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肺炎
  • 1篇地奈德
  • 1篇悬液
  • 1篇血功能
  • 1篇原菌分布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支原体肺炎患...
  • 1篇室内环境
  • 1篇胎龄
  • 1篇体液免疫
  • 1篇凝血
  • 1篇凝血功能
  • 1篇槐杞黄颗粒
  • 1篇患儿
  • 1篇混悬液
  • 1篇儿童
  • 1篇儿童肺炎
  • 1篇肺功

机构

  • 3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3篇张雪
  • 1篇程光清
  • 1篇陈群
  • 1篇付扬喜
  • 1篇马晓蕾
  • 1篇王安
  • 1篇马晓蕾

传媒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019—2021年安康市儿童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室内环境危险因素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2019—2021年安康市及周边儿童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室内环境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和筛选安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和治疗的新生儿及100d内小婴儿的病例资料,将符合标准的378例患有肺炎的患儿纳入研究。由家长报告患儿病情相关情况,调查和分析纳入者肺炎病原菌,并分析室内环境的危险因素。结果378例患儿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95株(25.13%)、流感嗜血杆菌76株(20.11%)、金黄色葡萄球菌71株(18.78%)、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各37株(9.79%)、肺炎克雷伯肺炎亚种23株(6.08%)、肺炎衣原体17株(4.50%)、军团菌11株(2.91%)、其他菌株11株(2.91%)。肺炎链球菌对克林霉素、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在90.0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较明显(90.00%以上)。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噁唑和头孢克洛的耐药率在7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呋辛钠的耐药率超过7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超过75.00%。母亲怀孕至患儿确诊肺炎期间主要住所装修或购置新家具、母亲怀孕至当前住所被动吸烟、家居入室昆虫(苍蝇、蚊子或蟑螂)、住所长期且持续潮湿(甚至可见发霉)、烹调用煤、住所长期且持续种植开花植物是儿童肺炎发病的室内环境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2019—2021年安康地区儿童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主要病原菌耐药性较为明显。家长应从虫媒消杀,减少室内装修、购置新家具、环境潮湿发霉和开花植物,避免被动吸烟和烹调用煤,减少宠物饲养等方面入手,积极改善患儿室内生活环境以降低其肺炎发生率。
秦晓柳饶文絮孙锋马晓蕾张雪
关键词:儿童肺炎病原菌室内环境
槐杞黄颗粒辅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辅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MPP患儿105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观察组给予槐杞黄颗粒辅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比较2组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指标以及治疗1个月内的呼吸道感染再发生率。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49/53)比73.1%(3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7,P=0.008)。观察组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流量及免疫球蛋白A(Ig A)、Ig G、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疗1个月内的呼吸道感染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3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槐杞黄颗粒辅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重症MPP患儿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治疗期内患儿再次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卢旭常静张雪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槐杞黄颗粒肺功能体液免疫
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状态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65例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出生第1天按照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44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50例以及晚期早产儿(34~36+6周)71例。另选取正常足月儿5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早产儿及产妇临床资料及凝血状态。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组早产儿相比,足月儿PT、APTT、TT下降,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早产儿产妇及足月儿产妇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较足月儿差。
程光清付扬喜马晓蕾张雪陈群王安
关键词:早产儿胎龄凝血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