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雅文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气旋
  • 7篇爆发性气旋
  • 2篇上空
  • 2篇台风
  • 2篇潜热
  • 2篇潜热释放
  • 2篇夏季
  • 2篇海温
  • 2篇高温
  • 2篇变性台风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中游
  • 1篇冬季气候
  • 1篇遥相关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涛动
  • 1篇天气尺度系统
  • 1篇统计分析
  • 1篇统计特征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12篇孙雅文
  • 7篇傅刚
  • 5篇孙即霖
  • 4篇张树钦
  • 2篇时晓曚
  • 1篇梅笑冬
  • 1篇衣立
  • 1篇高力
  • 1篇周旋
  • 1篇戴晶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第三届区域气...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的研究
本文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供的FNL(Final Analyses)格点资料与大气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
孙雅文
关键词:变性台风爆发性气旋潜热释放天气尺度系统
文献传递
1979年~2016年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统计分析和北大西洋个例研究
本文利用ECMWF(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提供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NCEP(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
孙雅文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强度分析
北大西洋秋季“三极子”海温结构对冬季大气环流场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SST)资料等,从北大西洋秋季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变化入手,对其影响后期冬季大气环流场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北大西洋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2)秋季北大西洋SSTA具有较好的持续性,"正负正"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导致12月巴伦支海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3)异常环流形势对应的海表面风异常场(SSWA)通过阶段性风-蒸发-SST异常反馈机制(WES机制)利于海温异常分布的持续及对上空异常大气环流的反馈;(4)三极子海温结构中负异常海温自10月份开始有自西向东的移动,风作用下蒸发加大,伴随上升运动自欧洲西部爱尔兰群岛出现自西向东移动的降水正异常区,潜热释放有利于冬季巴伦支海上空的异常高压脊发展。研究表明,北大西洋秋季SSTA通过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影响海洋温度分布和大气环流异常,对后期冬季中国东北部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时晓曚孙即霖孙雅文毕玮周旋衣立
关键词:秋季SSTA冬季气候
2013年夏季长江中游持续高温与南海对流异常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中气温、位势高度、OLR、风场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长江中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造成2013年长江中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与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相同。相关分析和大气环流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对流的增强与长江中游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发生具有更密切的关系。南海上空异常对流加热激发遥相关波列使长江中游地区大气中出现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下沉运动增强,而长江下游的高温天气主要与菲律宾海附近上空的异常对流活动相联系。南海对流活动的异常加强与南半球通过热带东印度洋向北跨赤道的气流异常增强存在密切的联系。
孙雅文傅刚孙即霖时晓曚
关键词:长江中游
爆发性气旋研究的回顾被引量:8
2017年
爆发性气旋又称"气象炸弹",定义为在考虑地转调整到60°N时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大于1h Pa/h的快速发展的气旋,具有中心气压急剧降低、强度急剧增大的特点,多发于洋面上,对海上航行安全及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爆发性气旋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爆发性气旋的气候学特征、结构特征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同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前人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工作,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爆发性气旋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将来对爆发性气旋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傅刚张树钦庞华基孙雅文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气候学特征
基于遥相关的NAO位相转换影响机理研究分析
201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位势高度、风矢量、海表面热通量数据,HadSST1再分析海温资料、CPC逐月北大西洋涛动(NAO)指数等,通过滞后回归分析了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NAO的影响。结果显示,夏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导致冬季大气呈现NAO型气压场特征;与此同时,秋季大气场表现出反位相的NAO型环流形势突变,ECHAM4大气环流模型数值试验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均发现: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流异常)可激发向中高纬度传播的遥相关波列,且具有秋季锁相的特征。马蹄型海温对大气的局地强迫联合热带大西洋异常海温的遥相关作用使得秋季NAO完成一次正负位相转换。
梅笑冬孙即霖孙雅文
关键词:遥相关北大西洋涛动
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族的结构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格点资料和HYSPLI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式对2012年1月1—10日发生在北太平洋的一个爆发性气旋族进行了研究,并对气旋族的两个主要成员Parent Low(气旋A)和Child Low(气旋B)的演变过程和时空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气旋A和气旋B的爆发性发展阶段,200hPa高空的辐散区向气旋输送正涡度平流,气旋处于500hPa大槽前部,系统轴线西倾,低层有强冷平流向气旋中心输送并与锋面结合,温度梯度较大。气旋西侧较强北风携带的冷空气与冷锋前来的暖湿空气相遇,为气旋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从形势场上看,气旋B爆发性发展主要是依靠气旋A所提供的环流背景场。气旋A在高空为气旋B提供正涡度平流,在低空通过环流将冷平流输送到气旋B内部,使气旋B低层斜压性增加。在气旋A和气旋B的向东移动和"互旋"过程中,两者之间水汽输送通道逐步建立。东移过程中,气旋A不断向气旋B进行水汽输运,使得气旋B系统内部水汽含量增加,为气旋的发展提供能量。利用后向追踪法对气旋B中心附近的空气进行追踪发现,在1 000m以下,来自气旋A的空气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可以认为气旋A是气旋B低层水汽来源的主要途径之一。
戴晶傅刚张树钦孙雅文
关键词: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水汽输送
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的统计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利用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提供的Final Analysis(FNL)再分析资料,对2000—2015年冷季(10月至次年4月)北大西洋上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气旋中心位置经向分布特征和海面10m高风场对爆发性气旋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根据气旋中心海表面气压最大加深率的空间分布,发现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主要发生在4个区域,即:北美大陆区、西北大西洋区、北大西洋中央区和东北大西洋区。整个北大西洋区爆发性气旋个数随海表面中心气压最大加深率增大而减少,自西向东气旋强度增强,气旋移动路径呈西南—东北向。按气旋强度等级可分为4类:超强(≥2.15Bergeron(Ber))、强(1.75—2.14Ber)、中(1.45—1.74Ber)、弱(1.00—1.44Ber)爆发性气旋。在北大西洋海盆区,自西南向东北爆发性气旋的个数逐渐减少,爆发时长变短。西北大西洋区气旋中心气压加深率最大,爆发时长最长。东北大西洋区加深率最小,爆发时长最短。东北大西洋区爆发性气旋主要发生在12月,北大西洋中央区主要发生在12月—次年3月,西北大西洋区主要发生在1—2月。与海上相比,北美大陆区爆发性气旋发生个数少,强度弱,爆发时长短。
孙雅文孙雅文张树钦
关键词:爆发性气旋统计特征
变性台风LUPIT爆发性发展研究
2017年
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提供的FNL(Final Analyses)资料和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对2009年0920号超强台风LUPIT变性后再次爆发性发展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潜热加热在热带气旋变性为温带爆发性气旋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潜热释放是气旋快速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潜热通过影响环流促使气旋的爆发性发展,较为深厚的对流系统使潜热释放的位置发生在对流层的中高层。热量释放之后,地面气旋上空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向槽前高压脊内输送热量,造成高层等压面坡度增大,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涡度平流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更多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得气旋海平面中心气压快速降低。天气尺度低压系统与对流活动相伴随的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类似于热带气旋的CISK机制,这可能是热带气旋变性后爆发性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
孙雅文傅刚张树钦
关键词:变性台风爆发性气旋WRF模式潜热释放
北冰洋纬向温度梯度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1979—2011年NCEP提供的2m气温场、位势高度场、风场、GPCP降水以及HadISST资料,对北冰洋纬向温度梯度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纬向温度梯度高年东北地区呈现降水负异常,7、8月份最为显著,几乎涵盖整个东北区域。其原因是北冰洋纬向温度梯度与500hPa位势高度梯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巴伦支海和东西伯利亚海上空位势高度差变大,贝加尔湖区域地面上东部和南部较易出现异常反气旋。1月份海面风异常通过Ekman输送影响北冰洋纬向温度梯度,进而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
时晓曚孙雅文孙即霖
关键词:温度梯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