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明

作品数:36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6篇艺术
  • 5篇语言文字
  • 2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杂剧
  • 5篇文化
  • 4篇戏剧
  • 3篇脚色
  • 3篇国文
  • 3篇反身
  • 2篇语言
  • 2篇中国文学
  • 2篇唐代
  • 2篇文学
  • 2篇戏曲
  • 2篇国文学
  • 2篇反身性
  • 2篇表演
  • 1篇道教
  • 1篇信仰
  • 1篇行政
  • 1篇行政官
  • 1篇行政官员
  • 1篇叙事

机构

  • 32篇广州大学
  • 2篇广州师范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5篇刘晓明
  • 2篇禹奇才
  • 1篇刘中南
  • 1篇蔡忠兵
  • 1篇王凤霞
  • 1篇何晓晴
  • 1篇屠应超
  • 1篇李芬
  • 1篇罗子龙
  • 1篇孙向荣

传媒

  • 10篇广州大学学报...
  • 4篇文献
  • 2篇文学遗产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艺术百家
  • 2篇广州社科快讯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戏剧艺术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中华文史论丛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文化遗产
  • 1篇宗教经典汉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唐代杂剧四证被引量:1
2005年
唐代是杂剧发生的历史时代。然而,这一时期的杂剧史料阙如,长期以来,学术界可以依据的只有晚唐《李文饶文集》中的一条材料,而且该材料未涉及杂剧的具体内容,人们关于杂剧起源的看法,往往推测多于实证。尤其对于唐代杂剧的内涵、形态、演出的具体情形,无法作深入的了解。同时,由于未能发见最早的杂剧史料,
刘晓明
中国古典戏剧形式的限制、突围与理论意义被引量:7
2008年
"限制"为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维度。本文从形式的限制与创新的关系措手,以中国古典戏剧怎样表现打仗、怎样表现杀人、怎样表现美人为例,阐述了戏剧的形式是如何产生限制的。戏剧形式与其所表现的外部世界相比,舞台空间的狭小性,演出时间的浓缩性,演员人数的限度等等,既构成了舞台艺术的限制,也创造了舞台艺术。但是,戏剧的真正限制在于生活是一个自我发生的过程,戏剧是一个为他的表现过程,也就是戏剧需要以被"看到"和"听到"的方式表现出来。针对形式的限制,中国古典戏剧创造了诸种突围方式,例如以象征对"在场"突围、以"同一性"观念对"第四堵墙"突围、以"间架"对文本突围。这些突围方式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自体突围,也即艺术通过其自身的变革对限制进行突围;另一种是受体突围,也即通过改造观众而获得艺术存在的合法性。正是在对形式限制的突围中,形成了该艺术品的形式特征,促进了艺术家以及艺术品个性的形成。
刘晓明
“鹘伶声嗽”与南戏体制渊源被引量:5
2001年
在中国戏剧史上,南戏体制的建立是一大关纽,它的出现标志着'真戏剧'(王国维语)的正式形成.众所周知,杂剧自唐代产生以来,其内涵与形式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刘晓明
关键词:戏剧史史料
中国传统实证思潮及其批判
2012年
实证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本文认为,实证不仅是一种历史著述与学术研究的技术,也是一种理论思潮。这种思潮的核心就在于对客观性、确定性的追求。本文梳理了这一思潮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在演进过程存在的诸种问题,以便这一传统能在当下的语境中予以批判地继承。
刘晓明罗子龙
关键词:实证思潮
热戏与唐宋戏剧的演出形态
2002年
热戏是唐代的一种竞艺性表演方式。其主要内容以散乐为主 ,包括杂技百戏和俳优的戏谑性表演 ,其演出形态为分朋竞艺。热戏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二年 ,但其基本形态在唐高宗时期就已定形 ,而其雏形则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分朋竞射。热戏由竞技向竞艺性表演转化受到了唐代初期佛道的论议表演形式的影响。热戏的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戏剧出演形态 ,刺激了戏剧表演的发展。但随着戏剧长度的增加和戏剧表演的观赏性发展到需要观众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时 ,热戏式的竞演方式便渐至消亡。
刘晓明
关键词:演出形态渊源
论中国文学昧知型的演进与理论意义
2016年
昧知型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关于思维与认知的先在规定性。昧知型以先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作家的创作,成为中国文学显相的可能条件。根据中国文学的历史实践,可以提炼出五种文学昧知型:确然昧知型、概然昧知型、超然昧知型、反思昧知型、自在昧知型。昧知型作为一种陈述规则决定了中国文学所表现以及显现的客体,并在其演进中带来文学显相的变化,对把握文学的递嬗具有重要意义。昧知型发生及代兴的原因根植于文学创作活动本身,文学活动中人的内在超越性导致了新的昧知型诞生,因此文学昧知型不仅作为认识论同时也是一种文学史的叙事类型。文学昧知型中的反思昧知型、自在昧知型作为悖论性陈述规则深化了文学显相,由此揭示出文学所具有的一种重要的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发现海德格尔"存在的被遗忘",而且创造出作为文学的存在。
刘晓明
关键词:中国文学自在
元杂剧与南戏中人物上下场的表演按语
2006年
元杂剧中有所谓“开呵”,是人物上场时自我表白的按语,这种按语主要为自我介绍,但也伴有叙说剧本梗概、交代情节、请求赏赐等功能。“开呵”本是古代伎艺人开场时的熟例,元杂剧和南戏继承这一表演传统,并在表演形态上加以改造,由原来单一的散说转变成诗词韵语,唱念结合,甚至杂有所谓“焰爨”,即舞蹈形式。此外,元杂剧和南戏还在“开呵”的基础上发展出剧中的“按呵”和剧末的“收呵”,二者皆是以剧外人身份所作的断语,“按呵”是对剧情的发展所作的提示、评价,“收呵”则是对剧中人物的结局进行评说。
刘晓明张庆
关键词:元杂剧表演
“语”“文”的离合与中国文学思维特征的演进被引量:20
2002年
长期以来 ,“语”、“文”分离的存在 ,造成了中国文学思维脱离语言而独自利用文字符号进行达意 ,即文字成为中国文学思维的独立材料 ,这就和“语”与“文”同一的使用表音文字的西方文学思维有很大的差异。由于中国文学的思维材料———文字及其组合关系一直处于流变之中 ,导致中国文学思维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从以单个文字为主体的单文思维阶段 ,过渡到以单个文字与组合文字相结合的合文思维阶段 ,再到以口语与文言相互结合并能描述语言的语文思维阶段 ,从而对中国文学的文体演进、文学观念。
刘晓明
关键词:文学思维中国文学语文思维文学趣味历史分期
插图如何叙事——《煲老鸭》的插图与文本叙事被引量:5
2010年
《煲老鸭》是笔者新发现的一部晚清稀见通俗小说,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均未收藏。文章以此书为例,着重阐述了小说何以插图、插图如何叙事、插图如何可能等三个问题。《煲老鸭》中的插图不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审美愉悦,而且可以让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进行"闪读",促其尽快购买。《煲老鸭》中插图作为空间性的绘画在突破时间性的束缚上有如下叙述策略:连续性绘画、图目说明、时间点选择、心理叙事、情节改造。图像并非小说场面的真实再现,而是作者受其"所知"主导的重构过程。插图之所以具有对文本的互文性功能,是因为词语与图形皆属于符号,因此,二者就具有了同构性和互补性。
刘晓明
关键词:成书时代
从理据到实践:多元文化路径中的主体反身性建构被引量:1
2012年
如何在大学探寻人才生成的多元文化路径,广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组经过五年来的探索,认为文化素质的教育不能依靠开展一些外缘于主体的活动就可达到目的,而首先应解决认识论上的问题,应将文化素质教育置于认知主体的反身性建构这一理论框架,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进而设计文化素质教育的逻辑进路,并通过诸种实践活动,创构一种在多元文化路径中的主体反身性生成的环境。
刘晓明禹奇才蔡忠兵何晓晴王凤霞李芬
关键词:文化素质反身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