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华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始兴县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韶关市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反应蛋白在有机磷中毒中的应用
- 2005年
-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比浊法检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采用试纸法测定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治疗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均有升高,血清胆碱酯酶均有降低,治疗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降至正常,血清胆碱酯酶上升至正常。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和胆碱酯酶的定期测定比单独测定ChE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病情的判断和疗效的临床价值更大。
- 林俊华何衍高游秀平
- 关键词:血清C反应蛋白有机磷农药中毒血清胆碱酯酶有机磷中毒
- 低分子量肝素与灯盏花素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与灯盏花素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成低分子量肝素组(33例,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灯盏花素组(34例,单用灯盏花素)及两药合用组(34例)。低分子量肝素的用法为0.4ml脐周皮下注射,1次/12h;灯盏花素的用法为80mg加入到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组均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两药合用组显效率71%,有效率91%,均显著高于低分子量肝素组和灯盏花组(P<0.05和P<0.01),且未发现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与灯盏花素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者。
- 林俊华孔全
- 关键词:肝素低分子量灯盏花素脑梗死
- 肺脑合剂加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观察肺脑合剂加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57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7例,给予综合治疗+肺脑合剂;治疗组30例,给予综合治疗+肺脑合剂+纳洛酮。对比分析两组神志恢复所需时间,神志恢复前后血气分析值。结果: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9.3%。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肺脑合剂与纳洛酮联合应用,能缩短病人神志恢复时间,降低PaCO2,提高PaO2和pH值,无明显副作用。
- 游秀平林俊华何衍高
- 关键词:肺脑合剂纳洛酮肺性脑病
- 纳络酮与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6年
- 林俊华周志堂李丽纯
- 关键词: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低分子量肝素疗效观察纳络酮心肺功能病死率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
- 2006年
-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的基础上进行NIPPV治疗,另外Ⅱ型呼吸衰竭的3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抗感染、平喘、祛痰和呼吸兴奋剂、持续低流量吸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NIPPV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pH、PaCO2、PaO2、心率和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降低PaCO2、呼吸频率和提高PaO2方面比对照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NIPPV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PaCO2、呼吸频率和死亡率,提高PaO2。
- 林俊华周志堂李丽纯
-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COPD
- 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多巴胺联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60例体会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联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多巴胺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确诊慢性肺心病患者9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洋地黄和利尿剂的应用,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多巴胺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7.4%,治疗组总有效率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联用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多巴胺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比常规治疗疗效更好。
- 林俊华
- 关键词:卡托普利硝酸甘油多巴胺急性加重期肺心病
-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析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患者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脂指标水平、缺血有关事件及房颤类型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项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TC、TG、LDL-C、HDL-C水平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疗组治疗后3个月心力衰竭、冠心病恶化入院、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缺血性相关事件发生率[4.9%(2/41)、7.3%(3/41)、4.9%(2/41)、4.9%(2/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0%(3/23)、13.0%(3/23)、13.0%(3/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发生率[4.9%(2/41)、2.4%(1/41)、2.4%(1/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6/23)、17.4%(4/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发挥心肌梗死后房颤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
- 周志堂林俊华杨彬
-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肌梗死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