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水清

作品数:47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8篇石斑
  • 28篇石斑鱼
  • 28篇斑鱼
  • 14篇斜带石斑
  • 14篇斜带石斑鱼
  • 14篇鞍带石斑鱼
  • 12篇杂交子代
  • 12篇子代
  • 9篇幼鱼
  • 7篇养殖
  • 6篇温度
  • 5篇云纹石斑鱼
  • 5篇早期发育
  • 5篇稚鱼
  • 5篇组织学
  • 4篇异速生长
  • 4篇杂交子一代
  • 4篇稚幼鱼
  • 4篇子一代
  • 4篇细胞

机构

  • 31篇福建省水产研...
  • 16篇中国水产科学...
  • 16篇上海海洋大学
  • 15篇厦门小嶝水产...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集美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福建省淡水水...

作者

  • 47篇吴水清
  • 21篇郑乐云
  • 15篇李加儿
  • 12篇区又君
  • 12篇黄种持
  • 10篇仇登高
  • 7篇林克冰
  • 7篇刘江华
  • 6篇葛辉
  • 6篇刘银华
  • 5篇吴精灵
  • 4篇林琪
  • 4篇吴建绍
  • 4篇温久福
  • 4篇吕国敏
  • 4篇何丽斌
  • 4篇王鹏飞
  • 3篇姜双城
  • 3篇许朝辉
  • 3篇温凭

传媒

  • 8篇渔业研究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南方水产科学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2篇第五届“全国...
  • 2篇福建省海洋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齐鲁渔业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2013年全...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被引量:5
2020年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4.07±0.71)%、(21.52±0.78)%、(4.03±0.15)%和(1.29±0.07)%。肌肉鲜样中测定了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88±0.1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64±0.13)%和(7.6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19,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肌肉鲜样中含有1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27.63±1.15)%、(22.75±1.22)%和(32.59±1.9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19.27±1.27)%。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开发。
吴水清罗辉玉郑乐云伍惠煌林克冰葛辉姜双城张哲邱峰岩
关键词:赤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营养成分
投喂频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应激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在水温(29. 96±0. 40)℃条件下,选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297. 79±59. 94)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1次/2d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血浆抗应激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次/2d的成活率(99. 39±0. 01)%,均显著高于投喂频率为1次/d的(96. 75±0. 66)%和2次/d的(97. 08±0. 66)%(P <0. 05);各试验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1. 05~1. 19%/d)、肥满度(CF=1. 63~1. 77)、相对增质量(RWG=187. 65%~205. 04%)、日增质量(DWG=4. 33~5. 00 g/d)、体质量变异系数(SV=14. 50~18. 30)、日摄食率(FI=1. 07~1. 24%/d)、饲料转化效率(FCE=81. 77%~87. 38%)及饲料系数(FCR=1. 15~1. 25)均无显著影响(P>0. 05);在血浆抗应激酶活力方面,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浆中的碱性磷酸酶(AKP=8. 07~8. 26金氏单位/100 mL)、过氧化氢酶(CAT=1. 92~2. 52 U/m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3. 39~24. 34 U/mL)也均无显著影响(P>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可以采用1次/2d的投喂频率来提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
仇登高温凭温凭朱志煌林琪刘银华陈新明吴水清
关键词:投喂频率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近年来,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2±1)℃、盐度33、pH7.8的海水中,杂交受精卵经过35 h23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
吴水清郑乐云黄种持仇登高许朝辉郑君飘邱峰岩吴精灵刘银华
关键词: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
文献传递
温度对不同规格珍珠龙胆石斑鱼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2015年2-4月,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15.8℃、21.0℃、26.6℃、30.9℃、36.5℃)对规格分别为(27.4&#177;0.8)、(276.5&#177;17.3)、(575.4&#177;1...
仇登高黄种持郑乐云吴水清刘银华郑君飘陈新明杨志
关键词:水温排泄
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亲本生长比较研究
为研究杂交石斑鱼(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与其父母本生长差异,实验采用形态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定了3种石斑鱼的体质量和7个形态性状,对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进行通径分析,建立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吴水清郑乐云黄种持林克冰邱峰岩罗辉玉吴精灵林金波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杂交子代通径分析杂种优势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稚鱼的异速生长被引量:22
2014年
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鱼阶段的生长模式。利用Q-Capture Pro 6软件对仔、稚鱼(0~28日龄)的全长、肛前长、体高、头长、眼径、口径、第二背鳍棘、腹鳍棘、胸鳍、臀鳍和尾鳍等11个可量性状进行拍照和测量。研究表明青龙斑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0.05)。各功能器官均表现为异速生长。在11个可量性状中,肛前长为等速生长,头长和体高的生长由正异速生长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头部器官(口径和眼径)生长在20~22日龄时出现拐点,拐点后分别转变为等速生长和负异速生长;运动器官在拐点前均为正异速生长,除臀鳍外,其他各鳍的生长均存在不同的拐点。通过对青龙斑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发现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摄食、感觉、运动等功能器官得到优先发育。在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中,可根据青龙斑重要器官发育的优先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吴水清李加儿区又君吕国敏刘江华
关键词: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仔鱼稚鱼异速生长
患肠炎病海马的肠道细菌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肠炎病是海马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主要是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其传染性强、危害性高。因此,解析患肠炎病海马肠道中的细菌菌群组成对于海马肠炎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采集健康和患肠炎病的膨腹海马肠道组织,采用细菌16Sr DNA片段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探究患肠炎病海马的肠道细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健康和肠炎病海马之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从属水平上来看,患病海马的肠道优势菌种为弧菌属Vibrio、漫游球菌属Vagococcu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健康海马的肠道优势菌种为玫瑰菌属Roseibium、拟杆菌目未分类Bacteroidales_unclassified、弧菌属Vibrio、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健康海马和患病海马中的共有属包括弧菌属Vibrio、别弧菌属Aliivibrio、拟杆菌目未分类Bacteroidetes_unclassified、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与健康海马肠道菌群相比,患病海马肠道中的弧菌属Vibrio、别弧属菌属Aliivibrio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海马。此外,肠炎病海马肠道中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β变形菌纲未分类Bacteroidales_unclassified、黄杆菌属Tenacibaculum和希万氏菌属Shewanella为特有的细菌种属。研究结果解析肠炎病海马肠道可能的致病菌,对于海马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闫亚楠陈美玲吴锐琼吴水清罗辉玉陈欣欣何丽斌郑乐云黄镇
关键词:海马肠炎病肠道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
一种布氏石斑鱼繁殖期培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布氏石斑鱼繁殖期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本选择;(2)培育池塘;(3)培育管理,包括光照控制,采用LED灯对水面以一定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进行照射;水温控制及水质管理;饲料喂养,以一定投喂量投喂巴浪...
吴水清吴建绍钟晨辉祁剑飞仇登高罗辉玉郭辰涛郭少鹏
青龙斑鳍的早期胚后发育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鳍的发育特点,明确鳍发育与其生活习性转变的关系,为种苗生产提供判别胚后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方法]采用常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青龙斑早期发育过程中鳍条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在水温(30.0±1.0)℃、盐度(28.0±1.0)‰的人工培育条件下,青龙斑在早期胚后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2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芽基;7日龄出现腹鳍棘芽基;8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24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达到仔稚鱼阶段的最大值,各鳍基本形成;至28日龄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分别收缩为5.55±0.11和4.54±0.32 mm;33日龄时幼鱼各鳍的形态与成鱼相似,其鳍式为:背鳍Ⅹ~Ⅺ-15,臀鳍Ⅲ-8,胸鳍18~19,腹鳍Ⅰ-5,尾鳍16~17。青龙斑仔稚鱼胸鳍长与日龄的最佳函数关系式为:y=0.0003x^3-0.0117x^2+0.1616x-0.308。[结论]青龙斑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习性转变相互适应,可作为判别早期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
吕国敏吴水清区又君李加儿刘江华
关键词:早期发育仔鱼稚鱼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d的梭鱼(Liza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聂广锋李加儿区又君汤清亮吴水清王鹏飞温久福
关键词:梭鱼组织学幼鱼胚后发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