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玲

作品数:20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脑出血
  • 6篇出血
  • 3篇血性
  • 3篇血肿
  • 3篇水肿
  • 3篇缺血
  • 3篇微创
  • 3篇微创血肿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水肿
  • 3篇梗死
  • 3篇创血
  • 2篇蛋白
  • 2篇血肿清除
  • 2篇抑肽酶
  • 2篇兔脑
  • 2篇内血肿
  • 2篇缺血性脑水肿
  • 2篇肽酶

机构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9篇重庆市第二人...
  • 1篇重钢总医院

作者

  • 20篇唐玲
  • 8篇余震
  • 7篇胡长林
  • 5篇陈莉芬
  • 4篇赵纯雁
  • 3篇向小平
  • 2篇陈健
  • 2篇吴碧华
  • 2篇张东平
  • 1篇马正芳
  • 1篇曾远明
  • 1篇余强
  • 1篇杨才明
  • 1篇李志伟
  • 1篇汪燕
  • 1篇马世伟
  • 1篇张艳
  • 1篇王运凤
  • 1篇张玲
  • 1篇李琳

传媒

  • 3篇重庆医学
  • 2篇脑与神经疾病...
  • 2篇河南实用神经...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蛇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国际市场导刊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兔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脑出血 (ICH)后新生血管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血肿周围组织的表达。方法 本实验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制作兔ICH模型 ,以单纯脑出血为对照组 ,治疗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 ,手术后分为 4个不同时间点 (6、2 4、72、16 8h)观察新生血管的变化及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ICH后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 ,并于显微镜下行计算机图象扫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CH后治疗组从第 3天开始微血管再生直到第 7天 ,而对照组到第 7天微血管仅有少量再生。ICH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均是随时间延长从弱到强表达 ,1d时有少量表达 ,3d时明显表达 ,到第 7天时达高峰。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时点表达明显增强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可明显促进血肿周围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 ,并促进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余震胡长林唐玲吴碧华陈莉芬陈健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蛋白表达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液及脑脊液相关炎性因子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相关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50例为PD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血液和脑脊液,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TNF-α、IFN-γ水平变化。结果 PD组患者血清IL-1β[(19.35±7.91)mg/L vs(1.99±2.81)mg/L]、IL-6[(279.58±68.51)mg/L vs(25.43±18.29)mg/L]、TNF-α[(376.81±79.28)mg/L vs(159.53±121.5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脑脊液中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不同病程和严重程度患者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血液中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炎性因子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唐玲陈莉芬余震
关键词:帕金森病血液脑脊髓液白细胞介素类肿瘤坏死因子Α
丘脑出血23例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通过对23例丘脑出血的病例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结合CT或MRI资料对23例丘脑出血患者 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基本治愈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7例,无变化3例,恶化1例,死亡4例,死亡率17%。结论 丘脑出血多见于高龄及高血压病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尤其是其中的垂直凝视麻痹为其特征性眼征;其预后与出血量、部位有关。
唐玲向小平
关键词:丘脑出血预后CTMRI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2000年
李志伟杨才明马正芳周开秀赵纯雁杨永红唐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降纤酶疗效试验安全性
实验性缺血性脑水肿AQP4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5
2004年
唐玲胡长林
关键词:AQP4
实验性脑梗死IL-8动态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IL-8与缺血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的Wistar大鼠,建立线栓法脑梗死(MCAO)模 型。测定不同时点的脑组织水含量、IL-8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后血清中IL-8水平迅速升高,在48小时达到高峰。 IL-8升高趋势与脑组织水含量升高趋势一致。结论:脑梗死后血清中IL-8水平升高,其升高趋势与脑组织水含量升高 趋势一致,说明IL-8参与了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IL-8的测定可以间接反映脑水肿的程度。
唐玲余震王运凤赵纯雁
关键词:脑梗死IL-8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兔脑内血肿周围组织的保护作用与Bcl-2、Bax表达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兔脑内血肿周围组织中Bcl 2、Bax表达及微创血肿清除治疗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 ,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治疗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血 2次注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 ,部分脑出血模型用尿激酶在兔脑内血肿局部溶解血肿 ,血肿形成 6h内抽吸血肿 ,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动态观察脑出血后Bcl 2、Bax基因表达的变化 ,以及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两组血肿周围脑组织Bcl 2mRNA表达都在 6h达高峰 ,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Bcl 2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BaxmRNA表达高峰在 2 4h ,然后逐渐减弱。治疗组较对照组BaxmRNA表达明显减弱 ;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治疗明显增强血肿周围脑组织Bcl 2mRNA的表达、抑制BaxmRNA的表达 ,发挥抗凋亡和 /或抗坏死作用 ,减轻脑出血继发性损害。
余震胡长林唐玲吴碧华陈莉芬陈健
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脑出血基因表达
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rve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自体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将126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单纯腺病毒载体干预组(Ad组)和BDNF干预组(Ad-BDNF组),每组42只。模型制作后分别将NS、Ad、Ad-BDNF注射到出血侧血肿周围。BrdU标记内源性NSCs,于1、3、7、14、2l、28 d进行神经缺失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单标法观察3组血肿周围GAP-4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脑出血大鼠28 d时NSCs的分化。结果 Ad-BDNF组在第7、14、21、28天神经缺失功能评分优于NS组和Ad组(P<0.01)。GAP-43在脑出血出血同侧3 d时表达明显增加,7 d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Ad-BDNF组在第3、7、14、21、28天的GAP-43表达明显增加,与NS、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Ad-BDNF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率为(39.69±17.45)%、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率为(63.53±21.68)%,与NS组、Ad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BDNF可促进脑出血后内源性NSCs的分化和轴突再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余震陈莉芬唐玲胡长林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脑出血
实验性缺血性脑水肿的抑肽酶干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评价抑肽酶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干预作用 ,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健康的Wistar大鼠 ,建立线栓法MCAO模型。测定各组不同时点的脑组织含水量、离子含量、水通道蛋白 4免疫表达强度、IL 8等指标的变化 ,进行抑肽酶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指标的比较。结果 抑肽酶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脑水肿的脑含水量、离子含量、水通道蛋白 4表达水平、IL 8的水平。结论 抑肽酶通过降低水通道蛋白 4、炎性因子IL 8的水平而预防和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唐玲胡长林余震
关键词:缺血性脑水肿抑肽酶干预
肿瘤患者睡眠障碍的诊疗流程被引量:4
2016年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或节律紊乱。在肿瘤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占很大比例,常存在疲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1]。肿瘤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本身、治疗因素、药物、环境因素、心理障碍和共患病等[2]。在一项肿瘤患者研究中,52%的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虽然2/3的患者失眠症状早于肿瘤的诊断,但58%的患者表示罹患肿瘤加重了其睡眠障碍[3]。睡眠障碍存在于肿瘤患者的发生、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马世伟唐玲
关键词:睡眠障碍肿瘤诊疗流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