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蕾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小鼠
  • 4篇急性肝
  • 3篇衰竭
  • 3篇纤维化
  • 3篇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竭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3篇肝纤维化
  • 3篇肠道
  • 2篇星状细胞
  • 2篇异羟肟酸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生物多样性分...
  • 2篇羟肟酸
  • 2篇微生态
  • 2篇细胞
  • 2篇菌群
  • 2篇肝星状细胞
  • 2篇苯胺

机构

  • 8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余蕾
  • 4篇程明亮
  • 4篇胡亚欣
  • 3篇詹玮
  • 3篇刘幸
  • 3篇田甜
  • 3篇刘华娟
  • 2篇罗新华
  • 2篇韩冰
  • 2篇谢汝佳
  • 2篇杨勤
  • 1篇国惠
  • 1篇穆茂
  • 1篇姬清华
  • 1篇张汝一
  • 1篇祝娟娟
  • 1篇赵雪珂
  • 1篇廖欣
  • 1篇李珀
  • 1篇刘洋

传媒

  • 2篇重庆医学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6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丹芍化纤胶囊通过上调ALK2、p-Smad1/5/8改善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丹芍化纤胶囊(DSHX)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骨形态发生蛋白Ⅰ型受体(BMPR-Ⅰ)中的激活素受体样激酶2(ALK2)、磷酸化Smad1/5/8(p-Smad1/5/8)与DNA结合(分化)抑制因子2(Id2)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分为对照组(A组)、肝纤维化模型组(B组)、自然恢复组(C组)、DSHX低剂量治疗组(D组)、DSHX高剂量治疗组(E),每组10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用CCl4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8周。D、E组分别用0.5、1.0g/kg DSHX灌胃8周,1次/日。实验结束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大鼠肝匀浆透明质酸(HA)、羟脯氨酸(Hyp)水平,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内胶原纤维沉积程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ALK2、Id2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肝组织ALK2、Id2及p-Smad1/5/8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肝匀浆HA、Hyp水平高于A组(P<0.01),肝组织ALK2、Id2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p-Smad1/5/8蛋白表达均低于A组(P<0.01);D、E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较B组和C组明显改善,肝匀浆HA、Hyp水平均低于B组和C组(P<0.01),肝组织ALK2mRNA和蛋白及p-Smad1/5/8蛋白表达均高于B组和C组(P<0.01),肝组织Id2mRNA的表达高于B组和C组(P<0.01),但Id2蛋白表达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HX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ALK2、p-Smad1/5/8的表达有关。
余蕾赵雪珂穆茂李宏姚玉梅祝娟娟张宝芳刘洋国惠
关键词:肝纤维化丹芍化纤胶囊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对人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应用SAHA作用于LX-2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LX-2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α-SMA、Ⅰ型胶原、ac H3K9、ac H3K14和ac H3K18蛋白表达。结果 SAHA呈剂量依赖性显著抑制LX-2细胞增殖(P<0.05);SAHA对LX-2细胞凋亡具有呈时间依赖性的促进作用(P<0.05);SAHA处理LX-2细胞后,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ac H3K9、ac H3K14和ac H3K18乙酰化修饰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SAHA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与下调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组蛋白ac H3K9、ac H3K14和ac H3K18乙酰化修饰水平有关。
刘幸田甜詹玮余蕾韩冰谢汝佳罗新华杨勤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组蛋白修饰
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情况,寻找特征性差异菌,为急性肝衰竭肠道微生态紊乱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BALB/c无特殊病原级雄鼠30只(空白组5只,模型组25只),D-氨基半乳糖制备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提取小鼠下消化道不同节段(回肠、结肠)内容物及粪便的微生物DNA,进行PCR扩增,对16S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测序结果进行OTU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性分析、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最终找到模型组特征性差异菌。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小鼠,共存活10只,其中模型组病死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α多样性分析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回肠中细菌丰度和多样性增加;结肠中细菌丰度减低但多样性增加;粪便中细菌多样性降低,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最佳分类水平上,回肠梭菌科丰度减少(44.95%±19.28%与7.51%±16.57%,t=3.293),而结肠理研菌科(1.08%±1.01%与4.18%±2.39%,t=-2.669)、S24-7(4.75%±4.87%与22.77%±13.05%,t=-2.890)、F16(0.24%±0.28%与2.19%±1.61%,t=-2.656)等丰度增加,P值均〈0.05。LEfSe(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两组在葡萄球菌科、S24-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S24-7可定义为特征性差异菌群。结论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微生态紊乱,回肠菌群过度生长。急性肝衰竭与S24-7过度生长相关。
胡亚欣余蕾刘华士苟程明亮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肠道微生态
急性肝损伤小鼠口腔菌群的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肝损伤时小鼠口腔菌群的变化。方法:将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K组)和肝损伤模型组(M组),M组以腹腔注射3.0 g/kg 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K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 m L,后继续正常饲喂24 h,禁食12 h;无菌条件下取两组小鼠眼球血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取肝脏右叶做病理HE染色,通过Chao1、香农指数分析小鼠口腔盥洗液中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检测,LDA Effect Size(LEf Se)分析和聚类树寻找差异菌群。结果:与K组相比,M组小鼠血清ALT、AST升高,ALB降低(P<0.05),小鼠肝脏HE染色示M组有部分肝细胞发生轻至中度病变,可见细胞坏死和炎症浸润,提示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复制成功;与K组相比,M组小鼠口腔菌群Chao1、香农指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M两组小鼠的口腔内相对含量>1%的共同优势菌群有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蓝藻菌门和放线菌门,M组小鼠口腔TM7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K组(P<0.05);由聚类树和LDA分布柱状图可知,两组小鼠的口腔微生物具有明显差异的菌群聚类为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纲的乳杆菌目。结论:急性肝损伤时小鼠口腔菌群会发生改变。
刘华娟余蕾胡亚欣程明亮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微生态口腔
急性肝衰竭时小鼠上消化道及胆汁菌群的变化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研究急性肝衰竭时小鼠上消化道和胆汁内菌群的变化。方法 实验分为D-氨基半乳糖建立的肝衰竭模型组(M组)和正常对照组,采集小鼠口腔、胃、十二指肠盥洗液、胆汁,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 S rDNA的V3+V4区,得出细菌丰度及多样性信息;LEfSe (LDA effect size)分析找出肝衰竭前后各段的差异菌。结果 门水平上,M组小鼠口腔和胃内TM7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科水平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组胃内巴斯德氏菌科(Pasteurellaceae)减少(P〈0.05),胆汁内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增多(P〈0.05)。结论 急性肝衰竭时小鼠上消化道及胆汁内菌群有显著改变。
刘华娟余蕾胡亚欣程明亮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肠道菌群RDNA生物多样性分析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诱导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凋亡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研究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SAHA诱导HSCs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Opti Prep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原代HSCs;通过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检测SAHA对HSCs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SAHA处理HSCs后的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GRP78蛋白与HDAC6蛋白是否形成复合物。结果:成功分离的HSCs连续培养14 d,HSCs逐渐由静止状态变为激活状态。SAHA可显著抑制HSCs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0.05);SAHA对HSCs的促凋亡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SAHA处理HSCs后,α-SMA、Ⅰ型胶原、HDAC6和TIMP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GRP78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激活型的HSCs相比,SAHA处理后的HSCs中免疫共沉淀下的蛋白复合物中GRP78与总的乙酰化赖氨酸蛋白显著增多,而HDAC6蛋白显著降低,同时证明GRP78与HDAC6形成复合物。结论:SAHA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SAHA下调HDAC6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乙酰化GRP78蛋白表达水平,诱导HSCs内质网应激,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刘幸田甜余蕾詹玮韩冰谢汝佳杨婷罗新华杨勤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细胞凋亡
急性肝衰竭时小鼠胆汁内微生态变化的研究
2017年
目的:研究急性肝衰竭对小鼠胆汁内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2只SPF级健康BALB/c小鼠分为肝衰竭模型组(M组)和对照组(K组),M组小鼠采用D-氨基半乳糖建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模型,K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造模后24 h,采集小鼠血清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 L)及胆碱酯酶(CHE)生化检测;采集小鼠胆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r DNA的V3+V4区细菌丰度及多样性;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LEf Se分析肝衰竭前后各段的差异菌。结果:血清生化指标和HE染色结果提示,M组小鼠肝衰竭模型建立成功;K、M两组小鼠的胆汁内均包含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蓝藻菌门和放线菌门这5个优势菌门;门水平上,M组小鼠胆汁内Thermi的相对丰度高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水平上,与K组相比,M组小鼠胆汁内乳杆菌科增多(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可能会导致胆汁内乳酸杆菌科增多。
刘华娟余蕾胡亚欣程明亮
关键词:胆汁小鼠肠道菌群RDNA生物多样性分析
肛周多发鲍温病1例报道被引量:2
2016年
鲍温病(bowen diease,BD)是一种皮肤的原位鳞状细胞癌,其表现为慢性病程且具有浸润性可能的低度恶性肿瘤。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肛周多发鲍温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发现肛周包块6+年,伴疼痛瘙痒"入院。10年前患者患有"血小板减少"(具体病因不详),未予以正规治疗。
詹玮余蕾刘幸田甜李珀姬清华张汝一廖欣
关键词:鲍温病肛周宫颈刮片低度恶性肿瘤肛门指检慢性病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