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 作品数:9 被引量:8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毫米波测云雷达在研究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
- 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有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的特点。本文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mm波长的云廓线毫米...
- 仲凌志刘黎平陈林王瑾牟蓉沃伟峰
- 关键词:毫米波雷达CLOUDSAT卫星零度层亮带冻雨
- 文献传递
- EOS//MODIS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在白天低云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 基于HDF文件格式的MODIS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MODIS数据开发应用的前提是对MODIS 1B数据的提取与操作。Matlab正好提供了一组应用程序接口,可以方便地对HDF文件进行读写等操作,并且其面向数组的计算方式...
- 陈林
- 关键词:遥感
- 文献传递
- 静止卫星月球轨道预报
- 月球作为一个稳定的辐射源,而且其辐射能量处于大多数星载仪器的动态范围内,非常合适作为地球卫星在轨定标和交叉定标参考辐射基准源~[1,2],美国CLARREO定标卫星和欧洲TRUTHS定标卫星都计划将月球选作交叉传递基准~...
- 张璐张鹏陈林
- 文献传递
- 星载毫米波测云雷达在研究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方面的应用潜力被引量:24
- 2010年
- 从2008年1月10日起,受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1954年以来罕见的冰冻天气,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冰冻范围广、受灾程度重。文中简要介绍了毫米波雷达的探测特点及衰减特性;重点利用CloudSat卫星上搭载的3 mm波长云廓线毫米波雷达(CPR)的探测结果分析了1月28日、2月10日南方冰雪天气形成的云物理机制,并且与C波段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1)毫米波雷达具有高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地反映云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且清晰地反映云中0℃层融化带的垂直特征。(2)1月28日湖南冻雨、2月10日贵州冻雨分别是"冰雪-雨-过冷雨"和"过冷云-过冷雨"两种典型的云物理机制,云内0℃层融化带的强度和厚度与近地面温度的高低是能否形成冻雨天气的关键因素。(3)毫米波雷达在冰冻天气研究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充分将毫米波雷达与天气测雨雷达以及其他遥感手段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发展毫米波探测技术将对研究各种天气形成的微观物理机制、云物理的发展、气候变化的研究及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 仲凌志刘黎平陈林王瑾牟蓉沃伟峰
- 关键词:毫米波雷达CLOUDSAT卫星零度层亮带冻雨
- 2016与1998年春季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差异及成因被引量:1
- 2020年
- 利用再分析资料以及混合层海温诊断方程,研究1997-1998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次年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的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北大西洋SSTA在1998年春季呈明显正负正三极型式分布,而在2016年呈弱的负正负型态。诊断热带北大西洋SSTA的影响因素表明,1998年春季暖SSTA除了之前研究强调的海洋表面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异常减少,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增加外,海洋动力过程即Ekman纬向漂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过程与厄尔尼诺峰值后出现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负位相有关,其可引起亚速尔高压减弱,产生西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反馈机制使热带北大西洋蒸发减弱,海表增暖,沃克环流下沉支的东移对这一增暖也有贡献。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不同,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没有强迫出负位相NAO,而是出现弱NAO正位相,热带北大西洋为弱的东风异常,使海表发生一定的冷却,形成2016春季北大西洋SSTA与1998年的明显差异。
- 薛文璟余锦华陈林
- MODIS监测雾的方法及分析被引量:43
- 2006年
- 根据云雾及下垫面在可见光、长波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的反射及辐射特性差异,结合MOD IS资料,得出不同的波谱廓线并进行波谱分析。利用分析结果给出多通道综合阈值法监测大雾的流程,并用此方法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MOD IS资料在雾监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中红外通道在雾监测上有独特的优势。
- 陈林牛生杰仲凌志
- 关键词:MODIS阈值
- Matlab对基于HDF格式的MODIS1B数据的提取方法与实现被引量:14
- 2006年
- 基于HDF文件格式的MODIS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MODIS数据开发应用的前提是对MODIS 1B数据的提取。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Matlab对HDF文件进行读写操作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取MODIS 1B数据的流程图,实现了对MODIS 1B数据的提取,为MODIS二级产品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 陈林牛生杰仲凌志
- 关键词:MATLABMODIS数据提取
- 区域气候模式对长江中下游梅雨的数值模拟: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水平分辨率的影响
- 2024年
- 本文研究了区域气候模式RegCM4.7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的模拟技巧,聚焦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水平分辨率、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对梅雨降水模拟的影响及可能原因。基于区域模式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水平分辨率、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的不同配置组合,本研究共开展了96组成员试验,分析了不同模式配置方案下2020年超强梅雨个例以及1990~2020多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的模拟性能。结果发现:RegCM4.7模式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模拟方面具有一定技巧,其中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选取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Tiedtke方案对梅雨降水的模拟技巧相对较高,而Grell方案相对较低。分析发现Tiedtke方案能够更合理地再现对流降水以及对流降水与层状云降水的比率,这可能是导致该方案对梅雨降水整体模拟效果较好的原因。进一步地,水平分辨率对梅雨期降水模拟的影响与地形因素有关,低水平分辨率(60 km)试验在复杂地形区域表现出显著的降水湿偏差,随着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复杂地形带来的降水湿偏差可以明显减小。研究发现,在低分辨率试验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降水被长时间地锢囚在山区陡峭地形处,这将导致长时间尺度上的平均降水表现出湿偏差;而高分辨率试验能够更好地刻画复杂地形区域MCS从午后生成并逐渐向东传播的日变化特征,进而合理地再现梅雨期平均降水。最后,RegCM4.7中的微物理方案和陆面模式的选取对降水的模拟影响不大。综上,一系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RegCM4.7对包括2020年超强梅雨个例在内的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技巧,相较而言,当RegCM4.7模式采用Tiedtke积云对流参数化时梅雨降水整体模拟技巧相对最佳,若更关注复杂地形区域的降水可考虑采用高水平分辨率配置。
- 李昊谦王璐陈林陈林孙明程一峰张荣华
- 关键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模式分辨率
- Atlantic Niño–ENS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基于CESM1长期模拟的研究
- 2024年
- 三大洋相互作用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大西洋和印度洋对太平洋气候变率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热带大西洋主要年际变率Atlantic Niño/Atlantic Niña(大西洋尼诺/尼娜)对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发展演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夏季大西洋尼诺/尼娜与随后冬季ENSO的负相关关系(以下简称“Atlantic Niño–ENSO关系”)并非一直显著,而是表现出了年代际差异,然而关于影响二者关系年代际差异的关键物理因子尚不清楚。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地球系统模式(CESM1)长期模拟资料分析了影响Atlantic Niño–ENSO关系变化的关键因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夏秋印度洋偶极子(IOD)是调控Atlantic Niño–ENSO二者关系密切与否的重要因子之一。当大西洋尼诺(尼娜)激发出热带大西洋—太平洋异常沃克环流的同时,负IOD(正IOD)可以激发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异常沃克环流,对应的下沉支(上升支)加强了大西洋尼诺(尼娜)引发的太平洋异常沃克环流下沉支(上升支),最终造成赤道太平洋低层东风(西风)异常,促进了随后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发展。(2)ENSO发展前期的夏季太平洋海洋热容量初始状态也是调制大西洋尼诺/尼娜能否影响随后ENSO事件发生发展的另一关键因子。当大西洋尼诺(尼娜)发生时,若同期赤道太平洋处于“放电”(“充电”)状态,则更有利于随后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值得指出的是,夏秋季IOD与夏季太平洋海洋热容量初始状态这两个关键因子相互独立,二者对Atlantic Niño–ENSO关系的调制作用相当。总之,在关注热带大西洋影响太平洋气候变率的时候,须同时考虑印度洋特别是IOD信号的影响以及热带太平洋自身海洋初始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长度有限,该研究基于长时间模拟资料所得的结论可作为观测结果的补充,有助于增�
- 陶淑琳陈林姜蕾杉王然王阔邢雯
- 关键词:E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