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姗珊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杆菌
  • 4篇婴儿
  • 4篇乳酸杆菌
  • 4篇肠道
  • 2篇双歧杆菌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调节
  • 2篇菌群
  • 2篇肠道菌群
  • 1篇代谢
  • 1篇都市
  • 1篇演替
  • 1篇益生菌
  • 1篇婴儿期
  • 1篇月龄
  • 1篇脂代谢
  • 1篇脂蛋白
  • 1篇乳鼠
  • 1篇生化特性
  • 1篇水化合物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2篇汤臣倍健股份...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食品发...
  • 1篇河北一然生物...

作者

  • 9篇李姗珊
  • 7篇何方
  • 6篇李鸣
  • 3篇余倩
  • 3篇苗俊杰
  • 2篇石磊
  • 1篇姚建蓉
  • 1篇张其圣
  • 1篇王舒悦
  • 1篇何苗
  • 1篇沈曦
  • 1篇于晓红
  • 1篇余秋阳
  • 1篇刘银
  • 1篇简洁
  • 1篇秦月

传媒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食品科技
  • 1篇营养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7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婴儿肠道来源乳酸杆菌胞外酶活性研究
用API ZYM 系统检测婴儿肠道来源乳酸杆菌的胞外酶活性,研究不同菌种的酶活性特征。方法 从健康婴儿肠道分离收集乳酸杆菌,并通过API 50 CH 和16S rRNA 测序鉴定。对鉴定为乳酸杆菌的菌株采用API ZYM...
李姗珊蒲芳芳伍梓汐李鸣张旭光肖健黄远英何方
关键词:乳酸杆菌酶活性
婴儿肠道来源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种库的初步建立
目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是人体肠内细菌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从健康婴儿肠道分离、鉴定、保存人体肠道来源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探索建立婴儿肠道来源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种资源保存库。方法采集成都...
李姗珊伍梓汐蒲芳芳苗俊杰李鸣张旭光肖健黄远英何方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初探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
2017年
目的通过研究婴儿粪便菌种组成,探索婴儿期肠道菌群定植规律。方法收集15例健康婴儿出生后第0、2、4、7、10、14、28天,以及3、6、12月时的新鲜粪便,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对其优势菌种进行测序,分析婴儿期肠道菌群菌种演替过程。结果 DGGE指纹图谱可见,婴儿期的肠道菌群结构随出生后时间变化显著;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的细菌定植最早,以专性需氧菌肠杆菌、假单胞菌为主,其次是厚壁菌门的专性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小韦荣球菌)和兼性厌氧菌(多枝梭菌)定植,随后疣微菌门定植,放线菌门定植最晚,以双歧杆菌为主,并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结论婴儿期肠道中专性需氧菌首先定植,随后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变形菌门细菌定植最早,厚壁菌门细菌次之,随后是疣微菌门细菌,以双歧杆菌为主的放线菌门细菌定植最晚。
李姗珊苗俊杰伍梓汐姚建蓉李鸣余倩何方
关键词:肠道菌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婴儿
双歧杆菌加热灭活对其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加热灭活是否会影响双歧杆菌在体外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方法:一株来源于婴儿肠道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 TMC3115作为受试菌,在TOS培养基上厌氧培养48...
万群程如越罗子豪梁惠菁李姗珊陈琦伟李鸣何方
关键词:双歧杆菌灭活细胞因子
文献传递
2015—2016年成都市1~4月龄婴儿肠道乳酸杆菌及生化特性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索早期婴儿肠道乳酸杆菌的优势菌种及生化特征。方法收集41名1~4月龄健康婴儿粪便,采用选择培养基分离乳酸杆菌,通过形态、好氧性、碳水化合物代谢(API 50)和16S RNA测序等分析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以及使用API ZYM检测其19种酶活性。结果共收集71株乳酸杆菌,包括副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30株,格氏乳杆菌(L.gasseri)13株,唾液乳杆菌(L.salivarius)10株,短乳杆菌(L.brevis)4株,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3株,发酵乳杆菌(L.fermentum)和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各1株,未鉴定到种9株。7种乳酸杆菌对49种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异同,有14种碳水化合物均不能发酵,均能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有4种,在其余31种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上具有菌种差异。大多数乳酸杆菌的亮氨酸芳胺酶、半乳糖苷酶和葡萄糖苷酶活性强,其他酶活性因种株不同差异较大。结论副干酪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可能是1~4月龄健康婴儿肠道乳酸杆菌的主要菌种。婴儿肠道乳酸杆菌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和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和种株差异。
李姗珊万群程如越葛林伍梓汐李鸣张旭光肖健黄远英何方
关键词:乳酸杆菌婴儿碳水化合物
老年人肠道菌群特征与代谢和免疫机能相关性的探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特征,探索肠道菌群与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机能的相关性。方法对成都地区170名中老年人进行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的检测的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其粪便中的细菌总数、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拟杆菌(Bacteroides sp.)、梭菌属(Clostridium sp.)进行定量分析检测。结果 55~65岁乳酸杆菌浓度显著高于55岁及以下组(P<0.05),拟杆菌和梭菌属浓度出现与乳酸杆菌相似的年龄趋势(P<0.05);关联性分析显示年龄与总菌数(r=0.054,P>0.05)、乳酸杆菌数量(r=0.150,P>0.05)、拟杆菌数量(r=0.190,P<0.05)、梭菌属数目(r=0.180,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乳酸杆菌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为0.241(P<0.01);拟杆菌/梭菌比例与HDL-C显著正相关(r=0.200,P<0.05);总菌数与Ig G正相关(r=0.177,P<0.05)。结论肠道乳酸杆菌、拟杆菌、梭菌数量显著地增多可能是人体肠内细菌老化的重要的特征之一;肠道乳酸杆菌数也许可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以提高肠道乳酸杆菌为目的中老年人群的益生菌的开发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
伍梓汐苗俊杰李姗珊王舒悦余倩何方
关键词:老年人乳酸杆菌高密度脂蛋白糖脂代谢
益生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使用小鼠巨噬细胞和致敏模型小鼠探讨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菌株特异性免疫调节及抗过敏作用的可能性。方法:使用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6091(6091)、L.plantarum R-1-1(R-1-1)与小鼠巨噬细胞样细胞系J774A.1细胞(J774A.1细胞)进行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共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6,10(Interleukin-6,10,IL-6,10)。使用R-1-1、6091、Bifidobacterium bifidum TMC3115(TMC3115)菌体对受试小鼠进行连续灌胃持续5周,在7、21、28 d分别注射卵清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诱导其产生过敏反应,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液总Ig E,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脾脏细胞的IL-6、IL-12、TNF-α关于m RNA的表达。结果:各受试菌株有意地诱导J774A.1细胞产生IL-10、IL-6(P<0.05)。各受试菌株灌胃小鼠血液Ig E与OVA阳性对照组比较显著地降低(P<0.05);同时,各受试菌株灌胃小鼠脾脏细胞的IL-6、IL-12、TNF-α和OVA阳性对照组比较显著地降低(P<0.05);结论:6091、R-1-1、TMC3115能有效地通过活化巨噬细胞调节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降低血液Ig E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IL-10的分泌,进而同时下调了TH1和TH2免疫应答有关。
伍梓汐李姗珊沈曦李鸣崔文静张其圣何方
关键词:益生菌免疫调节过敏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在乳鼠肠道发育及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抗生素対宿主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构建、消化道及免疫器官细胞组织发育、功能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BALB/C乳鼠出生后,分别灌胃头孢曲松、万古霉素至21 日断乳,用Real-time PCR和PCRDGG...
程如越李姗珊何苗于晓红李鸣石磊何方
关键词: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发育免疫功能调节头孢曲松
EMA-PCR技术快速鉴别死活腺病毒的初探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叠氮溴化乙锭(EMA)联合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鉴别死活腺病毒的方法。方法将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接种至生长良好的单层细胞上,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的发生情况计算病毒滴度;将3种腺病毒和新城疫鸡瘟病毒分别制备成106 PFU/mL的母液并梯度稀释备用,提取DNA后用PCR扩增后进行凝胶电泳,观察目的片段的扩增结果;分别用0μg/mL、70μg/mL、120μg/mL和150μg/mL的EMA处理灭活后的腺病毒,提取DNA进行PCR,观察目的片段的电泳结果;用120μg/mL的EMA处理107 PFU/mL、106 PFU/mL、105PFU/mL、104 PFU/mL、103 PFU/mL的腺病毒,观察PCR和凝胶电泳结果。结果 104 PFU/mL及以上滴度的病毒DNA PCR后得到阳性条带,其他滴度的病毒DNA PCR后未检测到阳性条带;3个型别的腺病毒(共8个分离株)的DNA均扩增出目的条带,新城疫鸡瘟病毒的DNA未扩增出目的条带;120μg/mL及150μg/mL的EMA抑制灭活腺病毒DNA扩增,未得到阳性条带;120μg/mL EMA不影响107 PFU/mL、106 PFU/mL、105 PFU/mL的腺病毒活病毒DNA扩增,得到阳性条带。结论本研究证实EMA-PCR方法可快速鉴别死活腺病毒,能有效避免单纯PCR检测腺病毒产生的假阳性结果。
余秋阳李姗珊简洁石磊刘银秦月余倩
关键词:EMAPCR腺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