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干细胞与弥漫型胃癌的发生
- 2010年
- 随着发病率的增高,弥漫型胃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研究表明,此类胃癌的发生与胃黏膜增殖区有关,而这一区域也正是胃干细胞定居的部位。因此胃干细胞可能在弥漫型胃癌的发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方面的研究将加深我们对弥漫型胃癌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有助于实现早期防治的目标。
- 周志华张建东赵海滨
- 关键词:弥漫型胃癌肿瘤发生
- 2例颅内胶质肉瘤伴有骨肉瘤成分被引量:1
- 2000年
- 赵海滨印洪林何建芳周晓军
- 关键词:并发症骨肉瘤
-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被引量:25
- 2002年
- 夏云宝吴铭刘光彦潘功茂奚孔明赵海滨吴耀义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消化道肿瘤病例分析
- 子宫平滑肌瘤内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7年
- 赵海滨赵玲娜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子宫平滑肌瘤
- 胃上皮异型增生在印戒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上皮异型增生在胃印戒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42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为研究材料,AB-PAS(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印戒细胞和癌旁异型增生所含黏液的组织化学特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者表达胃和肠上皮标志物MUC5AC,MUC6,MUC2,CD10的情况,并将印戒细胞和异型增生分为G型(胃型)、GI型(胃肠型)、I型(肠型)和U型(未分化型)四类,统计并比较印戒细胞、癌旁异型增生的类型。以20例早期肠型胃癌作为对照。结果:AB-PAS染色显示,印戒细胞所含的黏液主要为中性及混合性黏液,癌旁异型增生上皮分泌的黏液成分与印戒细胞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印戒细胞的分类以G型为主,癌旁异型增生G型更多见,而I型少见;G型、GI型异型增生可向印戒细胞癌移行,且在GI型异型增生移行为印戒细胞癌时,肠上皮标志物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印戒细胞癌的发生与上皮异型增生有关,而伴有胃型上皮分化的异型增生可能是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 周志华赵海滨张建东赵玲娜单宝珍
- 关键词:印戒细胞癌异型增生肿瘤发生
- 卵巢放线菌病1例被引量:2
- 2001年
- 赵海滨吴耀义
- 关键词:卵巢疾病放线菌病
- 婴儿色素性神经外胚瘤2例
- 2000年
- 赵海滨石群立金行藻孙桂勤陆珍风严小娟杨震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婴儿
- DLL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检测delta—like ligand 4(DLL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胰腺癌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DLL4的表达;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CD,。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DLL4表达、MVD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DLL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68.3%比20.0%,P〈0.01);胰腺癌组织DLL4的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型、肿瘤转移及浸润等呈正相关(P值均〈0.05),而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分型无关。胰腺癌组织MVD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34.9±13.2比18.9±2.2,P〈0.01);胰腺癌的MVD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转移及浸润有关(P值均〈0.05),而与肿瘤部位、大小、组织病理分型等无明显相关性。DLL4表达阳性的胰腺癌组织MVD明显高于DLIA表达阴性者(38.8±10.7比29.0±15.2,P〈0.05),且DLL4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669,P〈0.05)。结论DLL4表达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且与胰腺癌的转移、浸润相关。
- 徐桂芳张伟杰孙琦杨军周志华赵海滨邹晓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微血管密度淋巴结
-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内肿瘤干细胞分布的病理学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内肿瘤干细胞的分布和定位。[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47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黏液分泌特点、分化增殖特性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早期胃印戒细胞癌具有特征性的"分层结构":浅表层为典型印戒细胞,第二层为低分化癌细胞,少数病例(4例)含第三层癌细胞,呈泡沫样。浅表层及第三层癌细胞具有黏液分泌功能,主要表达MUC5AC和MUC6,而不表达干细胞标志物。第二层癌细胞无黏液分泌功能,不表达分化标志物,Sox2、musashi-1、hTERT干细胞标记阳性,Ki-67阳性率为28.6%±4.3%。[结论]早期胃印戒细胞癌的肿瘤干细胞定位于分层结构的第二层,可能与肿瘤的早期进展有关。
- 张建东周志华徐桂芳赵海滨赵玲娜单宝珍
- 关键词:胃印戒细胞癌干细胞分层结构免疫组化
- 基于克隆形态分选胃癌干细胞及其对氟尿嘧啶敏感性的检测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研究胃癌干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探讨胃癌化疗耐药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1例胃癌组织内千细胞标志物CD44和耐药蛋白胸苷酸合成酶(aS)的表达;采用基于克隆形态的分选策略,从AGS胃癌细胞系内分离胃癌干细胞克隆,检测其CD44和Ts的表达及自我更新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AGS细胞克隆的5一FU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胃癌组织CD44和Ts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9.2%(42/71)和56.3%(40/7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连续切片显示CD44阳性胃癌细胞同时表达TS。AGS细胞的克隆形态可见全克隆、次克隆、副克隆3种不同形态。全克隆高表达CD44和r11S,接种后可再次形成大量二代克隆;次克隆弱表达CD44和偈,接种后形成的二代克隆较少;而副克隆弱表达甚至不表达CD44和Ts,接种后无二代克隆形成。5-Fu作用于3个全克隆的IC50分别为(113.43±5.81)、(272.68±25.75)和(118.14±17.75)Umol/L,对1个次克隆及AGS细胞的Ic50分别为(16.97±1.01)和(27.52±0.59)la,mol/L,全克隆与次克隆和AGS细胞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胃癌干细胞的5-FU敏感性较低.其对化疗药耐受可能是胃癌化疗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
- 周志华张建东徐桂芳赵海滨
- 关键词:胃肿瘤肿瘤干细胞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