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华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膀胱
  • 2篇术后
  • 2篇逃逸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免疫
  • 2篇肿瘤免疫逃逸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免疫逃逸
  • 2篇膀胱癌
  • 2篇PD-L1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地奥司明
  • 1篇心病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 1篇药物排石
  • 1篇阴茎
  • 1篇阴茎折断

机构

  • 7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刘志华
  • 5篇洪怀山
  • 5篇叶烈夫
  • 5篇林友成
  • 3篇杨泽松
  • 2篇戴宇平
  • 1篇朱庆国
  • 1篇卞军
  • 1篇郑伏甫
  • 1篇赖德辉
  • 1篇叶云林
  • 1篇周志峰
  • 1篇陶奕然

传媒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膀胱镜和腹腔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膀胱憩室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膀胱镜和腹腔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膀胱憩室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4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腹腔镜和膀胱镜双镜联合膀胱憩室切除手术病例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6~72岁。5例为前列腺增生导致膀胱憩室,1例为原发性膀胱憩室,憩室最大直径48~112mm,憩室盏口直径6~20mm。6例病例均行腹腔镜和膀胱镜双镜联合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膀胱镜光源实时导航,协助寻找到憩室及憩室颈口位置,膀胱镜和腹腔镜双镜观察下,用超声刀切除憩室,缝合膀胱壁黏膜层、肌层及桨膜层。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切除6个膀胱憩室,无出现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55~265min,术中出血量30~80mL。术中无输尿管损伤、输尿管口损伤及周围器官损伤。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4~13d,术后住院时间4~18d。6例患者术后均无出现尿外渗,无输血。1例术前存在泌尿系感染病例,术后出现发热、尿细菌培养阳性,经抗感染后体温恢复正常、尿培养阴性。术后14d拔除尿管,均恢复正常排尿。随访时间3~83个月,6例均无复发,排尿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腹腔镜和膀胱镜双镜联合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可借膀胱镜进行实时导航,明确憩室及其开口位置,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副损伤。实现精准切除、精准缝合,降低术后尿外渗等并发症。
林友成刘志华杨泽松洪怀山叶烈夫
关键词:膀胱憩室膀胱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手术切除
细胞因子IL-2、INF-α、INF-γ对膀胱癌细胞株PD-L1表达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INF-α、INF-γ对膀胱癌细胞株T24、5637、BIU-87中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膀胱癌细胞株T24、5637、BIU-87及永生化膀胱上皮细胞组SV-HUC-1中PD-L1的表达。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FN-α和IFN-γ刺激下T24、5637、BIU-87及SV-HUC-1细胞PDL1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T24、5637、BIU-87细胞PD-L1表达阳性,SV-HUC-1细胞中PD-L1表达阴性;IFN-α、IL-2和IFN-γ均可上调T24、5637、BIU-87细胞PD-L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但对SV-HUC-1细胞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细胞因子IL-2、IFN-α和IFN-γ可上调T24、5637、BIU-87细胞PD-L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但对SVHUC-1细胞作用不明显。
刘志华叶烈夫林友成洪怀山陶奕然江其琦戴宇平
关键词:PD-L1肿瘤免疫逃逸细胞因子
地奥司明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在治疗远端输尿管结石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就诊的远端输尿管结石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为两组。坦索罗辛组给予每日坦索罗辛0.2 mg治疗,坦索罗辛+地奥司明组给予每日坦索罗辛0.2 mg+地奥司明900 mg治疗。药物维持至结石排出或持续2周。记录患者排石时间、肾绞痛及膀胱刺激征,并计算两组患者结石排出率。结果坦索罗辛+地奥司明组结石排出时间低于坦索罗辛组结石排出时间[(7.68±2.54)d vs.(9.27±2.46)d,P=0.011]。两组患者的结石排出率、肾绞痛发生率及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7%vs.86.5%,P=0.262;18.4%vs.29.7%,P=0.289;18.4%vs.24.3%,P=0.583)。结论地奥司明联合坦索罗辛可促进输尿管远端结石的排出。
林友成刘志华杨泽松洪怀山叶烈夫
关键词:地奥司明坦索罗辛药物排石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倍他乐克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的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倍他乐克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30例每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总有效率在观察组中为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治疗后,TC、TG、LDL-C在观察组中均低于对照组,HCT、ESR、PV在观察组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67%与对照组3.33%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倍他乐克用于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可提高有效率,疗效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刘志华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倍他乐克
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表达及其对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方法检测13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认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标本的PD-L1表达情况,所有膀胱癌患者术后均予表柔比星或沙培林膀胱灌注,详细记录肿瘤复发、进展的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PD-L1在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不表达0(0/10),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阳性率为56.5%(74/131),P=0.000。PD-L1的表达与病理分期相关,p Ta、p T1的PD-L1阳性率分别为35.1%(13/37)、60.6%(57/94),P=0.008。PD-L1阳性的患者肿瘤复发率和肿瘤进展率均高于PD-L1阴性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7.8%和12.3%,进展率分别为10.8%和3.5%(P<0.05);PD-L1阳性的患者术后灌注表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和进展的疗效优于沙培林,复发率分别为28.8%和51.7%,进展率分别为6.5%和17.2%(P<0.05);而PD-L1阴性患者表柔比星和沙培林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复发率分别为9.6%和15.4%,进展率分别为3.2%和3.8%(P>0.05)。【结论】负性共刺激分子PD-L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根据PD-L1的表达情况选择术后辅助性膀胱灌注治疗药物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刘志华叶云林卞军赖德辉郑伏甫戴宇平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PD-L1膀胱灌注治疗肿瘤免疫逃逸
阴茎折断10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9年
目的对阴茎折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阴茎折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依据典型病史,体征及阴茎彩超确诊。所有患者,均急诊行手术治疗,住院时间5~8 d,平均5.6 d;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3年;术后2~3个月恢复正常性生活,无阴茎硬结、畸形,无勃起疼痛及勃起功能障碍。结论阴茎折断多数可依靠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体检及阴茎彩超确诊,急诊手术是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洪怀山叶烈夫朱庆国刘志华江其琦林友成周志鹏许丽娜
关键词:阴茎折断外科治疗
Ⅰ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持续留置肾造瘘管对Ⅱ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的影响分析
2022年
目的评估Ⅰ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持续留置肾造瘘管对Ⅱ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建省立金山医院泌尿外科自2016年02月至2020年01月收治的行Ⅱ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患者39例,将患者分为Ⅰ期术后持续留置肾造瘘管组(持续带管组)和Ⅰ期术后无持续留置肾造瘘管组(无持续带管组),其中持续带管组23例,无持续带管组16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Ⅱ期住院相关指标。结果持续带管组Ⅱ期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持续带管组Ⅱ期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率(P=0.000)。持续带管组Ⅱ期术前尿细菌复合感染率显著高于无持续带管组Ⅱ期术前尿细菌复合感染率(P=0.029)。持续带管组Ⅱ期住院时间显著长于无持续管组的Ⅱ期住院时间(P=0.000)。两组间Ⅱ期术前尿真菌感染率、Ⅱ期术前产ESBL细菌感染率、Ⅱ期手术时间、Ⅱ期住院输血率、Ⅱ期手术结石清除率、Ⅱ期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Ⅱ期住院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持续留置肾造瘘管,未明显提高结石清除效果和降低出血风险,可增加患者泌尿系感染风险,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就医体验。
林友成刘志华杨泽松洪怀山叶烈夫
关键词:肾造瘘管泌尿系感染
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30例,采用泼尼松、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其余22例为中低风险患者,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联合利妥昔单抗,动员方案为依托泊苷、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观察30例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6. 7%。22例中低风险患者中,完全缓解例20例、部分缓解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0%。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例,均正常实现造血重建。22例中低风险患者采用妥昔单抗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寒战,6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20. 0%,且主要发生在首次利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适当减缓利妥昔单抗输注速度,或给予地塞米松可缓解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8例中高风险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3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10. 0%;4例出现骨髓抑制情况,经过血小板输注缓解。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良好,中低风险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效果良好,且在泼尼松、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中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利妥昔单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周志峰叶炆凤刘志华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淋巴瘤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