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孝国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疼痛
  • 2篇痛觉
  • 2篇痛觉过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胆管造影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调控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
  • 1篇胸外
  • 1篇胸外科
  • 1篇胸外科术后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诱发
  • 1篇胰胆管
  • 1篇胰胆管造影
  • 1篇胰胆管造影术
  • 1篇有效性

机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武警浙江省总...
  • 1篇杭州市妇产科...

作者

  • 4篇刘孝国
  • 3篇孙建良
  • 1篇俞正伟
  • 1篇易东音
  • 1篇张玲
  • 1篇楼奇峰
  • 1篇张筱凤
  • 1篇陈燕勤
  • 1篇吴艳辉
  • 1篇罗颖
  • 1篇周小莲

传媒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胸外科术后痛觉过敏的定量评估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定量评估胸外科患者术后痛阈.方法 肺叶切除患者40例,术前1d,麻醉苏醒后30min、24h及48h分别测定患者手术切口旁与对侧胸壁电刺激(PD)与机械痛阈、VAS评分与吗啡消耗量.结果 术后各观察时间点PD与机械痛阈均下降(P<0.05).PD与机械痛阈呈正相关(r=0.95).PD、机械痛阈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之间呈正相关(r=0.71,0.65).但PD与VAS评分,机械痛阈与VAS评分间均无相关性(r分别为0.25与0.21).结论 胸科手术可导致痛觉过敏,但VAS评分不能反映患者痛阈改变情况,痛觉过敏的评价有赖于定量感觉测定.
刘孝国王瑞瑜陈燕勤肖纯孙建良
关键词:痛觉过敏VAS评分疼痛
阿片类药物诱发痛觉过敏与术后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8年
背景 阿片类药物诱发的痛觉过敏(opioid induced hyperalgesia, OIH)和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发生机制均不明确.现有研究发现,OIH和CPSP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目的 探讨OIH的机制、预防、治疗以及与CPSP之间的关系. 内容 OIH是神经系统敏化的结果,其产生机制很复杂,可能与中枢谷氨酸能系统的激活、内源性神经肽的产生与释放、下行易化系统及遗传因素等有关.OIH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在于其机制的研究.CPSP发生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是外周和中枢敏化,因而OIH可能是CPSP发生、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 趋向 OIH和CPSP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刘孝国孙建良
关键词:痛觉过敏慢性疼痛敏化
小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45例的麻醉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价小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中不同静脉麻醉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小儿ERCP提供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方式。方法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45例次小儿ERCP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汇总静脉麻醉方式和ERCP手术的完成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苏醒时间等。结果静脉麻醉下45例次治疗性ERCP均顺利完成,其中17例次(37.8%)患儿(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kg或因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min)采用深度镇静方式,其余28例次(62.2%)患儿(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kg或因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min)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深度镇静组的患儿,平均苏醒时间(7.2±6.3)min,术中出现1例次(5.9%)体动和2例次(11.8%)脉搏血氧饱合度一过性下降(均保持在95%以上);气管插管全麻组的患儿,平均苏醒时间(10.5±8.7)min,无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深度镇静和气管内插管全麻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ERCP的术中麻醉。相比深度镇静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可确保ERCP操作期间患儿的气道安全和充分氧供,可能是初次行ERCP且体重〈20.0kg或再次行ERCP且预计手术时间≥30.0min的患儿较为理想的静脉麻醉方式。
罗颖刘孝国周小莲楼奇峰俞正伟易东音吴艳辉孙建良张筱凤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静脉麻醉有效性
雷帕霉素蛋白调控Homer3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通过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对淀粉样蛋白β1-42(Aβ1-42)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海马Homer3的影响,探讨其对A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32只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ham组(小鼠海马注射生理盐水)、AD组(小鼠海马注射Aβ1-42)、二甲基亚砜(DMSO)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溶剂DMSO连续14 d)、雷帕霉素(RAPA)组(海马注射Aβ1-42制成AD后,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mg/kg连续14 d),每组8只。对每组小鼠进行Morris迷宫和Y迷宫实验,测定其认知功能,采用蛋白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1-42、mTOR、磷酸化mTOR(p-mTOR)、Homer3的表达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的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环次数明显减少,交替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的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环次数明显增加,交替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组相比,AD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明显增加,Homer3表达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MSO组相比,RAPA组小鼠海马Aβ1-42、p-mTOR表达量减少(P<0.05),Homer3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改善Aβ1-42所致AD小鼠行为认知功能障碍,减少脑内Aβ1-42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磷酸化、上调突触相关蛋白Homer3的表达有关。
黄娅琴刘孝国张玲於阳薛娟孙建良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雷帕霉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