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盖显英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松江区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糖尿
  • 7篇糖尿病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2篇动脉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胰岛素泵
  • 2篇胰岛素皮下注...
  • 2篇下肢动脉
  • 2篇彩色多普勒
  • 2篇彩色多普勒超...
  • 2篇超声
  • 1篇代谢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多普勒
  • 1篇多普勒超声诊...
  • 1篇血压
  • 1篇血症
  • 1篇叶酸

机构

  • 9篇上海市松江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9篇盖显英
  • 4篇徐松梅
  • 2篇吴金霞
  • 1篇沈红丽
  • 1篇赵玉红
  • 1篇吕波
  • 1篇许英
  • 1篇彭永德
  • 1篇王雷钧
  • 1篇杨浩
  • 1篇陈爱军
  • 1篇金雅琼
  • 1篇朱秀丽
  • 1篇郭振华

传媒

  • 3篇糖尿病新世界
  • 2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彩超检测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T2D M)并发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接待的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均用彩超评价下肢动脉病变,并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的动脉内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I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采取彩超评价下肢动脉病变可为临床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应用。
盖显英杨丽娟聂天鸿吴金霞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
司美格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恩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疗效及安全分析被引量:6
2024年
目的 观察司美格鲁肽与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联合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收治的10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司美格鲁肽。比较两组的血糖、肝功能、血脂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恩格列净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T2DM合并NAFLD患者,能调节糖脂代谢异常情况,改善其肝功能,安全性可靠。
戚玉琴杨浩盖显英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舒林酸对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舒林酸对高脂饲养肥胖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对胰岛素靶组织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的调节作用。方法3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组给予普通饲料(5只)、高脂饲料(15只)饲养20周,用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筛选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大鼠共10只,再随机分组,予高脂饲料或高脂饲料加舒林酸干预,4周后以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不同干预组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变化。Western blot观察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Ser)/酪氨酸(Tyr)残基磷酸化水平的状态。结果高胰岛素正糖钳夹实验表明高脂饲养组大鼠葡萄糖清除率显著下降,提示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成功建立。舒林酸干预组大鼠葡萄糖清除率较高脂饲养组大鼠显著上升。舒林酸干预组大鼠骨骼肌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上调,而丝氨酸磷酸化表达下降。结论舒林酸通过调节IRS1 Ser/Tyr残基的磷酸化水平,改善高脂饮食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顾鸣宇林毅马宇航熊川浩盖显英丁晓颖彭永德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舒林酸
胰岛素泵短期强化后序贯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增敏剂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旨在探讨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应用短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皮下注射序贯治疗方案的治疗作用。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该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并初治的T2DM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后序贯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强化后序贯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显著。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新诊断T2DM短程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序贯胰岛素皮下注射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可能透过持续改善β细胞功能,维持血糖的良好控制。
盖显英杨丽娟曹殊丹徐松梅钱春贤
关键词:胰岛素泵吡格列酮
社区45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自然转归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了解社区45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2年后自然转归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统计社区45岁以上糖尿病前期人群1465例,两年后进行复查,采取填写调查问卷、二次糖耐量试验,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测定等方式,了解自然转归情况以及不同转归的人群基线特征,分析影响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465例糖尿病前期人群,其中610人转化为血糖正常人群,731人依旧处于IGR水平,124人转化为糖尿病,糖尿病转化率为8.5%。在不同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均有增加趋势,而血糖升高可能与增龄、收缩压(SBP)增加、血脂代谢异常等密切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均为糖尿病危险因素。结论:以是否进展为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FPG、2h PG、超重和肥胖是影响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转化为糖尿病者男性比例、尿酸、BMI和收缩压均高于未转为糖尿病者,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许英朱秀丽徐松梅沈红丽盖显英吕波陈爱军
关键词:影响因素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的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间段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者5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比较斑块、血管狭窄、内膜增厚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的检出率,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盖显英徐松梅吴金霞
关键词:糖尿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下肢动脉硬化
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采用胰岛素泵与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0月该院内分泌科住院初诊并初治的40例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对比相关疗效与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2 hPG、HbA1c、HOMA-IR、低血糖发生次数较对照组更低,且HOMA-β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微量蛋白、肌酐、TC、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减少低血糖发生次数,安全性良好。
杨丽娟盖显英徐松梅曹姝丹谭庆
关键词:胰岛素泵胰岛素皮下注射
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00例H型高血压合并DM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依那普利组、氨氯地平组及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前、后1、12和24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三组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PINS)。随访2年,比较三组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比较,治疗24个月后,依那普利叶酸组SBP[(134.65±7.25)mmHg,(136.00±8.62)mmHg比(128.62±5.00)mmHg]、DBP[(84.79±4.26)mmHg,(88.47±7.25)mmHg比(74.29±5.06)mmHg]、血浆Hcy[(11.18±5.21)μmol/L,(30.29±5.62)μmol/L比(9.72±2.47)μmol/L]、CIMT[(1.30±0.19)mm,(1.46±0.37)mm比(0.95±0.38)mm]、2hPG[(12.50±1.70)mmol/L,(12.90±1.90)mmol/L比(9.50±1.00)mmol/L]、2hPINS水平[(71.38±17.63)μU/ml,(78.42±21.49)μU/ml比(61.28±18.14)μU/ml]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两年发现,与依那普利组和氨氯地平组比较,依那普利叶酸组治疗24个月时脑血管事件(11%,23%比0)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11%比0)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显著降低H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和Hcy水平,有效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赵玉红孙红凤刘拴文郭振华王雷钧盖显英何全军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依那普利
中老年住院患者中骨代谢及骨密度与骨量降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50岁以上未接受过治疗的原发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中老年住院患者中,比较不同性别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患者,测定被检者腰椎L1-L4、股骨颈、全髋骨密度并收集相关骨代谢指标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PTH、25OHD、血钙、血磷。结果共纳入住院患者223例,骨量减少142例,骨质疏松81例。中位年龄70岁,男性66例,女性157例。女性骨质疏松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腰椎L1-4和全髋骨密度T值低于男性,而股骨颈骨密度T值在两性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骨钙素和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PTH、25OHD、血钙、血磷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三部位骨密度T值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与骨代谢指标、绝经年龄没有显著性相关。男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T值与年龄负相关,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全髋骨密度T值与β-CTX呈负相关,与血25OH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50岁以上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住院患者中,女性全身骨量丢失更严重,男性骨量丢失主要在股骨颈。男性骨量降低与血钙和25OHD降低有关,女性患者骨代谢比男性更活跃,其骨量降低主要与年龄/绝经年数、妊娠次数增加有关。
聂天鸿盖显英李洋杨丽娟金雅琼庄勤林
关键词:中老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骨代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