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亚砷酸诱导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亚砷酸(ATO)诱导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凝血相关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血液内科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初诊和复发APL合并DIC患者24例,于给予ATO诱导治疗前(第0周)及治疗第1、2、3周,血液学完全缓解(HCR)时完善相关检查。每例患者设立正常对照1名。结果:24名患者中初发21例,复发3例,所有患者均有出血症状。最常见出血为皮肤粘膜出血。经过ATO诱导治疗后,21例患者(87.5%)达HCR,2例患者死于脑出血,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患者第0周(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明显增高(P<0.001),ATO治疗1周时出血症状、PT、FIB基本纠正,DD、FDP改善明显,但DD、FDP直到HCR时仍高于正常。结论:ATO单药治疗APL合并DIC的HCR率高,并能在1周内迅速减轻凝血紊乱,但患者达HCR时凝血紊乱仍不能完全纠正。PT、FIB、DD、FDP可作为判断ATO治疗APL合并DIC疗效的重要参数。
- 张迎媚陈波吴龙月赵红丽赵红丽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亚砷酸疗效
- 血浆微粒促凝、抗凝及纤溶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微粒(MPs)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直径介于0.1~1.0μm的完整囊泡,生理条件下主要由被激活或凋亡的血细胞及内皮细胞释放,病理状态下肿瘤细胞也可以释放MPs入血。研究证实,MPs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复合体,它们携带大量来源于母细胞的细胞表面受体、mRNA及生物活性物质,生理条件下在维持出凝血动态平衡以及细胞间信息传递中发挥多重作用。
- 李海涛张迎媚周晋
- 关键词:微粒促凝抗凝纤溶
- 柔红霉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的微粒的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研究柔红霉素(DN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释放的微粒(MP)的数量及其促凝活性的影响。方法:提取5例初发APL患者骨髓APL细胞;提取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DNR(0.1,0.5,1.0和2.0μmol/L)处理APL细胞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MP。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提取的微粒的形态学特点,并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MP数量;应用一步复钙时间法测定MP的促凝血活性。结果:提取的微粒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的中空囊性结构,其直径为100 nm左右,符合微粒的形态学特点。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数量相比,骨髓APL细胞释放的MP数量增加(P<0.05)。DNR促进APL细胞释放MP,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3,P<0.01)。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释放的MP相比较,APL细胞释放的MP促凝活性显著增高(P<0.05)。DNR处理可显著增强MP的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78,P<0.01)。结论:DNR可促进APL细胞释放MP,并且增强这些MP的促凝活性。
- 李海涛赵淑艳刘志宇侯金晓张迎媚杨东光王萍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粒柔红霉素凝血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