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思宇

作品数:1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文论
  • 4篇理学
  • 3篇代文
  • 3篇古代文论
  • 2篇中国古代文论
  • 2篇诗歌
  • 2篇诗集
  • 2篇诗集传
  • 2篇天人关系
  • 2篇朱熹《诗集传...
  • 2篇文化
  • 2篇文论研究
  • 2篇文学
  • 2篇工夫论
  • 2篇国文
  • 2篇《诗集传》
  • 1篇电视
  • 1篇电视新闻
  • 1篇电视新闻事业
  • 1篇新闻

机构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作者

  • 15篇刘思宇
  • 4篇林玮

传媒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青年记者
  • 1篇南方文坛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北京舞蹈学院...
  • 1篇消费导刊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朱子学刊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朱熹的乐舞情怀与经学阐释被引量:2
2020年
对情感宣泄以至丧志的顾虑导致朱熹一生虽爱写诗却常怀戒惧警醒,但对同为艺术创作、情感表达的乐舞却表现出愉悦酣畅的向往与严谨理性的深入格致,这显然不能在朱子心统性情的哲学框架下得到解释。文章第一部分对朱熹不为人知的乐舞情怀进行完整呈现和分析,第二部分则深入朱子经学,细读《仪礼经传通解》中涉及乐舞思想的六篇文章,从阐释思路、阐释特点和核心内容等方面全局勾勒朱子经学阐释中的乐舞思想及其重建《乐经》的宏大愿景。由此,文章也得以在发掘技术和思想价值之余,从乐舞的角度形成对朱子性情论和贯通天人的理学全貌的更好理解。
刘思宇
关键词:乐舞
中国文化诗学与主体视角——李春青访谈录被引量:1
2016年
一、主体视角的独特意义刘思字:李老师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我知道您在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的学术研究30多年以来,出版了重要专著十多种、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多种、以及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50多篇,在中国文学学术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您的学生,我一直感到非常自豪。这次能够有机会和您进行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我更是倍感荣幸!一直以来,我认为您的学术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深层精神结构有极为精准细致的把握。
刘思宇
关键词:文化诗学访谈录古代文论文人士大夫儒家文化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跨学科思考
2018年
从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一直到现在,关于“国学”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甚嚣尘上,与之不相称的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领域似乎并没有借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东风而生机勃勃。与之相反的,多数的讨论围绕着“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古代文论的当代失语症”等话题进行,似乎从五四以后的“整理国故”到从90年代后期持续至今的大谈国学,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虽然历经兴衰沉浮,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骨子里的焦虑。
刘思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现代性中国传统文化科思传统文化研究
朱熹诗的哲学境界与美学意义
2021年
朱熹一生作诗多达一千四百多首,可他对待作诗的态度却充满矛盾,迟疑反复。从探究这一矛盾入手,文章摈弃了传统的诗歌印象式批评,认为古代诗作通过对文中外物、情感与理性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以不同的方式审美地参与古代诗哲对于天人关系的哲学探索。朱熹对待作诗的矛盾态度、其相互抵牾的说辞来源于情与理、诗与思之间固有的逻辑冲突,他的创作则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使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朱熹早、中、晚三个阶段的诗作,再现了朱子思想由外在格致转而向内求,最终走向审美的演变历程,不仅完整勾画出朱子的内心世界,也呈现出一个理性道德与感性审美相互融合的化境。
刘思宇
关键词:天人关系
他者的镜鉴:海外中国文论研究带来的思考
2018年
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海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整体的梳理与反思,为探索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带来新的启发。首先厘清了经常被混淆使用的区域研究、海外汉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所指和边界,为中国传统文论研究找到了最恰当的参照系。然后追根溯源地分析海外研究与国内研究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研究思路,为当下极具现实关怀的阐释方式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文章细致归纳出复杂性、整体性、独立性与国际性是海外研究内在于一切方法的根本特征。而这些根本特征无一例外指向对研究对象独特性的发掘。认为唯有从对独特性的发掘中才能找到合适的文化定位,使得中国传统文论以更好的姿态与策略加入全球文学的话语。
刘思宇
关键词:中国文论海外汉学世界文学
朱熹《诗集传》的阐释思想
2022年
通过研究朱熹《诗集传》的阐释方式,可见其对《诗经》的阐释以“感物道情”为线索,其阐释思路为“物—感—导—情”。朱熹以《诗经》名物和文字为“物”进行“语境还原”,以赋比兴等文学阐释手法探讨《诗经》中的“感”,进行“存在还原”,以期实现审美体验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朱熹将理学观念导入阐释过程,分别以“前理解的意义设定”和“对诗意的自然升华”为方式,实现了“由情见性”,将读者引向“情性合一”的人格境界。朱熹的《诗经》阐释体现出情本体之于理性共识的重要意义,也因理学本体的统摄而不同于传统注疏,突破了方法的局限,成为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智慧相契应的本体论的阐释思想。
刘思宇
关键词:《诗集传》
朱熹《诗集传》阐释模式研究
本文以朱熹《诗集传》为个案,通过对《诗经》学史的分析和研究,考察朱熹对《诗经》阐释的独特贡献。本文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作为诗学与经学典范的《诗经》具有文学和义理两种被阐释的取向,而《诗集传》则兼具之,并因此特征而成为《诗...
刘思宇
关键词:《诗集传》理学体系文学价值
从朱熹诗作之抵牾看诗与思的逻辑冲突被引量:3
2018年
对待诗歌,朱熹旗帜鲜明地认为'多言害道',多次发誓'绝不作诗',可诗歌写作贯穿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在纠结反复的态度中作诗多达一千四百多首。本文摒弃传统的对理学家文学的补白式研究和印象式批评,从诗歌以审美的方式参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探寻这一视角出发,辨析诗歌的审美空间在理学系统中不容忽视的哲学地位。同时,文章还原历史语境,力求厘清中国古代诗歌并不适用于当代形式研究影响下的文学评判标准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阐述朱子理学诗的尝试并不能满足沟通内外的哲学需求、不能帮助达成观念共识的深层原因。通过哲学与历史的跨学科视角,本文聚焦于分析朱子诗歌写作的矛盾,同时展现了古代诗歌与理学建构最根本的逻辑冲突。
刘思宇
关键词:诗歌工夫论天人关系
朱熹经学的审美阐释被引量:2
2019年
朱熹的经学阐释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囿于学科界限,其背后的整体精神内涵鲜有人探索。朱熹偏重义理实际与其天道性命心心相传的生命美学追求密不可分。朱熹以心统性情的哲学框架重新结构《诗经》阐释,辨析诗的抒情本质,突显"性情之正"的理想境界,表现出对和谐、审美的存在体验的重视和追求。除此之外,朱熹在《大学》修身工夫上追求"至善",在《中庸》阐释中强调以心传道、"至诚无息",其实也是诉诸生命之美,表达在天地人心的相通中传承生命之存在体验的美学理想。
刘思宇
关键词:经学审美阐释
多重标签下的理学家诗歌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文章通过追根溯源与中西比较,廓清当今在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种种标签和思维定式。排除现有的"学术补白""理学解会"和"鉴赏式批评"的解读方式,文章为今人看待为数众多的理学家文学作品在应有的态度和角度提供有意义的反思。文章重点讨论两个问题:理学家是否轻视文学?中国传统的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文学阅读方式对宋代理学家的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形成了怎样的误读?文章还以对朱熹诗歌作品的解读为例,主张去除由复杂的历史过程和观念演变所制造的标签,直接进入到诗歌文本,区分开学术研究和寻找"言外之意"的个人化诗歌鉴赏,来看作为诗哲的朱熹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怎样试图调和理学意识形态与个体在应接外物时经验性情感的冲突。
刘思宇
关键词:文道关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