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彦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麦区
  • 2篇黄淮
  • 2篇黄淮麦区
  • 2篇基因
  • 1篇等位
  • 1篇等位变异
  • 1篇性状
  • 1篇优良基因
  • 1篇优良基因型
  • 1篇栽培
  • 1篇栽培系统
  • 1篇农艺
  • 1篇农艺性
  • 1篇农艺性状
  • 1篇种质
  • 1篇种质资源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硬度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种

机构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崔党群
  • 3篇王永彦
  • 2篇董中东
  • 2篇赵磊
  • 2篇陈锋
  • 1篇王同朝
  • 1篇刘红美
  • 1篇张灵然
  • 1篇闫雪芳
  • 1篇陈建辉
  • 1篇杨天啸
  • 1篇阳霞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被引量:9
2016年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占总参试材料的56.6%,其硬质麦基因型共有Pina-D1b、Pina-D1r、Pina-D1s、Pina-D1l、Pinb-D1b、Pinb-D1p、Pinb-D1ac、Pinb-D1e、Pinb-D1t和Pinb-D1u共10种单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2.1%、5.3%、4.5%、0.8%、25.8%、15.7%、0.4%、0.4%、0.8%和0.8%。可以看出,Pinb-D1p在参试材料硬质麦中占据主导地位,PINA蛋白缺失类型也有广泛的分布。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山西、河南、云南和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较为丰富。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农家种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更为丰富。在各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拥有PINA-null类型的小麦品种SKCS籽粒硬度显著高于拥有Pinb-D1b和Pinb-D1p类型的小麦品种。本项研究表明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籽粒硬度主效基因变异类型,结合先前研究中认为的PINA-null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b-D1b类型,但拥有相对较好的印度薄饼加工品质,因此品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育种目标有选择的利用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
刘红美祝梓博田秋珍王永彦张灵然董中东赵磊崔党群陈锋
关键词: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
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矮秆基因分布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1
2017年
为了进一步阐明多个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与小麦农艺性状的关系,运用分子标记对来自我国黄淮麦区的246份小麦种质资源中6个矮秆基因位点(Rht1、Rht2、Rht4、Rht8、Rht9及Rht12)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连续3年调查参试材料株高、穗长、穗下节长、小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粒数、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共10个农艺性状,分析了不同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矮秆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中均具有广泛分布,其中含有Rht1和Rht2基因的小麦品种分布最广。分析矮秆基因位点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发现,在Rht1位点,Rht1-B1a和Rht1-B1b两种基因型间的株高没有显著差异;在Rht2位点,拥有Rht2-D1b类型的小麦品种所有年份间的株高和穗下节长较低,但千粒重较高,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排除Rht1和Rht2基因效应后,Rht4、Rht8、Rht9和Rht12位点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不同农艺性状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Rht4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4-B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8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穗下节长、穗长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8-D1b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9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具有重要影响,且Rht9-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Rht12基因位点主要对小麦千粒重和穗长具有重要影响,且Rht12-A1a类型为相对优良的基因型。进一步分析发现,6个位点中对株高影响最大的是Rht2基因,其次是Rht4基因;有4个位点(Rht1、Rht2、Rht8、Rht12)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其中Rht2基因的影响最大。分析除Rht1外其他5个位点优良基因型在不同时期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发现,从早期历史品种、近期历史品种到现代品种,不同位点优良基因型分布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优良矮秆基因型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选育中的利用逐渐增加,尤其是82.9%的现代小麦品种已含有Rht2-
周晓变赵磊陈建辉阳霞王永彦张香粉闫雪芳董中东崔党群陈锋
关键词:矮秆基因农艺性状优良基因型
作物群落栽培系统抗病虫草害机制研究进展
2016年
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害威胁着作物个体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作物群体的生物产量。近年来研究发现,采用多样化种植方式,由单作转变为不同类作物间作、套作,形成作物群落栽培系统,可改善群体结构、增强抗性水平,提高作物产量。综述了作物群落栽培系统抗病虫草害的六种机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作物群落栽培系统抗病虫草害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杨天啸王永彦崔党群王同朝
关键词:病虫草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