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 作品数:20 被引量:73H指数:4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为健侧C7移位重建前臂屈肌功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椎前通路健侧C7移位修复患侧下干或内侧束时,相关前臂屈肌神经入肌点和尺神经深支起点至健侧C7神经吻合口之间的距离;观测上述肌肉的神经来源;测量C7及其前、后股的长度。结果 C7及其前、后股长度分别为(58.8±4.2)、(15.4±6.7)、(8.8±4.4)mm。C7神经吻合口至入肌点长度:至掌长肌支为(369.4±47.3)mm,至指浅屈肌支为(390.5±38.8)mm(正中神经发出)和(413.6±47.4)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示中指指深屈肌支为(346.2±22.3)mm(正中神经发出)和(408.2±23.9)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环小指指深屈肌支为(344.2±27.2)mm,至拇长屈肌支为(392.5±29.2)mm(正中神经发出)和(420.5±37.1)mm(骨间前神经发出),至旋前方肌支为(495.8±31.3)mm,至尺神经深支起点为(548.7±30.0)mm。骨间前神经均发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支配指浅屈肌5侧(16.7%);正中神经主干均发支支配掌长肌和指浅屈肌,支配示中指指深屈肌10侧(33.3%)、拇长屈肌6侧(20.0%)。结论如果采取腓肠神经移植,前臂肌肉功能在1年内均不能恢复;肱骨短缩、1个神经吻合口有利于前臂屈肌功能的恢复。
- 王斌李海涛张剑锋杨焕友刘伟蒋文平赵刚
- 关键词:C7神经根臂丛神经撕脱伤前臂屈肌肌萎缩
- 微型钛板固定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应被引量:4
- 2019年
-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 李海涛孙丽静
-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曲度轴性症状
- 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骨折伴椎板移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叠瓦状重建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椎板门轴骨折伴移位的稳定作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发生门轴骨折伴椎板移位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椎板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支撑固定治疗,记录门轴断裂所在椎板的分布情况,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门轴融合率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中单节段门轴骨折伴移位21例,两节段门轴骨折者7例,其分布部位为第3颈椎(C_(3))3节,第4颈椎(C_(4))10节,第5颈椎(C_(5))15节,第6颈椎(C_(6))6节,第7颈椎(C_(7))1节。JOA评分术前为(7.8±1.7)分,术后3个月时为(12.5±2.3)分,末次随访时为(1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46,P<0.05);术前CCI为(17.1±3.8)%,术后3个月时为(15.2±3.1)%,末次随访时为(16.7±3.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有14.3%(4/28)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门轴融合率分别达到82.9%(29/35)和94.3%(33/35);术后随访(18.7±4.1)个月,期内未见开门再关闭、椎板塌陷、钛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骨折较为常见,且最易发生在C5节段;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可有效促进椎板的融合,从而保证脊髓减压效果及颈椎的稳定性。
- 李彦飞霍喜卫胡成栋李东风王飞李海涛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颈椎曲度轴性症状
- 椎体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应用被引量:6
- 2013年
-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5 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 3 例,胸椎 12 例,腰椎 10 例。均在 C 型臂 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 X 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 Oswesty 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 3 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 例患者均获随访 10-26 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胡成栋刘曦周玉军刘法敬李东风霍喜卫李海涛刘吉祥
-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椎体高度
- 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 探究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中不同开门角度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椎板开门角度分为2组,A组34例,B组30例。对2组患者进行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JOA评分(脊髓功能完善评分),颈椎曲度和轴性症状发生率。结果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进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曲度指数(CC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轴性症状比较,A组患者发生率为18.4%,B组患者为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开门角度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成形术中对患者脊髓功能物影响明显,对开门角度越大,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也越大。
- 李海涛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 克氏针结合钢丝法治疗尺骨茎突骨折被引量:2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尺骨茎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8月-2006年6月,对56例(58处)尺骨茎突骨折的患者,采用克氏针结合钢丝法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5-18个月,平均7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完全骨性愈合,55例无腕部慢性疼痛及活动受限,1例有腕部慢性疼痛。结论应用克氏针结合钢丝法治疗尺骨茎突骨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尤其对预防尺骨远端疼痛,疗效满意。
- 杨焕友王斌李春江赵少平杨义蒋文萍马铁鹏李海涛
- 关键词:骨折尺骨茎突
- 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高粘度骨水泥灌注强化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观察分析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高粘度骨水泥椎体强化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5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高粘度骨水泥灌注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高粘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高度和局部脊柱侧弯倾斜的两个椎体间最大角度夹角(Cobb角)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27,t=31.931,t=18.641;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VAS评分=68.362,F=59.861;FODI=76.583,F=72.649;P<0.05);两组术后1周及1年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F伤椎体高度=40.821,F=49.936;FCobb角=80.223,F=75.420;P<0.05);观察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和1年时伤椎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伤椎平均高度=2.355,t=3.164;tCobb角=2.164,t=3.022;P<0.05);术后1年时,对照组伤椎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前出现明显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t=2.183;P<0.05)。观察组伤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9.2%(5/26),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0.7%(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联合骨水泥强化与PVP均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有效术式,前者手术创伤大,但椎体高度及后凸角改善及维持的更好,临床需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 李海涛孙丽静胡成栋王瑞霍喜卫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经皮椎体成形术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局部化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1例脊柱转移肿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5.3岁;患者均在C型臂X线机指导下对肿瘤椎体行表阿霉素骨水泥PVP手术,术后观察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均未出现脊髓灼伤及双下肢瘫痪等情况。2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的短期随访。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swest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联合表阿霉素局部化疗可迅速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症状,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有效杀灭病灶内肿瘤细胞。
- 李海涛胡成栋陈怀志周玉军张恩录王瑞王飞
-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肿瘤骨水泥
- 椎板开门角度对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 李海涛孙丽静
- 关键词: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轴性症状颈椎曲度
- 臂丛神经撕脱伤修复前臂屈肌功能的解剖学研究
- 王斌李海涛董秀芝张剑锋杨焕友李浩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