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敏东

作品数:137 被引量:579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5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2篇环境科学与工...
  • 38篇理学
  • 26篇化学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0篇催化
  • 13篇污染
  • 11篇离子
  • 10篇气溶胶
  • 10篇催化剂
  • 9篇膜接触器
  • 9篇CO
  • 8篇离子液
  • 7篇手性
  • 7篇配体
  • 7篇气体吸收
  • 7篇离子液体
  • 7篇PM2.5
  • 5篇氧化碳
  • 5篇气中
  • 5篇膦配体
  • 5篇二氧化碳
  • 5篇CO2
  • 5篇丙烯
  • 5篇臭氧

机构

  • 11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茂名学院
  • 8篇南京理工大学
  • 7篇南京气象学院
  • 6篇中国药科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江苏省环境监...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天津渤海职业...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环境保护部南...
  • 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建筑工程...
  • 1篇南京铁道职业...

作者

  • 137篇陈敏东
  • 24篇陆建刚
  • 18篇郑有飞
  • 9篇吕士杰
  • 9篇张慧
  • 9篇马嫣
  • 8篇王连军
  • 7篇黄琼
  • 6篇马玉刚
  • 5篇宋玉芝
  • 5篇袁建超
  • 5篇嵇艳
  • 5篇何都良
  • 5篇高桂枝
  • 5篇范晓龙
  • 5篇葛顺
  • 4篇周如金
  • 4篇孙伟
  • 4篇杨世琰
  • 4篇聂东阳

传媒

  • 11篇环境科学与技...
  • 7篇化学试剂
  • 7篇环境化学
  • 6篇分子催化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燃料化学学报
  • 4篇茂名学院学报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有机化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天然气化工—...
  • 2篇现代化工
  • 2篇天津化工
  • 2篇化学通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4篇2014
  • 12篇2013
  • 4篇2012
  • 10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15篇2008
  • 1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三甘醇附着对黑碳气溶胶吸湿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为研究黑碳气溶胶粒子在附着三甘醇后吸湿性的变化,通过采用反向扩散燃烧器制取黑碳气溶胶,并运用自主搭建的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对黑碳气溶胶进行粒径筛选、热消解和三甘醇附着,同时结合扫描电镜仪和气溶胶质量分析仪观察分析黑碳气溶胶在附着三甘醇前后形态结构和吸湿性的变化.分别筛选粒径为100,200,300nm的黑碳气溶胶粒子进行了三甘醇附着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甘醇附着能够改变黑碳气溶胶粒径和吸湿特性,在相同条件下黑碳气溶胶附着少量三甘醇后就能出现显著的粒径变化.甶于三甘醇具有一定的吸水性且其表面张力小于相同室温条件下水的表面张力,因此附着了三甘醇的黑碳气溶胶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将会发生进一步的粒径变化.因而,大气中少量存在的三甘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碳气溶胶微物理特性的改变,进而改变黑碳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范晓龙陈敏东马迎慧陈超王毅一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吸湿性三甘醇
微波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1998年
概述了微波技术的作用原理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
陈敏东
关键词:微波技术有机化学反应
膜接触器-高效复合溶液耦合技术捕集温室气体CO2
采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溶液热再生连续循环实验装置,考察了高效复合溶液MDEA(N-甲基二乙醇胺)+AMP(2-氨基-2-甲基-1-丙醇)捕集CO2传质过程;采用阻力层传质模型,比较了预测值与实验值。结果表明:在溶液浓度2...
陆建刚陈敏东
关键词:温室气体CO2MDEA溶液传质模型
文献传递
基于三甘醇附着对黑碳气溶胶形态结构变化的模拟被引量:2
2017年
为研究黑碳气溶胶粒子在附着三甘醇后形态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采用甲烷和洁净空气燃烧制取黑碳气溶胶,并运用自主搭建的串联式差分电迁移率分析系统对黑碳气溶胶进行粒径筛选、热消解和三甘醇附着,同时结合扫描电镜仪和气溶胶质量分析仪观察分析黑碳气溶胶附着三甘醇后形态结构和质量的变化.通过筛选得到粒径为100 nm、200 nm和300 nm米的黑碳气溶胶粒子进行三甘醇附着模拟实验.由于黑碳气溶胶颗粒的特殊链状小球结构,使用热溶蚀器去除非元素碳物质后的黑碳气溶胶附着上三甘醇,发现粒径越大的黑碳气溶胶粒子越容易发生形态结构的变化,并且少量的三甘醇附着就能够显著促进这一形变过程的发生.因而,大气中存在的三甘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碳气溶胶物理特性的改变,进而改变黑碳气溶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范晓龙陈敏东Alexei F KHALIZOV陈超马迎慧王毅一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元素碳三甘醇
厌氧/一体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运行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装置的效能,采用新型厌氧/一体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系统的启动和运行特性,并对系统中COD和总氮的去除效果作了初步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中进水C/N为7~15,缺氧区溶解氧保持在0.1~0.4mg/L时TN的去除率保持在60%以上,其值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硝化和反硝化的作用;通过在系统中设置导流墙和导流板,改善了缺氧区和混合区水力条件,有效避免了缺氧区内侧液能量较低造成的污泥沉积问题,并通过调节缺氧与好氧区的流入量,提高反硝化作用。在试验稳定运行期间,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出水水质达到或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侯琳陈敏东李德豪周如金林红艺
关键词:一体化生活污水运行特性脱氮
染发剂染料组分的检测分析方法综述被引量:5
2017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染发剂的使用量逐渐增多。染发剂品种繁多价格亲民的特点,人们越来越关注染发剂的成分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就染发剂组分的检测分析方法做一总结。
万方汪俊峰陈敏东
关键词:染发剂
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同步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为了提高对污水的处理效能,设计了一种新型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并采用其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DO和HRT对同步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实现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90~510mg/L、MLSS为2500mg/L、污泥龄为15d以及好氧区和缺氧区的溶解氧分别为2mg/L和0.2mg/L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较好,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和90%,DO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控制DO为最优值,并保持其他操作条件相同,当HRT为12h时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随着HRT的延长,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反而下降。该一体化反应器集厌氧、缺氧和好氧区为一体,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能够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是处理生活污水的有效方法。
侯琳陈敏东李德豪周如金
关键词:一体化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DOHRT
膜气体吸收过程中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预测被引量:1
2009年
建立了一个膜吸收复合溶液化学增强因子计算模型,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了胺类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增强因子,研究了Hatta准数Ha、气液流速、吸收剂浓度等因素对增强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评价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Ha>2,增强因子E值近似等于Ha,胺类膜吸收CO2的反应可作为拟一级快速反应处理;吸收剂浓度对增强因子的影响很大,随吸收剂浓度增大增强因子迅速增大;液速增大,增强因子也增大,但增大幅度有限;气速对增强因子几乎无影响。数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复合溶液膜吸收CO2的化学增强因子,预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8.7%,最大为15.5%。
陆建刚陈敏东张慧嵇艳王连军
关键词:膜接触器数学模型
基于配位聚合物的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进展
2014年
本文围绕近年来基于配位聚合物的纳米材料,包括配合物纳米材料和以其为前体制备的各种氧化物、硫化物等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工作,总结了配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液相法、微乳法、扩散法、界面反应法、水热/溶剂热法、高温裂解法等,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配合物纳米材料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徐静王正梅陈敏东
关键词:配合物纳米材料
新的手性双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苯乙烯不对称氢酯基化中的应用(英文)
2001年
以甘露醇和山梨醇为原料 ,合成了 2个新的手性膦配体 ,并用这些新的手性膦配体与钯原位生成的催化剂体系催化苯乙烯的不对称氢酯基化反应 ,得到 R构型的 2 -苯基丙酸甲酯 ,其 ee值分别为 2 8.5 %和 13.6 %
陈敏东袁建超张玉华吕士杰孙伟王来来
关键词:手性双膦配体催化剂苯乙烯钯配合物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