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种通讯手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一线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我科在COVID-19疑似和确诊患者隔离病房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如病床呼叫对讲系统、病房监控系统等,并尝试利用移动通讯、对讲机等通讯设备,极大地减少了职业暴露时间,缩短了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医疗防护用品的使用量,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
- 薛建亚朱咏梅余姣尹伟
- 自由呼吸条件下不同机型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参数优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探讨在自由呼吸条件下,2种飞利浦CT机型胸部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80例在飞利浦256层CT上进行检查(40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40例采用快速扫描模式)及80例在飞利浦16层CT上进行检查(40例采用常规扫描模式,40例采用快速扫描模式)的患者。256层常规扫描组在深吸气后控制呼吸条件下选择常规螺旋模式,螺距为0.977;256层快速扫描组在自由呼吸条件下选择快速螺旋模式,螺距为1.473;16层常规扫描组在深吸气后控制呼吸条件下选择常规螺旋模式,螺距为1;16层快速扫描组在自由呼吸条件下选择快速螺旋模式,螺距为1.472。对4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并由2名资深胸部诊断医师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并评分,分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结果客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显示,密度分辨率比较256层快速扫描组>16层快速扫描组>16层常规扫描组>256层常规扫描组,空间分辨率比较16层常规扫描组>16层快速扫描组>256层快速扫描组>256层常规扫描组,背景噪声比较16层常规扫描组>16层快速扫描组>256层常规扫描组>256层快速扫描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显示,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1)。结论256层快速CT扫描能有效改善自由呼吸条件下CT图像的呼吸伪影。
- 张叶朱洁李佳余尹伟王敏杰
- 关键词:胸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图像质量
- 单扇区重建技术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下减少冠状动脉成像呼吸伪影的可行性研究
- 尹伟王铁功许兵李佳余张叶周振王敏杰
- 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早期识别与诊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归纳截至2020年2月12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与规律。结果6例确诊COVID-19患者中男5例,女1例。青年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28、29岁;中老年患者4例,年龄分别为45、62、71、75岁。6例患者起病前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其中2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6例患者经上海市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5例正常,1例略降低;淋巴细胞计数3例减少,3例正常。未见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证据。6例患者CT检查结果均具有磨玻璃样或双侧斑片状影等典型病毒性肺炎特征。结论COVID-19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尽早识别感染者并隔离传染源是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史仍然是COVID-19诊断的重中之重,CT联合病毒PCR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的有效方法。
- 余姣薛建亚黄飞虎尹伟黄倩云梁雪松李成忠
- 关键词:流行病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 朱寻尹伟陆建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
-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分析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1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50例病例中31例行CT平扫+增强检查,35例行MRI平扫+增强检查,1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50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47例(94%)肿瘤边界清楚;肿块平均最大径为(9.1±3.8)cm;32例(64%)沿血管周围间隙呈伪足样、嵌入式生长,18例(36%)呈膨胀性生长;21例(42%)肿瘤包绕腹部大血管;8例(16%)肿瘤内部可见少许囊变,13例(26%)可见少量斑点状钙化,6例(12%)含有斑片状脂肪成分。31例病灶CT平扫均呈等或低密度。MRI T2加权成像上30例(86%)病灶呈不均匀高或稍高信号。50例患者中39例(78%)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1例(22%)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特点为渐进性延迟强化。10例(20%)病灶呈片絮状、线条交织样强化,15例(30%)呈片絮状强化,12例(24%)呈线条交织样强化,3例(6%)呈漩涡状强化。结论 腹膜后肾上腺外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术前CT和MRI对于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和评估及其与邻近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 龚姝卉杨盼盼尹伟张倩雯高依莎弓静钟婧娇
- 关键词:节细胞神经瘤腹膜后肿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颈静脉导管拔除后致肺栓塞合并脑空气栓塞1例报告
- 2019年
- 1病例资料患者女,73岁,因“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3 d”于2019年1月8日由我院胃肠外科转入脑血管病中心治疗。患者于2018年12月29日行胃贲门占位切除术,术后恢复可。2019年1月5日15:10拔除右侧颈静脉导管后约1 min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双眼上翻,小便失禁,无呼吸、心跳停止,测收缩压为160~18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为90~100 mmHg,心率波动在100~140/min,诊断为“癫持续状态”,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地西泮10 mg静推止惊,丙戊酸钠缓慢静滴,10 min后停止抽搐,但意识仍不清,偶有阵发性左侧肢体抽动。
- 沈红健赵明吴涛陈蕾黄石仁尹伟邢鹏飞张永巍邓本强
- 关键词:海绵窦肺栓塞
- CE-MRA与磁共振管壁成像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对比剂增强MRA与MR管壁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行3.0T HR-MRI多序列动脉瘤管壁成像的患者50例,共65例动脉瘤,其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检查前后行DSA检查,与DSA做比较,评估CE-MRA与MR-VWI对动脉瘤管腔形态学测量精准度;再对动脉瘤增强前后进行诊断分析,观察瘤壁情况以评估动脉瘤的不稳定性。结果 (1)21例行DSA检查的动脉瘤最大径均值为(12.35mm±8.57mm),CE-MRA和MRVWI在颅内动脉瘤最大径测量上的结果与在DSA上测量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1、0.118)。(2)65动脉瘤瘤体平均最大径为(6.9mm±6.1mm),动脉瘤管壁增厚及瘤壁增强率为41.54(27/65),瘤壁强化情况与瘤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瘤体的增大,瘤壁强化率呈增高趋势。结论 CE-MRA与MR-VWI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精准显示动脉瘤管腔的形态学结构,也可以较传统的MRA提供更多的瘤壁信息-如瘤壁的增厚强化、附壁血栓等,对颅内动脉瘤管壁的不稳定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尹伟王馨蕊陈录广周振王敏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金纳米棒作为新型CT对比剂的体外CT成像探索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金纳米棒作为新型CT对比剂的体外CT成像参数.方法 采用金种子和生长液的方法制备金纳米棒.将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棒及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370)分别制成8种浓度梯度(0、0.1、0.2、0.4、0.6、0.8、1.0、2.0 mg/mL)的溶液.将不同浓度的金纳米棒溶液在空气中及水浴中、不同管电压(80~140kV)、不同毫安秒(50~400 mAs)等条件下进行体外CT扫描成像,观察其显影效果并测量不同浓度金纳米棒与碘对比剂的CT值.结果 ①不同浓度的金纳米棒溶液,水中扫描的CT值最接近真实值,而空气中CT值偏低;②管电压越低,金纳米棒溶液的CT值越高,当溶液浓度为2.0 mg/mL时,不同管电压下的信噪比差异均较明显;③图像质量与毫安秒呈正相关,但当毫安秒≥300 mAs时,图像质量不再有显著变化.④当扫描参数为80 kV、300 mAs时,随着浓度的增加,金纳米棒与碘对比剂的CT值也升高,并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990、0.994,均P<0.05),但二者的CT值差异越来越大,金纳米棒较碘对比剂有更高的对比度.结论 金纳米棒具有比现有CT对比剂更优的显影特征,体外CT在80 kV、300 mAs以及水浴扫描条件下有助于获得优良的显影图像.
- 尹伟刘日王敏杰弓静
- 关键词:造影剂
- 320排CT超低管电压在体重指数≤30 kg/m^(2)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及低造影剂用量和流速)和120 kV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及常规造影剂用量和流速)。两组均采用混合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心率、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流速等,评估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及流速均低于120 kV组[(27.15±3.70)mL vs(48.92±5.08)mL、(2.71±0.37)mL/s vs(4.50±0.35)mL/s,P均<0.001]。两组患者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冠状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70 kV组的图像噪声高于120 kV组[(31.50±5.74)HU vs(28.26±5.17)HU,P=0.037]。共770个冠状动脉节段纳入主观评估,2名观察者之间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2);70 kV组与120 kV组冠状动脉平均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7±0.38)分vs(1.21±0.43)分、100.00%(384/384)vs 98.96%(382/386),P均>0.05]。7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与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120 kV组[(0.80±0.16)mSv vs(3.13±0.67)mSv、(4.51±0.98)mGy vs(17.36±3.19)mGy、(57.32±11.32)mGy·cm vs(223.61±47.64)mGy·cm,P均<0.001]。结论在320排CT上采用70 kV管电压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是可行的,在亚毫希沃特条件下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且较常规扫描方案降低了碘造影剂用量和流速。
- 贾紫珺尹伟胡信心李佳余陆建平王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