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艳春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睢宁县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2篇磁共振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造影
  • 1篇性病
  • 1篇易损斑块
  • 1篇造影
  • 1篇诊断中应用
  • 1篇脂肪密度
  • 1篇数字化摄影
  • 1篇双低
  • 1篇体素
  • 1篇图像
  • 1篇图像质量
  • 1篇能谱CT

机构

  • 6篇睢宁县人民医...
  • 2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张艳春
  • 2篇张洁
  • 1篇王浩
  • 1篇梁永
  • 1篇朱超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分析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PFD)与急性脑梗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同时进行颈动脉CTA、颅脑MRI检查的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PACS上测量颈动脉CTA斑块侧、对侧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选择颈动脉斑块最大层面,分别计算斑块侧、非斑块侧PFD、PFD差值[ΔPFD(HU)]=斑块侧PFD-非斑块侧PFD。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非急性脑梗死组;轻中度狭窄组(10%~69%)、重度狭窄组(70%~100%)。急性脑梗死患者又分为梗死同侧、梗死对侧亚组。分别比较临床实验室指标、PFD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急性脑梗死的梗死同侧及梗死对侧的PF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1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61.3±10.4)岁。急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ΔPFD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分别为34.2 HU、25.5 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同侧颈动脉PFD[(-32.6±20.5)HU]高于梗死对侧颈动脉PFD[(-66.8±16.1)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狭窄患者的ΔPFD高于轻中度狭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 颈动脉PFD的量化分析与急性脑梗死事件相关,PFD可能与斑块的易损性相关,可以作为血管周围炎症的替代标志物。
余苗孟闫凯徐含波胡梦雪张贺王伟张艳春董坤谢丽响杜波朱士光荣玉涛胡春峰徐凯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急性脑梗死
儿童肘关节骨折以及脱位的数字化摄影诊断方法
2016年
目的:探究运用数字化摄影技术(digital recognition,DR)诊断儿童肘关节骨折以及脱位的实施方法。方法:择取使用DR诊断确诊为常见骨折的患儿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全部患儿的骨折线和骨化中心线位置、肱桡小头线征、肱骨前线征、泪滴变形和前后脂肪垫征等临床表现状况。结果:肱骨和踝骨骨折患儿46例,42例患儿出现肱骨前线征,22例患儿出现泪滴变形,11例患儿出现前后脂肪垫征;在临床表现为外侧踝骨骨折症状的患儿中,有40例患儿出现显著骨折线,有31例患儿出现肱骨小头线征,有11例患儿出现骨化中心位置以及排列顺序改变;在临床表现为内侧踝骨骨折症状的患儿中,有12例出现显著骨折线,且其中有6例患儿出现了前后脂肪垫征。肱骨和踝骨上显示骨折症状且具备显著骨折线的患儿比例高于其他患儿(P<0.05)。结论:在儿童肱骨踝上骨折以及外侧踝骨骨折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摄影诊断技术方法,应当关注患儿的骨折线,在儿童内侧踝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应当重点关注患者骨化中心的位置及其排列顺序的变化状况。
张艳春朱超
关键词:儿童肘关节
比较双低扫描深度学习重组、能谱成像单能量重组CTPA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双低扫描(低千伏、低剂量对比剂)深度学习重组(DLIR)与能谱成像单能量重组CT肺动脉造影(CTPA)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本院行CTPA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扫描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DLIR组[管电压80 kV,DLIR高档(DL-H)算法重组]、能谱组(80/140 kV瞬切能谱扫描模式,50%ASIR-V算法重组),并固定两组扫描模式的噪声指数以及对比剂剂量一致。两组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注射剂量均为20 ml,注射流率4.5 ml/s。利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重组40 keV、50 keV、60 keV、70 keV四组单能量图像,比较各组单能量图像质量,获得能谱成像最佳单能量序列。比较DLIR、能谱最佳单能量成像肺动脉及其主要分支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诊断信心。分别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等。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DLIR组、能谱组各30例。40 keV、50 keV、60 keV、70 keV四组单能量图像中,40 keV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CT值、图像噪声最高,且随着keV的增加而降低。60 keV单能量图像CNR最高,为最佳单能量图像。DLIR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左上、左下肺动脉干、右上、右下肺动脉干的CT值、SNR、CNR均高于60 ke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LIR组的主观评分、诊断信心较60 keV组分别增加32.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DLIR组辐射剂量参数CTDIvol、DLP及ED较60 keV组分别降低约56%、61%、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PA双低扫描模式中,DLIR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优于能谱成像60 keV单能量重组。
张贺刘忠啸孟闫凯程晓奕李新秀鲍毓邱慎满聂驿朱慧慧丁涛张艳春王浩石骁萌张帅孙存杰徐凯
关键词:CT肺动脉造影能谱CT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核磁共振成像(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MRI检出率为87.5%,CT检出率为7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高,具有推广价值。
张艳春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IVIM DWI)在胶质瘤中的应用。方法:选择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胶质瘤患者,测量肿瘤实质区及肿瘤对侧相对正常脑白质区单指数模型扩散系数ADC值和双指数模型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值、灌注系数D*值,分析脑胶质瘤的IVIM DWI特点。探究不同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能力的影响。结果:单指数模型中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略增高,P<0.05;双指数模型中,胶质瘤肿瘤实体的平均f值高于正常脑白质,P<0.05。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体的平均ADC值和D值均在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体的相应值之上(P<0.05);单指数模型中ADC值、双指数模型的D值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D值的敏感度最高100%,ADC和f的特异度最高100%。结论:IVIM-DWI技术可以评估脑胶质瘤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临床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张艳春梁永张洁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脑胶质瘤
螺旋CT和MR联合检测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
2022年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运用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联合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睢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疑似女性盆腔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螺旋CT和MR联合检查,对照组行单一螺旋CT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疾病类型诊断准确率,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对照组检出阳性患者28例,阴性患者6例,其中假阴性5例(漏诊),假阳性2例(误诊)。观察组检出阳性患者31例,阴性患者3例,其中假阴性1例(漏诊),假阳性1例(误诊)。观察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疾病类型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运用螺旋CT和MR联合检查准确性较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获得清晰的影像学资料,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
张洁张艳春邱婉莉
关键词:螺旋CTMR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