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会议论文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8篇入路
  • 6篇显微手术
  • 5篇外科
  • 5篇脑室
  • 4篇显微外科
  • 4篇颅内
  • 3篇第三脑室
  • 3篇动脉瘤
  • 3篇三脑室
  • 3篇手术治疗
  • 3篇肿瘤
  • 3篇椎管
  • 3篇椎管内
  • 3篇外科治疗
  • 3篇显微外科治疗
  • 2篇血管
  • 2篇中动脉
  • 2篇手术入路
  • 2篇切除

机构

  • 21篇安徽医科大学...
  • 7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6篇王少华
  • 22篇赵兵
  • 18篇江涛
  • 18篇李德坤
  • 17篇吴德俊
  • 13篇仰鹏志
  • 13篇孙锦章
  • 13篇郭致飞
  • 11篇沈杰
  • 2篇王洪亮
  • 2篇万经海
  • 1篇左赋兴
  • 1篇汪宇扬
  • 1篇王宝凤
  • 1篇李平
  • 1篇万经海

传媒

  • 3篇安徽医药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校外教育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5篇2011
  • 4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128层3D-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优缺点,探讨128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12...
仰鹏志江涛赵兵吴德俊李德坤王少华郭致飞孙锦章沈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
文献传递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总结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对40例应用三维塑形钛网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修补颅骨缺损40个,2例发生皮下积液,平均手术时间约2 h,塑形钛网和颅骨缺损正确对合,患者及家属对颅骨修补结果 100%满意。结论数字化塑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简单、快捷,可节约手术时间,并发症少,塑性满意。
郭致飞赵兵吴德俊李德坤王少华江涛仰鹏志孙锦章沈杰
关键词:颅骨修补钛网
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总结翼点锁孔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及手术效果等。结果经手术治疗,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均一次性夹闭成功。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明显降低了创伤,减少了无效暴露。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较为适用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方法。
吴德俊赵兵李德坤王少华王少华王宝凤
关键词:动脉瘤翼点入路锁孔手术
脊髓内间变性室管膜瘤2例并文献复习
仰鹏志赵兵王少华
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头痛、头晕症状均明显改善;脑积水均缓解;缄默症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术中注意保护第四脑室底部,防止损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积极预防手术并发症,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孙锦章赵兵吴德俊李德坤王少华江涛
关键词:肿瘤第四脑室显微手术
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额颞顶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给予直切口小骨瓣加骨瓣复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65.70±11.79)min]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242.80±17.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5.15±1.90)d]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29.95±1.5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4例,对照组颅内感染12例,观察组颅内感染发生率(20%)低于对照组(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GCS评分观察组为(8.00±1.12)分,对照组为(6.55±1.01)分,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ADL评定为效果良好17例,不良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4例,ADL评定为效果良好9例,不良7例,观察组患者ADL评定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大骨瓣开颅,直切口小骨瓣开颅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患者时具有快速解除脑疝、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预后较好、无需二次手术修补颅骨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并发脑疝的较好的手术选择。
郭致飞赵兵吴德俊李德坤江涛王少华仰鹏志孙锦章沈杰王洪亮
关键词:脑疝
我科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吴德俊赵兵李德坤江涛王少华
经胼胝体进入第三脑室的手术入路选择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胼胝体进入第三脑室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经透明膈间腔-穹隆间入路、经室间孔入路及经脉络裂入路,观察与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随机观察50例正常人透明膈影像学资料。总结7例经胼胝体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①解剖结果:切开胼胝体后,直接进入透明膈间腔5例,进入右侧侧脑室4例,进入左侧1例;标本存在透明膈间腔且容易分开8例,占80%,无法分开2例;标本在穹隆缝区容易分开9例,分离较困难1例。②影像结果:透明膈位于中线41例,占82%,偏向一侧4例,第五脑室形成5例。③临床结果:经透明膈间腔-穹隆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5例,经室间孔及脉络裂入路各1例。结论胼胝体切开后,首选经透明膈间腔-穹隆间入路进入第三脑室。若透明膈间腔无法分开,可经室间孔或脉络裂入路。
王少华万经海赵兵吴德俊汪宇扬
关键词:第三脑室胼胝体显微手术入路
急性自发性椎管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王少华赵兵李德坤江涛孙锦章郭致飞沈杰仰鹏志
基于KDD技术的治疗耳鸣本草发掘研究
目的:探寻古代中医治疗耳鸣的基本情况,为比较古今中医药治疗耳鸣方药的差异提供研究基础,为发掘、继承和创新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DD)技术,通过检索历代官修和主流本草、方书中的耳鸣文献,分别建立中医药...
郑日新王少华
关键词:耳鸣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KDD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