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彤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艺术

主题

  • 3篇小说
  • 2篇悲剧
  • 1篇电影
  • 1篇东西文化
  • 1篇独语
  • 1篇眼泪
  • 1篇伊人
  • 1篇意象
  • 1篇症候
  • 1篇人性
  • 1篇如歌
  • 1篇勺子
  • 1篇史书
  • 1篇视域
  • 1篇邱华栋小说
  • 1篇全球化视域
  • 1篇自我
  • 1篇文化
  • 1篇小说创作
  • 1篇历史书写

机构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郭彤
  • 1篇潘佳佳
  • 1篇付龙

传媒

  • 2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河南广播电视...
  • 1篇湖南广播电视...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伊人独语 眼泪如歌——论电影《红粉》的悲剧意识
2015年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经常在她的电影中贯穿着明显的悲剧意识。从电影《红粉》开始,李少红从女性的独特视角开始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女性命运往往是伴随着悲剧结局。电影《红粉》中悲剧意识主要是体现在女性命运的悲剧书写、悲剧意象的营造、戏中戏和话外音对女性命运的哭诉,导演从这三个方面来建构自己的悲剧意识,关注女性生存的困境。
郭彤
关键词:《红粉》悲剧意识
南社小说的转型
2017年
南社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出现新与旧的变化与革新,主要表现在社员身份上由激进的革命者到小说家,作品主题从革命主题到爱情主题,笔下人物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断挣扎,叙事模式也打破了以往的全知叙事。南社小说家由最初的鼓吹革命,渐渐成为民初鸳鸯蝴蝶派的主力,突破了政治小说的局限,并着力表现新旧文化冲突。
郭彤潘佳佳
全球化视域下的历史书写——以小说《单筒望远镜》为例被引量:1
2016年
被称为"最具城市感觉"的新生代作家邱华栋,在书写北京城市小说的同时,也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望展现历史和文化的冲突。突破传统的历史叙事方式,邱华栋在"中国屏风"系列之《单筒望远镜》中采取个人化的历史叙事方式,以多重的叙事声音和视角、独特的叙事者和叙事文体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于历史和文化差别的想象,全方位地展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面貌以及表现历史潮流中个体生命的创伤和沉浮。
郭彤
关键词:历史书写东西文化
邱华栋小说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症候
论文以邱华栋的城市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景观的建构、人物的欲望化书写、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与救赎等角度来阐释邱华栋在带有自我经验的城市想象中对人的“欲望”、“存在”、“异化”等问题的反思和内省,在对城市和本能欲望的肯定中又不...
郭彤
关键词:小说创作
文献传递
论电影《一个勺子》的意象表述被引量:5
2016年
陈建斌导演的处女作《一个勺子》由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而成,以荒诞、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个行为荒诞的勺("傻")子以及极力想摆脱勺子的拉条子,最后自己却成了勺子的故事。以喜剧片定位,却在悲剧中落幕,影片完成了有关"自我"失落的表述。本文从电影"意象"入手,分析陈建斌导演这部电影中出现的羔羊意象、汽车意象、帽子意象,探究影片构建这几种意象背后关于"自我"失落的深层思考以及导演的人文情怀。
郭彤
关键词:意象自我荒诞
穆时英小说中“香烟”的符号意义
2015年
香烟作为一种极具符号象征意义的消费品,在穆时英小说中占据大量的篇幅。作为现代都市文明的产物,香烟本身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到穆时英小说中,它呈现着几种不同的意义:交际的工具、孤独的隐喻、颓废的象征、精神的焦虑。穆时英用符号来建构生活,传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揭露生活在重压之下的人们深深的孤独感、颓废感和焦虑感。
郭彤
关键词:穆时英孤独堕落
《剪刀手爱德华》对立空间下的人性探析
2015年
《剪刀手爱德华》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悲剧爱情本身就带有对立与悖论色彩,而两者生活空间也存在对立关系,外表鲜亮的小镇与阴森的古堡对立。生活在小镇上的人的精神空间更多的是丑陋的一面,而爱德华虽长相丑陋,但精神世界很单纯,他们各自又与各自所处的环境形成对比,在这种种二元对立的空间中,电影充满了戏剧张力,同时关照了处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本质。
郭彤付龙
关键词:《剪刀手爱德华》二元对立人性悲剧爱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