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2019年全国监测医院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被引量:33
- 2020年
- 目的调查我国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用品配备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情况。方法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2019年的监测数据,对监测医院上报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年共监测380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609家(16.00%),二级医院1421家(37.34%),一级及未定级医院1776家(46.66%)。不同级别监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相差较大,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平均99人,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分别为19和2人。高风险岗位的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配备铅橡胶围裙分别为0.40和0.43件,铅橡胶帽子分别为0.27和0.31件,铅橡胶颈套分别为0.38和0.45件,铅橡胶手套分别为0.18和0.08副,铅防护眼镜分别为0.31和0.22副。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中有15.25%未配置个人剂量报警仪,27.90%未配置辐射巡测仪。监测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持证率为88.13%,有83.69%的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了岗中辐射防护知识培训,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20%,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现年个人剂量Hp(10)≥20 mSv人员占0.40%,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建档率为98.05%,在岗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6.00%,参加2019年在岗体检的76627名放射工作人员中,有0.88%和0.11%的体检结论分别为建议暂时脱离放射工作岗位和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放射诊疗机构应增加辐射监测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
- 李小亮孙全富刘建香郝述霞邓君苏垠平张品华
- 关键词:个人剂量监测职业健康检查
- 2018—2022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近5年的诊断情况。方法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2022年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数据和2018—2022年的诊断病例报告,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和诊断病例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95家。2018—2022年,各诊断机构共上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76例(5年病例数分别为21、17、13、10和15),其中放射性肿瘤最高(43例,56.6%),其次是放射性白内障(17例,22.4%)和放射性皮肤病(9例,11.8%)。按照职业类别分,医学应用最高(57例,75.0%),其次为工业应用(9例,11.8%)和核燃料循环(6例,7.9%)。按照射类型分,以慢性照射为主(70例,92.1%),急性照射较低(6例,7.9%)。结论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数呈下降趋势。
- 李小亮张品华崔诗悦苏垠平范胜男刘建香孙全富
- 关键词:职业病诊断
- 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外周血血浆miRNAs的表达
- 目的 探讨天然高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血浆miR-16、miR-106b、miR-449a、miR-34a和let-7g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别从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共选取110例50岁以上长期居住在当地的...
- 张品华高刚潘艳田梅吴丽娜朴春南阮健磊刘建香
- 关键词:高本底辐射MIRNAS血浆
- 2017年我国19省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 郝述霞王博邓君张品华刘建香孙全富
- 2019-2021年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调查与分析我国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方法通过国家放射卫生信息平台,收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19-2021年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眼晶状体剂量评价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_(p)(3),每次监测周期不超过3个月。用Kusal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年份、职业岗位、介入科室、工作所限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分布的差异。结果2019-2021年共调查6643人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眼晶状体年剂量为1.03 mSv,中位数为0.17 mSv,最大值为94.88 mSv,其中有59人次超过20 mSv。经分析发现,2019年、2020年医生眼晶状体年剂量水平略高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118.29、129.71,P<0.01),2019年从事心脏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从事周围血管介入的放射工作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差=46.52,P<0.05)。结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低于我国现行标准,但部分人员超过了国际最新推荐剂量限值,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应加强对其眼晶状体剂量的监测。
- 苏垠平张品华崔诗悦李小亮刘建香孙全富邓君
- 关键词:职业照射介入放射学眼晶状体
- 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的前瞻性评估—IAEA TECDOC 1985简介
- 2022年
- 电离辐射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在足够高的照射水平下,电离辐射会诱发不良的组织反应,也被称为确定性效应;同时,单个变异细胞引起的躯体效应或遗传效应即随机性效应,即便在较低水平的照射下,辐射也可能导致随机性效应(癌症和遗传疾病)发生。由于辐射对健康造成这些不利影响,国际上需要对辐射照射水平进行测量和控制,但是一直缺乏一份全面的技术报告。IAEA出版的《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的前瞻性评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文概述了职业照射工作人员癌症风险前瞻性评估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根据放射生物学、风险模型和流行病学数据的灵活框架,为管理职业照射、评估工作场所辐射照射所产生的潜在风险提供了新工具。
- 薛娴苏垠平张品华孙全富
- 关键词:癌症风险
- 2020—2021年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状况调查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的认知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调研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2020年6月—2021年12月从11个省份选择32座典型非铀矿山的男性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铀矿工氡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184名被调查矿工的氡知晓率为19.17%,知晓氡的非铀矿工中有36.56%能准确说出氡的健康危害,18.06%能正确识别减少氡浓度的措施。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铀矿工氡知晓率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χ^(2)=55.92、21.89、64.31、11.2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正式工、岗位类别为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氡知晓的影响因素(χ^(2)=12.81、6.58、5.66、21.44,P<0.05)。未发现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年龄、工龄、地区和吸烟有关(P>0.05)。结论我国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水平较低,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应采用媒体宣传、在岗培训、合同告知和工作场所宣传栏告知等措施加强非铀矿工氡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 张品华李小亮苏垠平孙全富刘建香
- 2020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分析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
- 张品华苏垠平李小亮崔诗悦雷淑洁孙全富刘建香
- 关键词: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
- 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外周血血浆miRNAs的表达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天然高本底辐射对居民外周血血浆miR-16、miR-106b、miR-449a、miR-34a和1et-7g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别从高本底地区和对照地区各选取55例50岁以上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健康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并计算个人累积剂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浆中miRNAs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高本底组和对照组的个人累积剂量、年龄和BMI等基本情况,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miRNAs表达水平的差异,选择剂量、年龄和BMI等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高本底组居民个人累积剂量约为对照组的4倍(t=42.803,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本底组居民外周血血浆中miR-16和miR-106b的表达水平均下调,miR-449a的表达水平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80、2.422、2.794,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和BMI影响因素后,miR-16和miR-106b的相对表达水平和个人累积剂量呈负相关(P〈0.05),而miR-449a、miR-34a和let-7g的相对表达水平与个人累积剂量未发现相关(P〉0.05)。结论miR-16和miR-106b可作为长期低剂量辐射健康影响的早期标志物。
- 张品华高刚潘艳田梅吴丽娜朴春南阮健磊刘建香
- 关键词:低剂量辐射MIRNAS血浆标志物
- 低剂量辐射对miRNAs及细胞周期相关靶基因的影响
- 背景随着医学放射性检查的普及,飞行活动的增加等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低剂量辐射的健康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明确低剂量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具有关键作用。目前广泛应用的辐...
- 张品华
- 关键词:低剂量辐射高本底辐射地区MIRNASDNA损伤与修复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