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斯琴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婚礼
  • 2篇传统婚礼
  • 1篇修行
  • 1篇知识
  • 1篇知识传递
  • 1篇善书
  • 1篇社会治理
  • 1篇宋代
  • 1篇主体性
  • 1篇晚明
  • 1篇晚明时期
  • 1篇文本
  • 1篇文书
  • 1篇礼书
  • 1篇礼俗
  • 1篇礼仪
  • 1篇六礼
  • 1篇家礼
  • 1篇汉书
  • 1篇后汉

机构

  • 4篇福建工程学院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何斯琴

传媒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文化遗产
  • 1篇学术评论
  • 1篇社会治理
  • 1篇中国文化论衡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习于礼者:传统婚礼仪式专家的知识传递与当代实践
2022年
对仪式专家的考察被视作理解礼仪影响普通民众和基层社会的关键。传统礼仪实践中的仪式专家有着复杂的构成和多元庞杂的知识体系。仪式专家的民间礼仪实践是礼俗互动的过程,是国家权力与民众挪用互相拉锯的场域。包括俚儒、媒妁、卜祝等在内的传统婚礼仪式专家处于传统礼仪实践的整体之中,对多元仪式传统兼收并蓄,一直传承至今。当代传统婚礼仪式专家除了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还在传统婚礼实践中主动丰富传统婚礼知识的内容和价值内涵,并且因应时代发展,主动调适、转换身份。仪式专家的行动者属性,及其所具备的主体性和反思性,对于当下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意义。
何斯琴
关键词:传统婚礼社会治理主体性
试论晚明善书文献的流通
2011年
晚明是善书文献涌现、大量流通,并确立了经典善书文献体系的时期,此后的善书文献的编著都不出这一体系所涵盖的范围。功过格的流行是这一时期善书文献的一大特点。善书文献与此时其他通俗文献有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
何斯琴
关键词:晚明时期
宋明士庶礼书述略被引量:3
2013年
宋明时期形成了专门针对士庶礼仪生活的文本规定。宋代礼典明确将士庶作为制礼的特定等级,将士庶之礼明确列于礼典,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规定。私撰士庶礼书因应平民社会的兴起而出现。北宋司马光《书仪》是对前期"家礼"、"书仪"传统的集成总结。南宋朱熹《家礼》以古制为蓝本,以时俗为参酌,清楚标明"冠昏丧祭"四种彰显人伦的人生仪礼的连续性与重要性,标志着民间士庶之家常行四礼的独立与成熟,并为士庶礼书提出基本而完整的体例架构,开启了后代民间家礼(四礼)之学。
何斯琴
关键词:礼书
古代婚礼文书漫谈
2015年
在中国传统社会,婚礼被视为"人道之始""人伦之大者",其目的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是关系到伦常、社会和宗族延续的头等大事。"众礼之中,婚礼为首"(《后汉书》卷六二),婚礼是敬慎郑重之事,有着隆重而细密的仪式,婚礼文书则是配合着礼仪的遵行而出现、与一整套繁琐仪式相配套的礼仪性的文字形式。种类繁多、功用各异、形制特别、礼俗丰富、历史悠久的婚礼文书,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礼的独特面貌。
何斯琴
关键词:《后汉书》六礼
“善”的表达——以《了凡四训》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从历史民俗学的角度,呈现《了凡四训》这一善书文本从产生至今的演变,并以此为线索,描述分析善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即善书如何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修行这一民俗活动将善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了凡四训》是对...
何斯琴
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与乡村礼俗重建被引量:1
2016年
朱熹所撰《家礼》,以冠昏丧祭为纲,意在为士庶行礼提供指南,成为后世民间礼仪实践所遵循的范本。元明以来,以《家礼》为基础的文人礼书、礼仪指南大量涌现,参与到基层社会礼俗的建设之中。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有着高度的社会价值,在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与礼俗生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伦理和社会秩序,在不断进行的家礼实践中得到申明与强化,并逐渐构成乡村社会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对当代乡村礼俗与文化重建仍具有重要价值。
何斯琴
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被引量:12
2018年
传统婚礼有着亦礼亦俗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的传统婚礼实践有着复杂面相:乡村婚礼出现了许多时尚元素,但其基本构架并未发生实质变化,仍与传统婚礼一脉相承,沉淀着许多历史深远的礼俗,亦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中,政府、媒体、地方文化人合力将传统婚礼非遗化、资源化,对其进行以雅化、文明化为宗旨的再造。儒家婚礼的主动复兴则是对儒家婚礼内在精神的张扬。传统婚礼的当代实践还体现出重建人伦价值的文化自觉。包括传统婚礼在内的传统礼仪的重建,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人伦焦虑和文化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何斯琴
关键词:传统婚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