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兢
-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FFR对稳定性心绞痛非前降支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在非前降支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收集这些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显示为单支冠脉临界病变并且FFR值>0.8的患者83例共85处血管病变,将83例患者分为非前降支组(包括右冠及回旋支)32例34处病变和前降支组51例共51处病变,分析其随访期间(48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MACE),包括心绞痛发作、室性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在FFR值>0.8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非前降支组和前降支组的患者在临床基线资料如年龄、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高血压病史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非前降支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前降支组;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发现非前降支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前降支组(P=0.000),但前降支组FFR值却明显低于非前降支组(P=0.000)。经过48个月的随访,非前降支组的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前降支组(P=0.006)。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非前降支临界病变的患者较前降支临界病变的患者拥有更好的长期预后。
- 林承曦梁秀琳翁川晴毛庆徐兢
- 关键词:冠脉临界病变血流储备分数
- 双心医学如何发展——从理论研究到智能诊疗
- 2024年
- 心脏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存在诱发或并发关系,进而发生并发展为双心医学,需要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辅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对双心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述,首先,通过分析双心疾病的内在机制及外在影响因素,建立理论学机制,确定双心疾病高发风险指标,基线信息(年龄、性别、BMI、饮食情况、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社会地位、家族史、高血压等共病史),血液学指标(离子浓度、血细胞含量、炎性因子水平、激素含量),生化指标(心肌酶谱、血糖、血脂、尿酸、半胱氨酸),结构功能指标(静息心率、心率变异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类别指标是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之间的桥梁。然后,利用以上风险指标,探讨两种双心疾病诊断模式,传统模式下的双心疾病多轴、多等级、多量表的诊断方法,以及构建的智能化诊断体系,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做双心疾病的早期筛查及精准诊断,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 陈姝妍赵太宏徐兢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性障碍疾病诊断
- 减重支持运动疗法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运动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支持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周期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血浆脑钠肽(BNP)及醛固酮水平,比较两组相关心功能指标;分别采用6 min步行实验及明尼苏达生活量表(MHL)评价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浆BNP、醛固酮水平,各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及MH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NP、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MHL评分降低,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率(FS)及6min步行距离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减重支持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CHF患者血浆BNP及醛固酮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 焦东东张文玉徐兢朱广健陈佳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运动疗法心功能运动耐量
- 缬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Ang Ⅱ、NT-ProBNP及CTGF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缬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13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ng Ⅱ、NT-ProBNP及CTG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8%、73.21%,差异显著;治疗前,两组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功能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7.02%、10.71%,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缬沙坦氢氯噻嗪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Ang Ⅱ、NT-ProBNP及CTGF水平。
- 张新磊陈晨徐兢张文玉焦东东朱广健
-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减重支持训练对早期心力衰竭康复过程中心肺功能、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探讨减重支持训练对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过程中心肺功能、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以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减重支持训练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周期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醛固酮水平、心肺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形态学指标和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指标,采用明尼苏达生活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BNP、醛固酮水平、各项心肺功能指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及MHL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BNP、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肺功能评价两组治疗后收缩末期内径与收缩末期容积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舒张末期内径与舒张末期容积下降不显著(P>0.05);观察组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速率(△D%)显著性提高,其中EF、△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两组治疗后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上升,LF/HF下降(P<0.05或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MH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支持训练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及醛固酮水平,改善患者心肺功能以及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张文玉焦东东徐兢朱颖之王小会
- 关键词:早期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心肺功能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 FFR在非前降支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在非前降支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2011年9月-2014年9月在南京脑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收集这些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显示为单支冠脉临界病变并且FFR值>0.8的患者83例共85处血管病变,将83例患者分为非前降支组(包括右冠及回旋支)32例34处病变和前降支组51例共51处病变,分析其随访期间(48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包括心绞痛发作、室性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结果在FFR值>0.8的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非前降支组和前降支组的患者在临床基线资料如年龄、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高血压病史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非前降支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前降支组;通过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发现非前降支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前降支组(P=0.000),但前降支组FFR值却明显低于非前降支组(P=0.000)。经过48个月的随访,非前降支组的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前降支组(P=0.006)。结论在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中,非前降支临界病变的患者较前降支临界病变的患者拥有更好的长期预后。
- 林承曦翁川晴梁秀琳毛庆徐兢
- 关键词:冠脉临界病变血流储备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