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露萍

作品数:18 被引量:123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徐汇区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皮瓣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缺损
  • 3篇穿支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穿支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吻合
  • 2篇血管吻合口
  • 2篇肉毒
  • 2篇肉毒毒素
  • 2篇乳房
  • 2篇乳房再造
  • 2篇手术
  • 2篇皮肤缺损
  • 2篇强脉冲光
  • 2篇切除
  • 2篇切口
  • 2篇肿瘤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江苏大学
  • 5篇上海市第八人...
  • 2篇东华大学
  • 2篇唐山钢铁集团...

作者

  • 18篇王露萍
  • 9篇董佳生
  • 8篇徐华
  • 8篇余丕军
  • 7篇常利民
  • 6篇陈炜
  • 6篇柳逸
  • 6篇石莹莹
  • 5篇戴传昌
  • 5篇王毅敏
  • 5篇祝联
  • 2篇陈炜
  • 2篇王涛
  • 2篇郭妤
  • 2篇莫秀梅
  • 2篇冯瑞铮
  • 2篇郭吉安
  • 1篇王涛
  • 1篇张晓慧
  • 1篇麻荪香

传媒

  • 4篇组织工程与重...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第四届华东六...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的血供重建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提出3种双蒂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重建血供的皮瓣内血管架桥的方法,并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回顾了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双蒂DIEP皮瓣乳房再造的病例共87例,38例采用远端法,20例采用侧支法,29例采用端侧法进行皮瓣内血管架桥,重建双蒂DIEP皮瓣血运。对3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皮瓣局部坏死和脂肪坏死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方法的皮瓣长度和宽度及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6~60个月。2例远端法、1例侧支法和1例端侧法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没有病例发生皮瓣坏死,只有1例侧支法发生皮瓣局部坏死;远端法有3例、侧支法有4例、端侧法有4例在术后3个月发生脂肪坏死。结论使用远端法、侧支法和端侧法3种皮瓣内血管架桥的方法为双蒂DIEP皮瓣重建血运,是重建双蒂DIEP皮瓣血供较为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血管条件。3种方法在手术时间、血管危象发生率和为皮瓣提供血运方面无明显差异。
徐华王露萍王涛麻荪香董佳生
关键词:乳腺肿瘤皮瓣血供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复杂创面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复杂创面,尤其是伴有部分颅骨缺损,甚至部分硬脑膜缺损的创面。方法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17例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的创面(〉200cm2)。结果17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下局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9例术后4周开始放疗。17例均未要求颅骨修补。随访6—25个月,4例肿瘤复发,其中3例死亡;1例肺转移;12例无瘤生存。结论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头皮恶性肿瘤切除后复杂创面的理想选择之一。
徐华董佳生祝联王露萍常利民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修复外科手术外科皮瓣
小切口大汗腺摘除术腋下大汗腺深度的测量被引量:7
2017年
腋臭是常见病,往往给患者的社交、生活、心理等带来不良影响。目前,腋臭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A型肉毒毒素注射、大汗腺切除Z瓣改形术或W成形术、小切口大汗腺摘除术、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清创水刀治疗等。其中小切口大汗腺摘除术、A型肉毒毒素注射等,是目前治疗腋臭较为常用的方法。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进行小切口大汗腺摘除术时,医师常常难以判断大汗腺所在的深度,手术分离、摘除大汗腺的深度往往凭医师的肉眼观察和经验。
石莹莹王露萍余丕军柳逸陈炜
关键词:大汗腺摘除术肉毒毒素注射腋下
糖尿病对血管吻合口愈合规律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糖尿病状态下血管吻合口愈合规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将8周病程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SD大鼠各20只的双侧颈总动脉切断后行间断缝合,于吻合术后1d、3d、7d、14d分别取材,观察其通畅情况,并对血管吻合口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图像分析。同时,各时间点检测血清TNF-α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吻合口血管内膜损伤小,管壁各层次结构清晰,炎症反应轻;糖尿病组血管内膜损伤重,管壁各层次结构紊乱,有断裂痕迹,管壁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明显。吻合术后7d糖尿病组吻合口血管内膜平均再内皮化明显延迟(3745.18±1045.31μm2比1298.21±224.66μm2,p<0.01);吻合术后14d,糖尿病组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明显,I/M值达0.71±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NFα浓度显著增加(术后7d:5.48±0.34ng/ml比0.73±0.09ng/ml,p<0.05;术后14d:5.15±0.12ng/ml比0.51±0.03ng/ml,p<0.05),血清TNF-α浓度与血管吻合口部位内膜增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改变了血管吻合口正常的愈合规律,使正常的吻合口愈合过程转变为慢性炎性、纤维增殖过程,血管吻合口部位的重塑呈现病理性,其中TNF-α在糖尿病血管吻合口重塑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常利民徐华王露萍戴传昌祝联王毅敏董佳生
关键词:糖尿病吻合口
强脉冲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MASI评分观察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使用强脉冲光(IPL)联合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并使用MASI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观察联合治疗是否优于单一治疗。方法:12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41例,口服氨甲环酸联合IPL治疗;对照A组:41例,仅口服氨甲环酸治疗;对照B组:42例,仅使用IPL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MASI评分(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以MDR(治疗前后MASI分值下降率)作为有效性指标。结果:平均MDR治疗组(65.91±15.56)%,对照A组(56.53±21.25)%,对照B组(49.64±15.96)%,治疗组MDR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IPL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良好,且联合治疗的疗效好于单一治疗。
石莹莹陈炜王露萍余丕军柳逸
关键词:黄褐斑强脉冲光氨甲环酸
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被引量:8
2011年
背景:体外实验证实:胶原蛋白-壳聚糖(80:20)复合纳米纤维膜具有优异的生物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但目前缺乏此材料在体内方面的研究。目的:观察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修复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制备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用胶原蛋白-壳聚糖(80:20)复合纳米纤维膜覆盖后,用油纱及干纱布包扎并创缘外缝线打包固定;对照组仅用油纱及干纱布包扎并创缘外打包固定。结果与结论:修复后14d实验组创面已基本对合,干痂;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创面毛细血管数量减少,纤维含量增多。对照组创面对合不整齐,创面较实验组大;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毛细血管数量较多,扩张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提示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膜较普通纱布敷料能更好的促进创伤修复、愈合。
余丕军王露萍郭妤陈炜莫秀梅
关键词:胶原蛋白壳聚糖皮肤缺损创伤修复
比较两种酶消化法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
2018年
背景:目前真皮成纤维细胞研究应用广泛、需求量大、分离方法多,但是用于细胞分离培养的酶消化法尚未有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两种酶消化方法分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产量、形态、迁移、增殖4个方面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或胰蛋白酶分离消化真皮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原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学差异,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并使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结果与结论:(1)采用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的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六七天后融合,通过胰蛋白酶消化分离的成纤维细胞在八九天后融合,两种酶消化法都可获得真皮成纤维细胞;(2)与胰蛋白酶消化组相比,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组的细胞产量显著增加;(3)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胰蛋白酶消化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迁移速度较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的细胞显著减慢;(4)两种酶消化方法分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均显示细胞数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在第3,4和5天,中性蛋白酶+胶原酶组的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均显着高于胰蛋白酶组细胞的吸光度;(5)结果表明,与胰蛋白酶消化相比,用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的细胞产量、迁移、增殖能力均更高;提示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优于胰蛋白酶消化法。
郭吉安余丕军王露萍石莹莹柳逸陈炜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真皮胶原酶类
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手术范围探讨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大汗腺腺体剥离手术深度及广度。方法对80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大汗腺剥离术治疗。标本从3方面取材:标本A所制切片主要用于镜下测量汗腺深度;标本B所制切片主要用于镜下观察汗腺与毛囊的关系;标本C所制切片用于观察术区边缘有无汗腺残留。结果 80例患者大汗腺深度为2.184~4.641 mm,平均深度(3.154±0.563)mm。其中男性大汗腺平均深度(3.114±0.569)mm;女性大汗腺平均深度(3.191±0.562)mm,不同性别间大汗腺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囊和汗腺无密切的共生关系;在大汗腺与周边正常脂肪组织的交界处取材,发现仍有大汗腺残留;在交界处外0.5 cm取材,基本无大汗腺残留。结论手术的参考深度为2.184~4.641 mm,手术范围不可单纯依赖腋毛范围,最少需剥离到大汗腺与周边正常脂肪组织的交界处;为了防止术后复发,手术范围扩大到大汗腺与周边正常脂肪组织的交界处外0.5 cm为宜。
石莹莹陈炜王露萍余丕军柳逸
关键词:腋臭小切口大汗腺
点阵CO2激光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的效果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点阵CO2激光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的美学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5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点阵CO2激光进行治疗,治疗2周,研究组采用CO2激光联合A型肉毒毒素进行治疗,治疗10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颈部瘢痕厚度、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完全上皮化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瘢痕厚度、VSS评分、TGF-β1水平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完全上皮化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10.34%,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阵CO2激光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瘢痕情况,降低TGF-β1水平,缓解患者疼痛症状。
王露萍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面颈部A型肉毒毒素转化生长因子-Β1疼痛程度
SD大鼠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探讨制作理想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采用空腹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SD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结果造模1周后测血糖均高于16.7 mmol/L。持续观察8周,血糖值始终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上波动,未见到复转,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胰腺符合糖尿病成模动物胰腺病理变化。结论采用空腹腹腔一次性注射65 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出1型糖尿病模型,具有造模方法简便、用药量小、药物毒性较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各个领域。
常利民董佳生徐华王露萍戴传昌祝联王毅敏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链脲佐菌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