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慧
-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5~2014年不孕不育门诊男性人群精液质量的单中心研究被引量:27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05~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不孕不育门诊男性人群精液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中心不孕不育门诊行精液常规检查的112 715例男性精液标本为研究对象。按照WHO《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标准分析精液体积、精子浓度、总活力、存活率、异常形态率和正常形态率等参数。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精液质量参数10年间的变化。结果 2005~2014年间精子存活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精子异常形态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精液体积在2009年前维持在较低水平,而2010年后呈较高水平,10年间数据波动大;精子浓度和精子总活力10年间数据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样本人群10年间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存活率有显著下降趋势,异常形态率有显著增高趋势,提示精液质量有所下降。
- 莫金桦赵瑰丽李思慧刘桂红刘敏周华余波澜
- 关键词:精液质量精液常规
- 子痫前期导致孕产妇并发症与围产儿并发症两种结局的比较
- 李思慧龚景进李秀英李晓梅陈敦金刘世良
- 胎早产与单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对比及早产儿的结局比较
- 李思慧陈敦金
- 生命早期B族维生素缺乏对子代精神健康的影响
- 目的: 建立母源性生命早期B族维生素缺乏小鼠模型,观察子代小鼠血清中相关生化指标、仔鼠脑部相关脑区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子代小鼠的行为学改变,从而了解其对子代精神健康的影响。 方法: 1.动物模型:3周龄(断乳后)无特定...
- 李思慧
- 关键词:子代血清生化指标表观遗传
- 文献传递
- 单、双胎早产的高危因素及早产儿结局比较研究被引量:2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双胎早产与单胎早产高危因素的特点以及单、双胎早产儿的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单、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临床数据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在该院分娩的36 931例新生儿,双胎2080例,单胎34 851例,其中早产5877例,双胎早产1395例(双胎早产组),早产率为67.07%;单胎早产4482例(单胎早产组),单胎早产率为12.86%,总计早产发生率为15.91%,双胎早产率明显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年龄组早产率比较,在≤22岁组、>22~26岁组、>26~30岁组、>30~34岁组、>34~39岁组和>39岁组中,双胎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单胎早产率对双胎早产率分别为:19.65%vs.64.86%、11.45%vs.70.85%、10.49%vs.68.16%、12.88%vs.65.41%、19.67%vs.64.51%、22.83%vs.68.42%,P均<0.05);单、双胎孕产妇不同孕周出生率比较,双胎在孕20~37周之间的出生率均高于单胎出生率;对早产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双胎早产组中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9%vs.0.16%、1.79%vs.0.16%、2.79%vs.1.38%、32.48%vs.29.65%、19.50%vs.15.84%、2.22%vs.1.41%,P均<0.05);对新生儿的结局进行比较,单胎早产组中死胎、出生缺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双胎早产组(8.68%vs.2.22%、11.20%vs.8.52%、15.35%vs.12.90%,P均<0.05),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双胎早产组明显高于单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3±0.023)min vs.(9.06±0.026)min、(9.85±0.013)min vs.(9.69±0.016)min、(9.92±0.011)min vs.(9.81±0.014)min,P均<0.05]。结论双胎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与单胎早产相比,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高危因素与双胎早产的关系更�
- 李思慧龚景进莫金桦刘桂红余波澜刘世良王海滨陈敦金
- 关键词:早产胎膜早破
- 高龄妊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孕妇高龄是否对产后出血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年龄≥18岁单胎产妇28 8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分娩年龄进行分组,≥35岁为高龄组(3 670例),18-34岁为适龄组(25 169例),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病率、首发病因和妊娠结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总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75%(1 081/28 839);高龄组产后出血发病率4.66%(171/3670),比适龄组产后出血发病率3.62%(910/25 169)高(χ^2=9.673,P=0.002)。高龄组产后出血首发病因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55.55%)、胎盘因素(39.77%)、软产道裂伤(3.51%)、凝血功能障碍(1.17%)。高龄组平均住院天数、顺产产后出血量、子宫切除率、转重症监护病房比例、输红细胞比例均高于适龄组,分别为(9.36±0.59)d和(6.42±0.96)d,(799.09±30.55)ml和(742.44±11.34)ml,12.87%和4.51%,5.8%和2.75%,28.65%和17.25%,P均〈0.05。结论高龄妊娠的孕妇更容易发生产后出血,且结局较差,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因素是主要原因。
- 王云余琳龚景进李思慧林菡李秀英李晓梅王春燕毛丽丽黄俏雅黄楚君陈敦金
- 关键词:母亲年龄产后出血发病率
- 高龄妊娠对胎儿疾病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高龄妊娠对胎儿疾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分娩的28 897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5岁组(3 670例)和18-34岁组(25 227例)。分析两组孕妇胎儿疾病的发生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及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单胎孕妇中年龄≥35岁组占12.70%,18-34岁组占87.30%。≥35岁组胎儿疾病总发生率显著高于18-34岁组(2.62%与2.04%,χ2=5.106,P=0.024)。≥35岁组死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和多发畸形发生率分别为1.66%、0.57%和1.36‰,也明显高于18-34岁组的1.41%,0.12%和0.44‰,P均〈0.05。结论高龄孕妇死胎、胎儿染色体异常、多发畸形发生率增高。
- 王春燕龚景进李思慧王晓燕陈敦金
- 关键词:母亲年龄胎儿疾病死胎染色体畸变先天畸形
- 高龄妊娠宫内死胎原因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高龄妊娠孕妇发生宫内死胎的原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因宫内死胎(单胎)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33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孕妇分娩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和非高龄组(20-34岁),比较两组孕妇宫内死胎的原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妊娠宫内死胎率为1.66%(61/3 670)比非高龄组1.10%(278/25 227)高,χ^2=8.670,P=0.003;两组宫内死胎各种病因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龄组不明原因宫内死胎发生率27.87%(17/61)明显比非高龄组7.55%(21/278)高,χ^2=20.74,P=0.000)。结论高龄妊娠孕妇发生宫内死胎风险比非高龄者高,需加强对高龄妊娠人群孕期母胎监测。
- 龚景进李晓梅李思慧李秀英陈敦金
- 关键词:母亲年龄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