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平
- 作品数:49 被引量:137H指数:7
-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波生坦预防大鼠颈动脉再狭窄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波生坦对大鼠颈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关系。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波生坦组。损伤组及波生坦组模拟临床PTCA过程行左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波生坦组给予波生坦100 mg/(kg·d)灌胃(术前1 d直至处死)。在此基础上观测术后7 d、14 d时内膜面积管腔狭窄指数,并于术前及术后1周测定血清VEGF水平。结果波生坦组术后14 d血管内膜面积及管腔狭窄指数显著低于损伤组(P<0.001)。术后7 d损伤组、波生坦组血清VEGF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波生坦组VEGF增幅高于损伤组,且术后7 d血清VEGF水平与管腔狭窄指数呈线性负相关。结论波生坦组可通过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升高血清VEGF水平预防再狭窄,有利于术后血管再内膜化。
- 张彦红吴桂平付鑫李颖曲晓婷王涤非
- 关键词:再狭窄动脉成形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降压平滑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降压平滑性的影响。方法:入选86例血脂正常或略高(LDL-C<3.1m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调脂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降压治疗无差异,降压药物剂量调整直至目标血压<140/90mmHg,调脂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调脂治疗,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行24h动态血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及对降压平滑性指数(smoothness index,SI)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辛伐他汀调脂治疗组SI(6.2)高于对照组SI(2.8)(P<0.05)。结论:辛伐他汀调脂治疗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平滑性。
- 付鑫吴桂平
- 关键词:高血压辛伐他汀调脂治疗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和胱抑素C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UA)和胱抑素C(CysC)与血压水平及左室重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30例,根据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分为高血压1级组90例、高血压2级组106例和高血压3级组134例,非高血压患者119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生化检测,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指标,比较所有患者的UA、CysC、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并分析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组UA、CysC、LVMI、左心室质量(L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级别(1-3级)高血压患者UA、CysC及LVMI水平随血压级别的升高而递增,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SBP)与UA、CysC、LVMI均呈正相关(r=0.548、0.336、0.565,P<0.05);LVMI与UA、CysC均呈正相关(r=0.451、0.279,P<0.05)。LVMI与相关指标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SBP是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级别的高低与UA、CysC、LVMI之间具有相关性。SBP水平、UA、CysC对左心室重构程度均有影响作用。UA、SBP是影响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张亚利吴桂平刘兆奕刘姗姗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尿酸胱抑素C左心室重构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心力衰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19年
-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目前仍然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是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因此对HF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评价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项炎症标志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在临床上RDW常用于贫血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NLR、RDW与HF的发病率、病死率、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两者作为HF新的检测指标正在逐步被认识。本文就NLR、RDW在HF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姗姗吴桂平刘兆奕张亚利
- 关键词: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
- 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高血压大鼠模型,给予苯那普利,观察降压效果,治疗5周,分别应用放免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 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血浆AngⅡ水平降低,NO水平增高,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苯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治疗有效,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赵金晶邢俊杰吴桂平李亘松
- 关键词:高血压苯那普利血管紧张素一氧化氮
-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尿酸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及尿酸(UA)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2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心脏彩超检查,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LVH诊断标准男性LVMI≥125g/m^2,女性LVMI≥120g/m^2,将研究对象分为LVH组(103例)和非LVH组(180例)。结果: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UA、肌酐、LVEF、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UA分别与LVMI呈正相关(r=0.218、0.264,P<0.05),与LVEF均呈负相关(r=-0.395、-0.352,P<0.05);肌酐与LVMI、LVEF无显著相关性(P>0.05)。RDW、UA预测早期发生心室肥厚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4、0.620;RDW与UA联合预测为0.657。结论:RDW、UA与CHF患者LVH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以预测CHF患者发生LVH,且其联合预测价值可能更高。
- 刘姗姗吴桂平刘兆奕张亚利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尿酸左心室肥厚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水平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与冠脉病变所引起的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19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检测其血清IMA水平,同时行冠脉造影检查并分析结果。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IMA水平作对照。结果:196例患者中,无冠脉狭窄或冠脉狭窄<50%者38例。冠脉狭窄>50%者158例,其血清IM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冠脉狭窄>50%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IMA水平增加。结论:IMA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有较高的一致性。
- 付鑫戴显松吴桂平张彦红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修饰清蛋白冠脉造影
- IntegrityTM AFxDR起搏器治疗阵发性房颤三例
- 目的观察IntegrityTMAFxDR起搏器治疗阵发性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 3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66—74(68.22±3.45)岁。病史7~18个月。合并高血压病1 例...
- 苗志林吴桂平高勇刘冬梅吴蔚马静茹张彦红戴显松徐海峰
- 文献传递
- 益心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IKK-IκBα-NFκB通路及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研究益心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IKK-IκBα-NFκB通路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64例同期在本院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心舒每次3粒,每天3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14后天检测分别检测IKK、IKB、NF-KB、hs-CRP,IL-6,MMP-1及ICTP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IKK、NF-KB、IL-6,MMP-1及ICT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K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舒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抑制IKK-IκBα-NFκ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及稳定斑块作用有关。
- 曹伟吴桂平周瀛张彦红邓会明邢俊
- 关键词:IKKIKBICTP
- 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研究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西罗莫司含量;采用反透析法,以500mL 20%乙醇为释放介质,考察24 h不同时间西罗莫司脂质体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西罗莫司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5~20 μg.mL^(-1)(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1.23%;脂质体前4 h的释药速率快,累积释放率为50%,之后释药相对缓慢,24 h的累积释放率为80%,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西罗莫司脂质体具有一定缓释效应,其体外释放属于浓度依赖型渗透释药。
- 苗志林王晓宇吴桂平吴蔚李占全邓英杰
- 关键词:西罗莫司脂质体体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