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斐
- 作品数:9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胎蛋白阴性和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R0切除后生存分析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分析甲胎蛋白(AFP)阴性(AFP〈20.g/ml)和AFP阳性(AFP≥20ng/ml)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51例R0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血清AFP水平分组,其中AFP阴性组142例,AFP阳性组10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情况。结果AFP阳性组患者的性别、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肝被膜受侵情况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与AFP阴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阴性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82.4%和61.0%,AFP阳性组患者分别为87.2%、61.1%和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FP、肿瘤直径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肿瘤直径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AFP阴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肿瘤直径是影响AFP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AFP阳性肝癌恶性程度较高,预后不良。
- 安松林荣维淇王黎明吴凡余微波冯莉刘发强田斐毕超吴健雄
- 关键词:肝切除术甲胎蛋白
- 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3例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女8例、男5例,中位年龄24岁(15~57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物、腹部不适隐痛、发热、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SMA、MSA、Vi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为阳性。本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76月(中位44月),1例术后13月复发,再次手术后无复发,其余12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腹腔IMT缺乏典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SMA、MSA、Vim多为阳性,有助于IMT的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安松林荣维淇王黎明吴凡冯莉田斐吴健雄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巨大肝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分析外科治疗巨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提高其综合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外科治疗的巨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Meier方法计算生存时间,Cox回归法对15个可能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获得随访。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8%、37.9%和2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大于400μg/L、肿瘤大于12cm、肿瘤边界是否清楚、有无血管侵犯、TNM分期与巨大肝癌的预后有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血管侵犯、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大于12cm是影响巨大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边界是否清楚、有无血管侵犯、TNM分期是影响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外科治疗巨大肝癌相对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预后。对高危因素患者需要依靠综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期。
- 吴凡王黎明吴健雄刘立国荣维淇余微波安松林刘发强冯莉田斐
- 关键词:肝癌肝切除术预后
- 半肝缺血预处理在肝硬化肝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半肝缺血预处理(HIP)对肝硬化肝癌患者肝切除的保护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行开腹手术的肝癌患者按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即HIP组(20例)和半肝血流阻断法(HHV)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HIP组术中出血量(自然对数)、术后输血病例数、术后输血量分别为5.7±0.7、3例和(333.3±115.5)ml,均明显少于HHV组的6.1±0.6、18例及(1 433.3±91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8;x2=5.27,P=0.022;t=4.86,P<0.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肠道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3、5、7天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HIP组均高于HHV组(均P<0.05).HIP组术后一周内有7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HHV组仅1例(P=0.001).结论 半肝缺血预处理法可能提高肝硬化肝癌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并有助于术后肝功能及早恢复.
- 冯莉王黎明荣维淇吴凡苗成利安松林刘发强田斐吴健雄
- 关键词:肝硬化肝切除术缺血预处理
- 肝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肝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外科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肝细胞腺瘤一般无明显症状,邵分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1例合并乙肝,l例合并乙肝及丙肝,所有患者AFP均为阴性。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3.75%(7/16)。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10~160个月,l例术后130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健康存活,其余患者均健康生存。结论肝细胞腺瘤好发于年轻女性,超重可能与发病有关,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规影像学方法确诊率较低,CT、MRI增强扫描有一定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肝细胞腺瘤主要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可复发,需定期复查。
-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刘发强冯莉田斐吴健雄
- 关键词:肝细胞腺瘤肝切除术临床病理预后
- 高危中央型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基因表达相关研究
-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高中低危中央型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目的:中央型肝细胞肝癌(centrally located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HCC)患者的...
- 田斐
- 关键词:肝细胞癌病理特征基因表达谱临床预后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26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8例,中位年龄43岁(27 - 66岁).14例(53.8%)无明显症状.本病术前影像学诊断困难,MRI及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1%和29.4%,高于超声诊断的16.7%(MRI:超声,x2=8.342,P=0.004;CT:超声,x2=4.329,P=0.037).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切缘为阴性.免疫组化检查:HMB45阳性率为100% (21/21),SMA阳性率为100%(13/13),S-100阳性率为93.3% (14/15).术后随访21-142个月(中位66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HAML好发于女性,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明确诊断依靠病理检查,HMB45是诊断HAML的重要标志,SMA和S-100也有助于HAML的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冯莉刘发强田斐吴健雄
- 关键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切除术预后
- 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血清AFP的预后价值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FP水平分成0~20 ng/ml、>20~ 400 ng/ml、>400 ng/ml三组,进行生存分析、建立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术前血清AFP水平与性别、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肿瘤直径、脉管瘤栓、被膜受侵、组织学分级以及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有相关性.AFP 0~20 ng/ml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8.1%、57.5%、40.6%,AFP>20 ~ 400 ng/ml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0.4%、40.4%、34.6%,AFP> 400 ng/ml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3.0%、34.8%、28.1%,AFP> 400 ng/ml组无复发生存率低于另外两组(x2=16.009,P=0.000;x2 =4.801,P=0.028).AFP 0~20 ng/ml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4%、83.8%、62.3%,AFP 20~ 400 ng/ml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6%、68.5%、37.5%,AFP> 400 ng/ml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51.6%、35.1%,AFP0~20 ng/ml组总生存率高于另外两组(x2 =6.959,P=0.008;x2=18.920,P=0.000).结论 术前血清AFP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400 ng/ml可作为预测无复发生存的截点值,20 ng/ml可作为预测总生存的截点值.
- 安松林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冯莉刘发强田斐毕超吴健雄
- 关键词:肝切除术甲胎蛋白类
- 肝细胞癌切除术中区域血流预阻断与区域血流阻断的疗效对比初探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初步比较区域血流预阻断法( RIP)与区域血流阻断法( HHV)应用于肝细胞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将行开腹手术的54例肝右叶肝细胞癌患者分为RIP组(15例)和HHV组(39例)。 RIP组患者切肝前预先阻断右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5 min,继之恢复血流5 min,再一次性持续阻断右侧入肝血流后切肝,保留健侧血供。 HHV组仅缺少预先阻断5 min和恢复血流5 min步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RIP组患者的中位术中出血量为300 ml,明显少于HHV组(400 ml,P=0.039)。 RIP组术后仅有1例(6.7%)患者输血,明显少于HHV组[17例(43.6%),P=0.010]。两组术后30 d内均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大量腹水、术后感染、胸腔积液、心肺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3天和第5天,RIP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均高于HHV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内,RIP组有5例(33.3%)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正常,明显高于HHV组[1例(2.7%),P=0.006]。结论 RIP在控制肝癌术中出血、减少术后输血及加快肝功能早期恢复方面较HHV可能更优。
- 冯莉王黎明荣维淇吴凡余微波安松林刘发强田斐吴健雄
- 关键词:肝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