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莹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痉挛
  • 1篇中风
  • 1篇中风后
  • 1篇中风后遗症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皮瓣
  • 1篇偏瘫
  • 1篇缺血
  • 1篇子午流注
  • 1篇子午流注纳甲...
  • 1篇卒中
  • 1篇膝关节
  • 1篇膝关节控制训...
  • 1篇流注
  • 1篇面肌
  • 1篇纳甲
  • 1篇纳甲法
  • 1篇脑卒中
  • 1篇痉挛性
  • 1篇痉挛性偏瘫

机构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刘莹莹
  • 2篇樊留博
  • 2篇刘宝华
  • 1篇刘素芝
  • 1篇王灵芝
  • 1篇江毅卿
  • 1篇卢战
  • 1篇林丁盛
  • 1篇唐艳
  • 1篇金欢欢
  • 1篇林雨婷

传媒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定,监测患侧大腿主动肌、拮抗肌的sEM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提高,CSI和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协同收缩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膝关节控制训练能降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协调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樊留博刘素芝刘莹莹卢战刘宝华唐艳金欢欢
关键词:膝关节控制训练痉挛脑卒中神经功能
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观察应用表面肌电图(s EMG)评价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循经取穴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肌张力、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并采集与分析表面肌电图信号。结果两组治疗后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和改良Ashworth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和改良Ash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DS、FMA、BB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DS、FMA、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 EMG中H/M max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樊留博江毅卿王灵芝刘莹莹刘宝华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甲法中风后遗症偏瘫肌痉挛
卡巴拉汀在制备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药物的作用
本发明涉及卡巴拉汀在制备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药物的作用,在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的过程中采用灌胃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得出结论,使用卡巴拉汀可以使得皮瓣的成活面积比明显提高,能够很好地促进缺血随意皮瓣存活。
林丁盛刘莹莹林雨婷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