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康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形成蛋白4促进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小鼠相关肺动脉高压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探讨骨形成蛋白(BMP)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低氧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动脉高压(BPD-PH)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通过BMP4基因敲低(Bmp4^(lacZ/+))小鼠和细胞实验分别验证BMP4对于BMP4-PH心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和下游信号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氧性BPD-PH模型中Bmp4^(lacZ/+)小鼠心肺病变较野生型减轻;低氧的Bmp4^(lacZ/+)和野生型中非Smad通路中的p38和Erk1/2磷酸化水平表达均升高,敲低BMP4后p-Erk1/2下调比p-p38更明显,而Smad通路无此改变。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低氧可促进BMP4、p-Erk表达和PASMCs增殖;头蛋白(noggin)抑制BMP4表达后可下调低氧中高水平表达的Erk,进一步沉默Erk可下调低氧以引起PASMCs增殖。因此,在BPD-PH中低氧可以引起BMP4上调,主要通过Erk引起PASMCs过度增殖,参与到BPD-PH的血管重塑过程,降低BMP4表达可以下调Erk减少PASMCs过度增殖引起的心肺病变。
- 杨迪元吴佩琼谢志伟王健陈豫钦黄建军金颖康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MP4SMAD通路骨形成蛋白4肺组织形态学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 儿童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1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初步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1例患儿中,男7例,女4例,年龄3月龄至3岁(中位年龄1岁10月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依次为发热(11/11,100.00%)、肝脾肿大(11/11,100.00%)和咳嗽(9/11,81.82%)。其他严重并发症包括脓毒症休克(10/11,90.9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11,72.7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11,72.73%)等。所有患儿均有血细胞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常见的外周血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NK细胞计数下降(7/10,70.00%),血清IgG下降(4/11,36.36%)。6例患儿行基因检测,2例患儿确诊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例发现COPA基因突变,1例发现多个位点基因突变,2例未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突变。所有患儿通过血、骨髓等培养和(或)组织病理学阳性确诊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0例患儿给予抗真菌治疗,以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最为常用。8例患儿给予高级生命支持,5例患儿给予HLH2004方案化疗,最终8例患儿死亡(8/11,72.73%)。结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早期识别并行血、骨髓培养及组织病理活检积极寻找病原、给予抗病原和化疗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 樊慧峰陶建平王嘉怡江文辉曾森强黄莉金颖康卢根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诊疗
- 一种大鼠肺静脉平滑肌细胞快速培养方法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通过改进原代大鼠肺静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vein smooth muscle cells,PVSMCs)的培养方案,以期建立快速、方便、高细胞活力的肺静脉平滑肌细胞培养方法,为肺静脉在肺血管相关疾病研究中提供适合的细胞模型。方法体视镜下显微分离大鼠肺静脉,胶原酶消化后获取原代PVSMCs,分别用低糖DMEM培养基、DMEM—F12培养基、高糖DMEM培养基作为培养液,观察PVSMCs的生长情况和细胞形态,对平滑肌a—actin进行免疫荧光鉴定,并用实时荧光法检测PVSMCs对高钾溶液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的反应,评价细胞活力。结果PVSMCs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比较:DMEM-F12〉高糖DMEM〉低糖DMEM。DMEM-F12中培养的PVSMCs可见细胞质中有典型的、并行排列的、绿色荧光显色的平滑肌α—actin蛋白,细胞核呈蓝色荧光,细胞纯度达95%以上,而阴性对照只见染蓝光的细胞核。细胞对高钾溶液具有良好反应。结论DMEM-F12培养基中PVSMCs生长速率最大,细胞符合平滑肌细胞免疫结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细胞功能。DMEM-F12培养基更适合PVSMCs的培养。
- 梁志浩吴康金颖康陈豫钦江倩曹敏娜张军卢文菊王健
- 关键词:原代细胞培养肺静脉
- 儿童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5例临床回顾分析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um marneffei,PSM)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的15例非HIV感染相关播散性PSM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 15例患儿中,男∶女=9∶6,中位年龄23个月(3个月至4岁10个月)。入院时均有发热、肝大,多伴有咳嗽气喘、脾大、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升高93.3%(14/15),真菌G试验阳性80.0%(8/10),真菌GM试验阳性87.5%(7/8)。胸部影像学检查提示15例肺部均有累及,表现形态多样。骨髓培养和淋巴结组织活检马尔尼菲菌阳性率最高(>90%)。预后与病程长短及抗真菌治疗疗程相关,死亡的7例患儿病程明显长于治愈的8例(P<0.05),抗真菌治疗时间均<2周,主要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治愈患儿采取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静滴2~4周后改为伊曲康唑口服维持,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儿童非HIV感染相关播散性PSM好发于婴幼儿,临床及实验室诊断缺乏特异性。同时进行多部位体液培养或组织活检(尤其是骨髓培养和淋巴结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病程偏长、未进行及时抗真菌治疗的患儿容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 金颖康吴上志辜淑君张亚文张抗抗陈德晖
-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播散性
- 低氧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动脉高压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建立一种低氧所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动脉高压(BPD-PH)动物模型。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C57BL/6雌雄小鼠合笼交配后,将雌鼠单独饲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常氧组母鼠所产小鼠直接置于常规室内环境饲养,低氧组母鼠所产小鼠12 h内一起放置在120 mL/L氧体积分数环境中饲养14 d。记录小鼠体质量增长、死亡率,在实验第14天获取小鼠心肺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肺组织和心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Western blot法对心肺组织形态、血管形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常氧组和低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1.8%、47.3%,造模结束体质量分别为(12.40±2.33) g、(5.50±0.32)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t=20.50,均P<0.01)。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右心肥厚指数升高[(96.00±0.15)%比(40.40±4.00)%,t=41.67,P<0.01];肺部形态学符合BPD的病理学改变: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肺泡腔变大融合、肺泡间血管数减少,肺泡间隔断裂增厚,肺泡放射计数(RAC)减小(19.73±2.33比10.90±1.85)和平均肺泡间隔内衬(MLI)增厚(33.2±4.33比58.70±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7、9.53,均P<0.01)。HE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提示低氧组肺血管增厚、平滑肌增殖、内膜粗糙;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氧组肺组织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常氧组明显降低(0.41±0.4比1.19±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0,P<0.01)。结论低氧所致小鼠BPD-PH模型符合BPD-PH的肺血管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升高,最终致右心室肥厚的病理生理过程。
- 金颖康陈豫钦张晨婷王健卢文菊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低氧肺动脉高压小鼠
- 香烟暴露所致后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2018年
- 目的 建立一种香烟烟雾暴露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模型.方法 雌雄性SD大鼠合笼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香烟烟雾暴露组各2组,香烟烟雾暴露组的母鼠放置在熏烟装置进行全身暴露,每次1h,每日2次;待幼鼠出生后改为整笼全身暴露1h,每日1次;烟熏过程中监测烟雾中的总颗粒浓度,每次10 min,持续监测烟雾中的O2、CO、CO2浓度;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干预.记录造模过程中幼鼠的体质量增长、死亡率.在幼鼠日龄14d时处死,取肺组织,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细胞分类计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分析BPD标志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表达.结果 香烟烟雾暴露组幼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死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造模结束时香烟烟雾暴露组肺内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明显升高(P值均<0.01);肺组织出现肺泡腔变大,部分肺泡融合、肺泡间隔断裂增厚等表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香烟烟雾暴露组肺组织放射状肺泡计数减小,平均肺泡内衬间隔增加,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α7-nAChR表达升高(P值均<0.05).结论 孕期及后代香烟烟雾暴露所致肺部损伤符合BPD病理表现,可以作为一种动物模型研究香烟暴露所致婴儿BPD的致病机制.
- 金颖康张抗抗张晨婷陈豫钦王健卢文菊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孕期香烟烟雾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