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麻风菌体外培养的初步报告
- 1989年
- 本文报导了应用小川辰次培养基的鼠麻风菌体外培养的方法和结果。成功地获得了初代分离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夏威夷鼠麻风菌株。初代分离率为25.6%,传代培养20代以前的阳性率为80.2%,20代以后的阳性率为58.8%。X^2 0.05<3.841,P<0.05。用传代培养生长茂盛的菌落进行动物还原接种和再培养,能使小白鼠产生同样病变和获得典型的菌落生长。本方法可以作为麻风药物的初筛工具。具有操作简便、耗资小、实验周期较短等优点。
- 鲁熙贞许秀娥汤全贵
- 关键词:体外培养麻风菌分离率抗酸菌传代培养
- 麻风菌的裸鼠足垫感染模型
- 1992年
- 将得自治疗前和治疗后的LL及BL患者皮损处的细菌接种到Balb/c裸鼠右后足垫,又取裸鼠繁殖菌做亚代按种.18个月后回收菌达1000~2000倍,可见细菌已播散到未接种的足及舌、耳和鼻尖等处.接种一年后出现足垫肿胀。初代和亚代的足垫回收菌,其生长曲线大致相符.二株治疗后的麻风菌接种于裸鼠未见繁殖。从裸鼠组织中回收的抗酸茵经试管内培养和足垫平行对照,初步鉴定为人麻风菌。
- 鲁熙贞柯国芳汤全贵李伏田顾忠精
- 关键词:麻风菌多菌型抗酸
- 鼠麻风杆菌实验感染模型的细胞免疫
- 1989年
- 鼠麻风杆菌(MLM)腹腔感染BALB/C和C57BL/6小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鼠脾重量增加,脾带菌量增多,肠系膜病变加剧;鼠脾细胞对伴刀豆蛋白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产生白细胞介素2(IL 2)的能力进行性降低,BALB/C鼠尤为严重。感染90d时在经Con A活化的BALB/C鼠脾细胞表面未检出IL 2受体,同时发现感染鼠脾细胞可以抑制正常鼠脾细胞经Con A刺激产生IL 2和表达IL 2受体的能力。推测感染鼠脾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该菌活化了抑制细胞,继而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IL 2和表达IL 2受体。
- 全铌匡彦德林飞卿汤全贵邵钟英
- 关键词:鼠麻风杆菌白细胞介素小鼠
- 全文增补中
- NT—P—BSA致敏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及其血清学活性与ELISA的比较被引量:1
- 1991年
- 用NT—P—BSA致敏明胶颗粒的凝集试验和NT—O—BSA为包被抗原的ELISA检测了1334份血清,发现1309例的两种试验结果一致,其中120例均为阳性。1189例均为阴性,符合率达98.1%。在职业接触者、社会接触者和肺结核患者中两种试验均阳性的分别为1.7%、2.16%和0%,与正常人群的2%无明显差异。家庭内接触者的阳性率高达8.04%,是正常人的4倍,对这些阳性者正在随访。因NT—P—BSA致敏明胶颗粒的凝集试验阳性主要见于查菌阳性的BL—LL患者,而正常人群和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极低,提示这一试验检测抗PGI抗体的持异性很高,似可用于发现高危人群和早期传染性病例。
- 汤全贵李伏田许秀娥孔栋梅刘国才孙星光褚桂枝
- 关键词:麻风凝集试验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