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 作品数:35 被引量:222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行PCI术后,他汀类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具备PCI指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7例,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心房颤动组)132例和未合并心房颤动组(未心房颤动组)115例,在PCI术前开始服用他汀类药物,分别测量PCI术前及术后6h及1周时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2组患者PCI术前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患者cTnI、hs-CRP高于未心房颤动组(P<0.05);PCI术后6h,2组患者cTnl、CK-MB和hs-CRP均明显升高,心房颤动组升高更明显(P<0.05);PCI术1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心房颤动组下降较未心房颤动组明显,但未回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行PCI治疗,他汀类药物抗炎、保护心肌作用更强,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相关。
- 卜聪亚周玉杰史冬梅李艳芳谢英马涵英赵迎新刘宇扬李曦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血脂药C反应蛋白质肌钙蛋白I
- 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脂质比值的调节作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和脂质比值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106例,予辛伐他汀20 mg/d,治疗、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3.6 mmol/L(140 mg/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70 mg/dL),辛伐他汀减为10 mg/d。结果104例患者治疗12个月后,TC、LDL-C、三酰甘油(TG)和载脂蛋白B(ApoB)分别下降38%、45%、20%和25%,P均<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分别升高7%和10%(P<0.05)。TC/HDL-C、LDL-C/HDL-C和ApoB/ApoA1比值分别下降为3.30、1.71和0.62,P均<0.001。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有87.3%和95.2%的患者血脂达标,服用辛伐他汀10 mg/d。结论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和脂质比值的调节作用显著,安全性良好。
- 谢英李曦田雨贤蒋朝辉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胆固醇血症辛伐他汀治疗学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方法 187例住院患者 ,分为CHD组 93例及对照组 94例 ,测定Hcy水平与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性别、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血脂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已行冠状动脉造影者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任 1支血管狭窄≥ 5 0 %者诊为单支病变组 ,2支以上为多支病变组。任 1支血管狭窄 <5 0 %者诊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冠心病的多个易患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y水平 :(1)CH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2 )有心肌梗死史者高于无心肌梗死史者 ;(3)与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史、年龄、性别、血脂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4 )多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单支病变组略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5 )logistic回归分析示Hcy水平、吸烟、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CHD密切相关 ,有心肌梗死史者Hcy水平增高明显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 ,血浆Hcy水平越高。
- 李曦谢英周玉杰张维君洪昭光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
-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Betaloc ZOK,简称倍他洛克缓释片)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倍他洛克缓释片47.5~95 mg/d 8周。治疗前后测量坐位血压,监测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13.70±17.70)mm Hg和(11.03±9.85)mm Hg(P均〈0.001),26/30例患者血压〈140/90 mm Hg,降压达标率为86.7%。心率、肝功能和血糖、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肌酐显著下降[(0.92±0.2)mg/dlvs.(0.79±0.20)mg/dl,P〈0.001]。结论倍他洛克缓释片能有效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
- 刘弢谢英周玉杰马涵英李曦彭新界程秀琴赵迎新
- 关键词:美托洛尔缓释片原发性高血压
- 抗栓治疗对中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影响及安全性的研究
- 2006年
- 李曦谢英赵瑞祥张维君温绍君周玉杰张妍程秀琴张文彭新界王龙华刘洁琳郭永和
-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纤溶指标抗栓治疗安全性凝血
- 体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582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各指标显著增高;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DBP、白天平均SBP/DBP、夜间平均DBP、白天DBP负荷、夜间DBP负荷均呈正相关。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白天/夜间平均SBP、白天/夜间SBP负荷、白天SBP变化标准差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独立相关,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白天平均DBP独立相关。结论:随血压水平程度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 李曦胡荣芦燕玲于利群周生来
- 关键词:脉搏波传导速度动态血压
- 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特点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2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冠心痛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2427例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临床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分为5组:20~39岁组253例、40~49岁组463例、50~59岁组648例、60~69岁组601例、≥70岁组462例。分析不同年龄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结果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病患者(P<0.01)。各年龄组男性冠心病患者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40~49岁组女性比较,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女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女性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是男性和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曦李艳芳
- 关键词:冠心病尿酸冠状血管造影术高尿酸血症
- 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臂踝脉搏波速度的关系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正常高值及高尿酸血症(HUA)与代谢综合征(MS)及臂踝脉搏波速度(bc PWV)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体检的3 022例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性别SUA水平分为男性HUA组、尿酸正常高值组、尿酸正常低值组及女性HUA组、尿酸正常高值组、尿酸正常低值组;分析各组临床资料、MS相关指标及臂踝脉搏波速度。结果:男性和女性不同SUA组体质量指数(BMI)、SBP、DBP、空腹血糖(FPG)、TC、TG、HDL-C、ba PW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三组MS患病率分别为40.6%、29.8%、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三组MS患病率分别为38.3%、29.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设男尿酸正常低值组和女尿酸正常低值组MS患病风险为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尿酸正常高值组和男HVA组与MS患病风险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尿酸正常高值组和女HUA组与MS患病风险关系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将SUA和MS组分相关指标带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以ba PWV为因变量,结果显示,ba PWV与SBP、DBP、FPG、TG、SU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SUA持续升高与MS和动脉僵硬度升高有关,而正常高值也可能是MS和动脉僵硬度升高的危险因素。
- 潘伟琦胡荣卢燕玲李曦于汶符岚薛源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臂踝脉搏波速度动脉粥样硬化
- 老年高血压体检人群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肌酐比值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体检者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肌酐比值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老年高血压体检者尿微量白蛋白比尿肌酐比值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之间的相关性.
- 李曦芦燕玲胡荣
- 抗栓治疗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心房颤动(房颤)长期治疗的重点之一是预防脑卒中。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分别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约60%和20%。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认识血小板活化的血清标志物,包括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栓素B2(TXB2)以及TXB2/6-酮-前列腺F1α(6-k-PGF1α)比值等,在抗栓治疗中的变化,有助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判断抗栓治疗的强度。
- 谢英李曦张维君温绍君赵瑞祥张妍彭新界王龙华周玉杰文杰刘雅
- 关键词:血小板活化状态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非瓣膜病6-K-PGF1Α血栓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