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寇亮

作品数:12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化学计量
  • 4篇红壤
  • 3篇亚热带
  • 3篇土壤
  • 3篇酶活性
  • 2篇凋落
  • 2篇凋落物
  • 2篇凋落物分解
  • 2篇养分
  • 2篇植被
  • 2篇湿地松
  • 2篇丘陵区
  • 2篇人工林
  • 2篇林下植被
  • 2篇根际
  • 2篇红壤丘陵
  • 2篇红壤丘陵区
  • 2篇
  • 1篇氮沉降
  • 1篇氮矿化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12篇寇亮
  • 9篇王辉民
  • 7篇付晓莉
  • 7篇戴晓琴
  • 4篇李胜功
  • 2篇高文龙
  • 2篇杨浩
  • 1篇马泽清
  • 1篇赵博
  • 1篇张心昱
  • 1篇方华军
  • 1篇王景升
  • 1篇邹洪涛
  • 1篇孙晓敏
  • 1篇陈伏生
  • 1篇方向民
  • 1篇杨风亭
  • 1篇杨洋
  • 1篇蒋蕾
  • 1篇陈微微

传媒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长期观测研究支撑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4
2020年
南方红壤区和亚热带森林交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空间载体;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传承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千烟洲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千烟洲站")地处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山区,以亚热带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等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控制实验与模拟等方法,研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在国内率先引进碳水通量观测技术,突破了涡度相关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协同观测的技术瓶颈,从点到面阐明了我国亚热带森林对全球变化响应适应机制;揭示了流域尺度物质循环与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制;创新人工林生态系统多目标经营理论、关键技术与示范模式;在地下生态过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了基于植物根系的植物进化理论。千烟洲站是以林为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演替序列研究的重要野外平台,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和地学交叉的代表性的综合观测研究站。
马泽清王辉民杨风亭付晓莉方华军方华军王景升寇亮戴晓琴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恢复通量生态水文人工林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9
2020年
以中亚热带典型的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0~10和10~20 cm土层的β-D-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多酚氧化酶(POX)、过氧化物酶(POD)6种土壤酶活性,以及酶化学计量比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驱动中亚热带典型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BG和LAP活性,表现为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LAP在马尾松林最高;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NAG+LAP)、BG/A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NAG+LAP)/AP显著高于湿地松林和针阔混交林;林分类型间酶化学计量的向量长度在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表现为湿地松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3种人工林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均大于45°,其中在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向量角度显著大于马尾松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质量指数和有机碳与全磷的比值(C/P)以及土壤含水量和C/P分别是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碳和磷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在调节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史丽娟王辉民付晓莉付晓莉寇亮戴晓琴
关键词:林分类型红壤
氮添加对湿地松林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通过3个水平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0、40、120 kg N·hm^(-2)·a^(-1)),研究氮添加对亚热带湿地松林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抑制了土壤有机质中碳、氮、磷水解酶和氧化酶的活性,导致β-1,4-葡糖苷酶(BG)、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β-1,4-乙酰基-葡糖胺糖苷酶(NAG)、过氧化物酶(PER)活性下降16.5%~51.1%,并且高水平氮添加对酶活性抑制效果更明显;氮添加导致α-1,4-葡糖苷酶(aG)、β-1,4-木糖苷酶(BX)、酸性磷酸酶(AP)、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14.5%~38.6%,不同水平氮添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BG、NAG、BX、CBH、AP、PPO活性表现为3月>6月>10月,aG、PER活性表现为10月>3月>6月.多数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NO_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氮添加导致p H降低和土壤中硝化作用增强,抑制了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氮添加不利于亚热带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周转,并且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
张闯邹洪涛张心昱寇亮杨洋孙晓敏李胜功王辉民
关键词:湿地松水解酶活性氧化酶活性
基于生长测量仪监测的亚热带地区马尾松多时间尺度径向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23年
树干径向变化的多尺度研究提供了树木生长及其和环境因子关系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准确评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变异。以往树干径向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且大多数研究方法基于时间分辨率较粗的树木年轮法,然而缺少亚热带地区高时间分辨率树干径向变化的研究。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监测亚热带地区马尾松13个月的树干径向变化动态,探索不同时间尺度树干径向变化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马尾松径向变化模式为白天收缩夜晚膨胀,秋冬季节夜晚膨胀没有春夏季明显。(2)在季节尺度,马尾松树干径向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其中3—8月是主要生长月份,4月是累计生长量最大的月份。(3)在日尺度上,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亏缺是调节马尾松径向变化主要环境因素;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对树干径向变化的影响大于空气温度,降水量与相对湿度等水分因素对树干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中后期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树干径向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的植树造林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
曾林辉周蕾寇亮迟永刚
氮磷添加对杉木根叶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化学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Cy/pre、F/B、G^(+)/G^(-)低,Mono/sat高。氮磷添加对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2)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βG和NAG活性高、βG/AP大。氮磷添加抑制了AP活性,提高了βG/NAG及βG/AP。且氮磷添加对凋_(R)的AP活性抑制作用更强,对凋_(L)的βG/NAG提升幅度更大。(3)分解残余物中的Mono/sat、G+/G、F/B分别与锰含量、磷/钙、氮含量正相关;AP、βG/NAG分别与氮/磷、磷/铁正相关;βG/AP、NAG、βG分别与氮/锰、磷/镁、氮/钙负相关。表明根、叶分解残余物仍可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产生不同影响,考虑分解残余物类型可提高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预报精度。
王玉鑫付晓莉王辉民戴晓琴戴晓琴寇亮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化学计量凋落物分解
亚热带湿地松叶片多元素化学计量与养分回收对氮添加的短期响应被引量:17
2017年
在我国南方亚热带湿地松人工林设置了3个水平的野外氮添加控制试验(0、40、120kg N·hm^(-2)a(-1)),于2014和2015年生长季高峰期(7月底)和末期(10月底)采集湿地松成熟绿叶和落叶,分析外源氮添加对湿地松叶片碳(C)、氮(N)、磷(P)、钾(K)、钙(Ca)、镁(Mg)、铝(Al)、铁(Fe)、锰(Mn)9种元素浓度及其养分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增加了湿地松绿叶中N、Al、Mn浓度,降低了P和2014年的Ca浓度,而对C、K、Mg、Fe浓度无显著影响.N添加显著提高了绿叶N/P,且该比值及绿叶养分浓度(N、P、Mn)对N添加的响应依赖于N的剂量(高N条件下响应更强).N添加显著降低了2015年N的回收效率,提高了2014年K的回收效率.相比于养分回收效率,回收能力对增加的可利用氮响应更强.N添加显著降低了N的回收能力,提高了P、K的回收能力,降低了枯叶中的Fe浓度,而对枯叶中Ca、Mg、Al、Mn浓度无显著影响.这表明,N添加对叶片化学计量的影响因不同元素而异,植物会通过调整自身的养分内循环(养分回收)来应对环境变化.N添加提高了绿叶N/P和K/P,说明氮添加条件下植物生长可能由N、P共同限制转变为P限制.氮添加增加了绿叶中Al、Mn浓度,表明N添加下湿地松面临潜在的金属离子毒性风险升高.
陈微微寇亮蒋蕾高文龙杨浩王辉民李胜功
林下植被清除对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和清除林下植被(UR)。至2016年,12-14 cm和16-18 cm两径级杉木占CK处理总林木数的42.6%,占UR处理总林木数的77.1%。2016—2018年研究了这两径级中龄杉木的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碳分配模式(如结构vs非结构性碳(NSC)间的分配,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清除林下植被对不同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影响不同。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径级中龄杉木RGR无显著影响,但会减缓16-18 cm径级中龄杉木的生长。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16-18 cm两径级的中龄杉木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氮利用率、叶片全氮(N)、全磷(P)含量、N/P及叶片NSC(NSC leaf)、枝条NSC(NSC branch)和树干NSC(NSC trunk)均无显著影响。对于16-18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新叶NSC(尤其是可溶性糖,SS)含量,增大NSC trunk/RGR和NSC leaf/RGR,使林木光合产物优先用于存储而非生长,进而减缓了林木的RGR。对于12-14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虽然显著增加新叶与老叶间SS的比值,但NSC leaf/RGR是影响该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主要因素,而清除林下植被对该径级NSC leaf/RGR无显著影响。【结论】林下植被去除对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影响的径级依赖性主要受碳分配机制调控,而非受养分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等机制影响。
陈奕帆付晓莉王辉民戴晓琴戴晓琴寇亮陈伏生傅晓莉
关键词:杉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碳分配
2016-2019年氮磷添加下亚热带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剩余量及养分含量动态数据集
2023年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改变而导致的大气氮磷沉降增加,显著影响着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我国南方亚热带人工林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40%以上,已成为养分沉降集中区。因此,科学认知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本研究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统一规范,通过对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简称千烟洲站)野外控制固定样地的长期观测,整理了2016–2019年我国亚热带马尾松和木荷人工林叶片与吸收根在氮磷添加不同处理下(对照、低氮添加、高氮添加、磷添加、高氮磷共同添加)分解剩余量及养分含量动态数据。本数据集的建立和共享,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凋落物分解的动态研究及森林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亚热带人工林科学合理经营发展。
蒋蕾李胜功寇亮寇亮马宁薛亚芳
关键词:养分含量
亚热带人工林乔灌草根际土壤氮矿化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探讨人工林内优势乔木和林下灌草根际土壤氮矿化特征,明确乔灌草根际土壤氮转化差异,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典型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为对象,在植被生长季初期(4月)和旺盛期(7月)分析3种人工林内乔木、优势灌木(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格药柃(Eurya muricata))和草本(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atrata))根际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特征。结果发现:1)物种、林型和取样季节显著影响了根际土壤净氮矿化速率(Nmin)、净铵化速率(Namm)和净硝化速率(Nnit)。马尾松和湿地松林内林下灌草根际土壤净氮矿化的季节敏感性高于乔木:4月乔木根际土壤Nmin和Namm显著高于大多数林下灌草,而7月林下灌草根际土壤Nmin和Namm显著提高,与乔木不再具有显著差异,与主成分综合得分方差分析的结果一致。一般情况下,杉木林Nmin和Nnit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7月净氮矿化显著高于4月。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及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根际土壤净氮矿化的主要因素。土壤化学性质对人工林根际土壤净氮矿化变异的贡献率为29.2%,显著高于土壤微生物的解释率。充分考虑不同季节林下植被根际土壤的净氮矿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为准确评估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状况提供重要支撑。
扈明媛袁野戴晓琴付晓莉付晓莉王辉民
关键词:林下植被乔木红壤
中国亚热带混交林土壤CO_2、CH_4和N_2O通量对氮、磷和酸添加的响应(英文)被引量:3
2017年
理解土壤可利用性氮(N)如何与土壤酸化和可利用性磷(P)共同作用影响土壤-大气界面CO_2、CH_4和N_2O气体交换,对于揭示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尤为重要。本研究在中国亚热带地区混交林中设置了N、P和酸添加实验以理清在N添加下酸和P添加如何影响CO_2、CH_4和N_2O气体交换。结果表明,(1)N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对CO_2释放无影响;(2)N、P、N+P和N+P+酸分别降低了21.1%、15.7%、39.1%、26.6%和28.4%的CH_4;相比于N、P单独添加,NP共同添加降低了CH_4吸收,表明N添加和P添加在抑制CH_4吸收上具有加和效应;(3)N、N+P、N+酸和N+P+酸分别增加了158.6%、176.0%、117.2%和91.8%的N_2O释放;N_2O释放在N+P+酸处理中显著低于N+P处理,与N添加和N+酸添加无显著差异,表明在N添加下,仅P丰富的条件下,酸添加才能够缓解N_2O释放。我们的结果证实,在N和P共同限制的酸性土壤森林生态系统,低P将会抑制N沉降引起的土壤CH_4吸收。低P时,N沉降引起的土壤酸化与其引发的N_2O释放无关。
高文龙杨浩李胜功寇亮
关键词:氮沉降亚热带森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