清S100B、MMP-9水平。结果矢状面中,改进组患者前后角度在目标角度内2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6,P<0.001);改进组患者内外角度在目标角度内为30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0,P<0.001)。改进组患者骨孔位置、引流管长度和引流管周围水中变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7 d,改进组患者血清S100B、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脑室引流手术较传统术式具有精准、微创特点,可降低并发展发生率。
- 李显伟唐峰黄鑫邹冬梅张弹
- 关键词:脑室神经导航引流术微创治疗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究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活性物质和具体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筛选出北五味子的有效活性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有效活性物质的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获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得共同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的建立;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获得生物学过程条目、分子功能条目和细胞组成条目;通过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北五味子发挥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Cytoscape 3.8.2软件建立北五味子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北五味子具有7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成分,18个核心靶点;通过GO分析发现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涉及220个生物学过程条目,27个细胞组成条件,34个分子功能条目;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北五味子发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涉及到VEG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北五味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网络涉及到35个节点、184条边,平均相邻节点数目为10.514,网络中心度为0.309。结论: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起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次研究预测的北五味子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潜在机制可为开展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李显伟张宇黄鑫
- 关键词:北五味子网络药理学缺血性脑卒中
- 虚拟现实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治疗策略选择的价值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评估的作用。方法纳入96例患者,共126枚动脉瘤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过动脉瘤破裂分为破裂组(82枚)及非破裂组(44枚)。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位置、形态、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入射方向之间的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AR)、瘤体长度与载瘤动脉管径之间的比值(SR)等指标。结果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率高于后循环,囊状动脉瘤破裂率显著高于梭形动脉瘤,形状不规则的囊状动脉瘤破裂率高于形态规则囊状动脉瘤破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SR、AR均显著高于未破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满足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的需要。
- 李显伟唐峰黄鑫邹冬梅邢立举吴春天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虚拟现实系统
- 葛根素静脉滴注对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葛根素静脉滴注对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大庆龙南医院收治的80例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葛根素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葛根素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葛根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日常生活能力与生命质量。结果 葛根素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稍高于常规组(87.5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O水平升高,葛根素组高于常规组,ET-1水平降低,葛根素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PCT、hs-CRP水平降低,且葛根素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生命质量评分升高,且葛根素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葛根素静脉滴注能够提升临床疗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进一步提升患者远期生命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 李显伟
- 关键词:葛根素静脉滴注脑出血脑血管痉挛内皮素-1
- 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30例脑干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16例应用后颅窝减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药物治疗组14例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2周内,手术治疗组患者死亡率37.50%(6/16),低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死亡率64.28%(8/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6个月内,手术治疗组患者重残率+死亡率93.75%(15/16),与药物治疗组患者术后重残率+死亡率1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后颅窝减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干出血,与药物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但2周内死亡率较药物组略低,该方法可在临床应用。
- 唐峰李显伟黄鑫邹冬梅翟秀伟
- 关键词:脑干出血后颅窝减压脑室外引流
- 神经导航联合蝶鞍三维CT辅助在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蝶鞍三维CT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鼻入路垂体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对照组(n=28)经神经内镜鼻蝶入路手术,实验组(n=36)采用神经导航联合蝶鞍三维CT辅助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激素水平、肿瘤全切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到达鞍底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肿瘤全切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蝶鞍三维CT辅助神经内镜应用于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病人预后。
- 李显伟邢立举郭庆章邹冬梅唐峰刘忠涛黄金丽
- 关键词:神经导航三维CT神经内镜
- 颅脑损伤经双侧去骨板减压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19年
-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经双侧去骨板减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共36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治疗时,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实施双侧去骨板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GCS评分比对照组低,但是GOS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颅脑损时经双侧去骨板减压术,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刘禹兵张宇李显伟黄金丽杨立春
- 关键词:颅脑损伤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
- 2019年
-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CVS)患者接受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对76例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丁苯酞治疗方式,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是7.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是2.6%,两组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依达拉奉联用丁苯酞胶囊可以降低CVS死亡率。丁苯酞胶囊会导致腹部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依达拉奉会引起肝肾功能下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患者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观察组和对照组没有出现以上的不良反应。结论:aSAH动脉瘤栓塞术后血管痉挛患者使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术后血管痉挛几率。
- 黄鑫杨鹤李显伟
-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
- 脑出血患者NOX4表达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及功能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血清NADPH氧化酶4(NOX4)表达水平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及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前来就诊的58例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测量脑出血量及发病后5 d的脑水肿量。选取同期的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脑出血组患者发病后1~6 h、3、5、7 d的血清NOX4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GO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评估患者脑出血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将脑出血患者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血清NOX4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组在发病后1~6 h、3、5、7 d的血清NOX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NOX4表达水平、入院GCS评分、出血量、脑水肿量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NOX4表达水平高、入院GCS评分低、脑出血量大、脑水肿量大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NOX4可能是反映脑出血患者脑组织水肿程度、氧化应激和功能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细胞因子值得在脑出血背景下进一步研究。
- 李显伟杨波邢立举张宇郭庆章
-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