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选
- 作品数:11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免疫细胞与肝癌的免疫逃逸被引量:5
- 2011年
- 肝脏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具有独特的免疫系统,参与机体局部和整体免疫调节,对于肝细胞癌(肝癌)的发生与演变具有重要作用.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树状突细胞、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有着双向作用的免疫细胞,在肝癌的免疫逃选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就肝癌免疫逃逸与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安选胡鹏
- 关键词:T淋巴细胞树状突细胞NK细胞肝癌免疫逃逸
- 滤泡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3
- 2011年
- 滤泡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一类新的效应性CD4+T细胞亚型,分布于淋巴滤泡GC内,其分化需要BCL-6的介导,对免疫球蛋的形成至关重要。幼稚Tfh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IL-21,后者作为自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自身的功能活动。由于Tfh细胞及其分泌的IL-21参与B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抗体的型别转换,因此,进一步研究Tfh与IL-21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在慢性乙型乙肝血清学转换中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 刘良忠高伟梁文安选胡鹏胡怀东张大志任红
- 关键词:IL-21
- 新形势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着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目标更强调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 魏芳安选
- 关键词: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人文教育
- Th17与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研究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阶段的作用.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慢性乙肝患者65例,其中包括7例无症状携带者(AsC),38例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CHB-LM),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CSHB).另有10例健康对照者(H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与Treg细胞的频数,并用ELISA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β,IL-6,IL-21和TGF-β的水平.结果:Th17细胞在CSHB组中的频数明显增加,Treg细胞在AsC组中的比例最高,Th17细胞与Treg细胞之间存在负相关,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和IL-21)在CSHB组中的表达均增加,TGF-β因子在各组中无明显变化.结论:Th17与Treg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免疫失衡.在免疫耐受阶段(AsC),Treg细胞发挥主要作用,而在严重炎症活动阶段,Th17细胞发挥主要作用.
- 王静高伟安选钟卿胡怀东胡鹏任红
- 关键词:TH17细胞TREG细胞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介素17A和胆碱酯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介素17A(IL-17A)、胆碱酯酶(CHE)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CHB患者84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度组30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6例,另选取同期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凝血四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IL-17A、CHE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HB患者血清IL-17A、CHE与凝血四项、ALT、AST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的FIB、CHE水平逐渐升高,PT、APTT、TT、ALT、AST、IL-17A水平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7A与FIB、CHE呈负相关,与PT、APTT、TT、ALT、AST呈正相关(P<0.05);CHE与FIB呈正相关,与PT、APTT、TT、ALT、AST呈负相关(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中IL-17A、CHE水平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联合检测IL-17A和CHE有助于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预后判断。
- 刘书宏梁尘格向毅魏芳安选钟庆巫贵成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胆碱酯酶肝功能凝血功能
- 携带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效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了解携带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HBV-S、C、E、X)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效应。方法采用携带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的rAAV-HBV-S、C、E、X转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并在GM-CSF、IL-4和TNF-α作用下继续培养7d获得成熟的DC。通过观察DC的状态和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各段HBV转染后DC分化抗原(CD)的表达,评价其成熟与功能。将同一个体的DC与T细胞混合培养制备CTL,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S)细胞杀伤实验研究被激活的CTL对HBV感染的靶细胞HepG2.2.15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结果不同HBV抗原基因rAAV-HBV-S、C、E、X转染DC后CD14、CD80、CD83、CD86的表型表达中,CD80、CD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AV/HBV-X转染的DC其CD80表达最高,rAAV/HBV-S转染的DC其CD83表达最高。转染不同HBV抗原基因片段rAAV(S、C、E、X)的DC诱导的CTL对MHC-Ⅰ类抗原阳性且有HBV的靶细胞(HepG2.2.15)的特异性杀伤效率显著高于对无HBV的靶细胞(HepG2)的非特异性杀伤效应(P<0.01),但不同rAAV-HB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AV-HBV-S、C、E、X转染DC均可诱导CTL引起MHC-Ⅰ依赖的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 安选刘勇向毅魏芳夏莉娜钟庆杜彪巫贵成
- 关键词:腺相关病毒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比较骨髓动员、不同分离方式和注射不同细胞悬液密度对骨髓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方案。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6月选取于重庆三峡中心医院肝病科治疗的23例经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无明显疗效的肝衰竭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插管植入肝脏,观察植入治疗术前及术后第1、2、3月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等主要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比较骨髓动员、不同分离方式和注射不同细胞悬液密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总体治疗情况:与基线水平相比,23例患者治疗1、2、3月白蛋白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胆红素及转氨酶、PT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与未进行骨髓动员组比较,骨髓动员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干细胞密度(P〈0.05);在改善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P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分离方法对干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使用试剂盒分离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白蛋白水平(在治疗后3月开始);但与普通淋巴细胞分离液法相比,在改善肝脏其他功能(ALT、TBIL、P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数量级干细胞密度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的影响:≤1×10^10/L与〉1×10^10/L 2组不同数量级自体骨髓干细胞在改善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P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肝动脉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白蛋白水平;术前骨髓动员与采用试剂盒的方法可分别提高干细胞的获得率以及改善低蛋白水平,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
- 安选钟庆刘书宏夏莉娜王辉巫贵成
-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失代偿期肝硬化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1年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调节酶,对维持细胞内NADPH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G6PD缺乏症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细胞酶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溶血、贫血等方面。近年来,G6PD在细胞水平和发育、疾病进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G6PD活性降低,即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的打破,将会导致细胞生长和信号传递的失调,胚胎发育异常,对病毒易感以及促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有关G6PD与肿瘤、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也已展开。本文对G6PD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安选刘良忠综述胡鹏审校
- 关键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氧化应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被引量:18
- 2015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对该院行抗病毒治疗的9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外周血 T 细胞亚群的检测,对比治疗前后 T 细胞亚群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 DNA 低拷贝组(病毒载量:105~106 U·mL -1)CD4+百分率、CD8+百分率、CD4+/CD8+比值与 DNA 高拷贝组(病毒载量≥107 U·mL -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周后的 CD4+百分率、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48周后 HBV-DNA 转阴患者的 CD4+/CD8+比值显著高于 HBV-DNA 未转阴患者,HBeAg 转阴患者的 CD4+/CD8+比值显著高于 HBeAg 未转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抗病毒治疗有应答的慢性乙肝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明显。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行,T 细胞亚群失衡得到显著的改善。
- 赵晓春郭熙清刘书宏安选梁尘格王辉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细胞免疫功能
- 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病率及感染部位分布,并分析感染性休克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640例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发病率为14.38%,感染部位分布于腹腔及消化道和肺部;共分离培养病原菌96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52株(54.17%)、革兰阳性球菌18株(18.75%)、真菌26株(27.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并发感染性休克与年龄、抗生素、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及肝性脑病有关(P<0.05),与性别、血清白蛋白、侵入性操作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住院时间>30 d均为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年龄≥60岁、抗生素使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住院时间>30 d为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病风险。
- 梁尘格刘书宏巫贵成钟庆安选
- 关键词:肝硬化感染性休克病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