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辉
-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组织工程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人工骨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聚己内酯(PCL)人工骨支架,观察其微观结构,与转基因种子细胞相复合构建出组织工程化Nano-HA/PCL人工骨支架,观察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配置Nano-HA质量分数为15%的Nano-HA/PCL混合材料粉末,采用SLS技术制备出纯PCL与Nano-HA/PCL人工骨支架并用电子显微镜(SEM)观察Nano-HA/PCL人工骨支架的微观结构。64只新西兰兔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以携带h BMP-7目的基因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本研究的种子细胞。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处植入Nano-HA/PCL人工骨支架+种子细胞,单纯材料组骨缺损处植入Nano-HA/PCL人工骨支架,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纯PCL人工骨支架,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对4组进行术后大体观察,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各组中随机选取4只兔,经Micro-CT扫描,Micro-view软件进行骨缺损植入区域的三维重建,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将各组第12周骨缺损样本石蜡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与Masson染色后,普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Nano-HA/PCL人工骨支架的骨架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同时在PCL颗粒表面均匀黏附着NanoHA颗粒粉末。复合材料组术和单纯材料组术后第7天、对照组术后第14天均能用前肢站立;术后第28天,复合材料组右前肢主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单纯材料组右前肢可自主活动但活动受限,对照组右前肢自主活动明显受限,空白组仍不能用前肢站立。术后1~14 d,各组缺损区域均无感染现象,缺损伤口均为甲级愈合。使用Micro-view软件对4组Micro-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术后第12周时观察到空白组骨缺损两端仍没有完全连接。对照组骨断端已完全连接,但骨髓腔未通,单纯材料组骨缺损区域新骨结构完整、连续,缺损几乎完全修复,骨髓�
- 金光辉张馨雯孙晓飞章云童夏琰杨国士谢杨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类
- 选择性激光烧结法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人工骨支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技术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人工骨支架并探索其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方法配制NanoHA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的Nano-HA/PCL混合材料粉末,采用SLS技术制备出PCL与Nano-HA/PCL(5%、10%、15%)人工骨支架,并测定其孔隙率及抗压强度。将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至上述2种支架中,观察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测定、茜素红法钙结节染色比较其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各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细胞黏附性,且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接种后第1天各组的AL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ano-HA/PCL组的ALP表达逐渐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且Nano-HA比例越高,ALP的表达也越强(P<0.05);Nano-HA/PCL组茜素红染色的阳性强度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且随着Nano-HA含量增高,其钙结节数量增多,染色的阳性强度也随之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SLS技术所构建出的Nano-HA/PCL人工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替代材料。
- 金光辉孙晓飞夏琰章云童李超张馨文杨巧巧王泽坤谢杨
- 关键词:干细胞羟基磷灰石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可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引起死亡。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移植后可通过补充、替代神经元,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改善局部免疫环境等机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研究者利用转基因的手段将神经营养因子等导入到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或通过联合其他类型细胞、支架材料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移植效率和治疗效果。尽管神经干细胞移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如移植治疗的具体机制、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分化、伦理学争议、免疫排斥和致瘤性等。本文拟对NSCs的生物学特征、移植治疗的机制和不同移植方式进行综述,并对NSCs移植治疗SCI的应用前景与存在问题进行展望。
- 孙晓飞金光辉谢杨李明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