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沙沙
-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Cu/CeO2阳极的抗硫机制
-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及从头算热力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H2S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Cu/CeO2阳极的反应,并从热力学上预测了Cu带上S的消除。
- 李沙沙路战胜杨宗献
-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抗硫性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Cu/CeO2阳极的抗硫机制
-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及从头算热力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H2S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Cu/CeO2阳极的反应,并从热力学上预测了Cu带上S的消除。研究发现Cu/CeO2模型中的氧离子从CeO2表面跃到Cu带的过程是一...
- 李沙沙路战胜杨宗献
-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抗硫性
- Cu/CeO_2(110)界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2013年
- Cu-CeO2体系因其特殊的催化能力而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水煤气转化反应等多个催化领域有重要应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原子和电子层面上系统地研究了单个Cu原子及Cu小团簇在CeO2(110)面上的吸附构型,价键特性和电子结构,结果表明:1)单个Cu原子的最稳定吸附位是两个表面O的桥位;2)Cu团簇的稳定吸附构型为扭曲的四面体结构;3)Cu原子及Cu团簇的吸附在CeO2(110)面的gap区域引入了间隙态,这些间隙态主要来自于Cu及其近邻的O和表层还原形成的Ce3+,间隙态的出现表明Cu的吸附增强了CeO2(110)表面的活性;4)吸附的单个Cu原子及Cu团簇分别被CeO2(110)面表层的Ce4+离子氧化形成了Cuδ+和Cuδ+4,并伴随着Ce3+离子的形成,这个反应可归结为Cux/Ce4+→Cuδ+x/Ce3+;5)Cu团簇的吸附比Cu单原子的吸附引入了更多的Ce3+离子,进而形成了更多的Cuδ+-Ce3+催化活性中心.结合已报道的Cu/CeO2(111)界面特性,更加全面地探明了Cu与CeO2(111)和(110)两个较稳定低指数表面的协同作用特性,较为系统地揭示了Cu增强CeO2催化特性的原因及Cu与CeO2协同作用的内在机理.
- 路战胜李沙沙陈晨杨宗献
- 关键词:CUCEO2电子结构
- S在Pt皮肤Pt_3Ni(111)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并分析了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不同位置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S原子在Pt皮肤Pt3Ni的fcc位吸附最强,吸附能为5.49eV;与S原子在纯净的Pt(111)表面吸附相比较,S原子在Pt皮肤Pt3Ni(111)面相应吸附位置的吸附能变小,与近邻Pt原子形成的S-Pt键变长,表明掺杂的Ni会减小相应位点S原子的吸附能,降低体系对S原子的吸附能力,进而减弱S吸附对体系催化能力的影响;态密度分析发现,S原子的吸附使得Pt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降低,主要是S的2p电子引起的;这些结果将为后续研究Pt基合金电极抗S中毒效果以及探究S原子吸附后Pt3Ni的活性位提供依据.
- 张喜林殷岩李沙沙张岩星路战胜杨宗献
-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