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雷蕾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1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胃癌
  • 3篇胃癌细胞
  • 3篇螺杆菌
  • 3篇癌细胞
  • 2篇代胃
  • 2篇原代胃癌细胞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术前
  • 2篇术前同步放化...
  • 2篇同步放化疗
  • 2篇进展期直肠癌
  • 2篇局部进展期
  • 2篇局部进展期直...
  • 2篇化疗
  • 2篇基因
  • 2篇放化疗

机构

  • 6篇贵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李雷蕾
  • 4篇周建奖
  • 4篇赵艳
  • 4篇谢渊
  • 1篇董洪敏
  • 1篇胡银祥
  • 1篇罗妍
  • 1篇王文玲
  • 1篇王刚
  • 1篇王志勇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全身化疗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新辅助全身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中下段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入组患者为2012年01月-2015年12月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收治的85例中下段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实验组与对照...
李雷蕾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全身化疗临床疗效
幽门螺杆菌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025年
目的从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UPR MT)角度研究幽门螺杆菌(Hp)诱导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用Hp感染C57BL6/J小鼠、人胃癌细胞AGS和SGC-7901,提取细胞线粒体蛋白,Western blot检测UPR MT的相关指标:激活转录因子5(ATF5),热休克蛋白60(mtHSP60)、热休克蛋白70(mtHSP70)及线粒体蛋白酶(ClpP)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4个蛋白质在小鼠胃组织中的表达部位。用Hp感染AGS和SGC-7901细胞,RTCA和CCK-8检测细胞增殖。最后,利用UALCAN数据库中TCGA样本分析4个指标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p感染能显著促进C57BL6/J小鼠胃上皮细胞、人胃癌细胞AGS和SGC-7901线粒体中ATF5、mtHSP60、mtHSP70、ClpP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与TCGA样本中人正常胃组织比较,ATF5、mtHSP60、mtHSP70、ClpP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p感染能够诱导胃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发生UPR MT,促进细胞增殖。
陈吉丽李雷蕾李雷蕾赵艳谢渊赵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细胞细胞增殖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联合新辅助化疗的前瞻性Ⅱ期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1
2017年
目的 探索术前同步放化疗加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2月贵州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科收治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为同步放化疗加化疗组。盆腔放疗DT:45 Gy/25次 ,5周,直肠肿块同步加量至50 Gy/25次,5周,放疗每周第1-5天同步5-FU持续滴注,随后行4周期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结束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手术),术后4周再行4周期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对照组40例,为同步放化疗组。盆腔同步放化疗方案同试验组,治疗结束后6-8周行TME手术,术后4周行8周期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降期率、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及观察各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分别为20.0%、5.0%(χ2=4.114,P〈0.05);降期率分别为77.4%、55.6%(P〉0.05);R0切除率分别为77.5%和65.0%(P〉0.05)。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6%及11.5%(P〉0.05),3年总生存率、3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2.5%和65.5%(P〉0.05)、25.0%和37.5%(P〉0.05)。两组完成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根治性切除术及围手术期全身化疗患者共57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为26例。接受8周期全身化疗完成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7.1%及61.5%(χ2=4.985,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1-4级急性反应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发生率、伤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及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较标准术前同步放化疗能提高近期疗效(pCR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尚需长时间随访观察及扩大病例数进行进一步临床研
李雷蕾王文玲董洪敏王刚罗妍胡银祥王志勇
关键词:直肠癌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总生存率
幽门螺杆菌CagA的序列差异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比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过程中不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序列对胃上皮癌细胞株AGS形态的影响,探讨CagA序列的结构差异。方法将含不同CagA序列的4株东亚株、3株西方株、1株cagA基因敲除株和1株CagA C端缺失株的Hp以感染复数30∶1分别感染AGS细胞6 h和7 d,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形态变化。以未感染及煮沸10 min的Hp感染AGS细胞为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从GenBank数据库收集150条cagA基因序列,用MEGA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cagA基因敲除株和cagA基因C端缺失株Hp感染AGS细胞6 h均未出现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其它7株(cagA基因完整)感染细胞后均出现明显的蜂鸟样表型的形态改变。将9株Hp煮沸10 min灭活后感染的细胞也未出现明显的形态改变。Hp持续感染7 d后,只有3株西方株和1株东亚株感染的细胞呈现蜂鸟样表型,另3株带CagA的EPIYA基序变异的东亚株未发生细胞形变。聚类分析显示,多株起源于东亚国家日本、中国和韩国的Hp聚类于西方株,且西方株CagA中EPIYA基序更容易发生变异。结论Hp西方株在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普遍流行,其CagA比东亚株的CagA有更强的致细胞形变能力和更多的EPIYA基序变异,完整的CagA序列是诱导细胞形变的主要因素。这些数据对深入研究Hp不同基因型的致病能力有重要意义。
曾晓燕全欣莹李雷蕾贾岑岑廖永慧谢渊赵艳周建奖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CAGA聚类分析细胞形态学
CD133^(+)与CD133^(-)人原代胃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2022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CD133^(+)与CD133^(-)人原代胃癌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寻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的关键基因。方法根据人CD133^(+)和CD133^(-)人原代胃癌细胞的转录组数据,以|log2FC|≥1,P<0.05为标准筛选DEGs;用Metascape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基因;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核心基因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在CD133^(+)与CD133^(-)人原代胃癌细胞间筛选出305个DEGs,其中下调的DEGs 227个,上调的DEGs 78个;这些DEGs主要参与钙离子通道调节、DNA复制及DNA的代谢过程;KEGG通路分析提示DEGs主要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RNA运输以及MAPK信号通路;PPI筛选出20个关键基因,其中趋化因子8(CXCL8)、TCP1伴侣蛋白亚基2(CCT2)、核糖体产物因子2(RPF2)、蛋白酶体20S亚基α4(PSMA4)、胞质伴侣素6A(CCT6A)、蛋白酶体26S亚基(PSMD12)以及凝聚素Ⅰ复合物亚基G(NCAPG)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负相关,RUNX家族转录因子2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正相关(P<0.05)。结论获得CD133^(+)与CD133^(-)人原代胃癌细胞的305个DEGs及20个核心基因。
贾岑岑程薇李雷蕾曾晓燕廖永慧谢渊周建奖赵艳
关键词:原代胃癌细胞CD133RNA-SEQ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
东亚与西方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原代胃癌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
2023年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和验证东亚与西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菌株感染原代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探讨东亚与西方菌株的致病差异。用幽门螺杆菌东亚菌株GZ7、西方菌株26695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50∶1感染原代胃癌细胞6 h,收取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log_(2)FC|>1,FDR≤0.05为标准,筛选DEGs,利用OmicsBean-Cancer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4个重要基因进行TCGA数据库分析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GZ7感染胃癌细胞组与未感染胃癌细胞组比较有31个DEGs;26695感染胃癌细胞组与未感染胃癌细胞组比较有109个DEGs;26695感染组与GZ7感染组之间共有的DEGs为22个;GZ7感染组特有的DEGs为9个,26695感染组特有的DEGs为87个。DEGs主要与炎症(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细胞表面受体(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通路相关。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IL6和DK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的(P<0.001),且IL6和DKK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10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调胃癌细胞中JUN和FOSL1(两个转录因子),IL6,以及DKK1(东亚菌株特有的DEGs)蛋白的表达;下调细胞中的JUN基因可以抑制IL6和DKK1蛋白的表达,GZ7再感染能够恢复细胞中JUN、IL6和DKK1蛋白的表达水平。总之,东亚、西方幽门螺杆菌菌株感染胃癌细胞产生的DEGs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东亚、西方国家胃癌发病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廖永慧龙妮娅李雷蕾彭国玲陈源佳谢渊赵艳周建奖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