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水生
- 作品数:20 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小体介导的纳米复合物磁小体/Polo样蛋白激酶1基因的干扰质粒/柔红霉素的制备及表征检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将热激启动子(pHSP)调控的Polo样蛋白激酶1(shPLK1)以及柔红霉素(DOX)耦联于载体磁小体(BMs)上,制备复合物磁小体/PLK1基因/柔红霉素(BMs/pHSP-shPLK1/DOX)的干扰质粒并检测其表征。
方法改变趋磁细菌培养液中成分优化趋磁细菌AMB-1的培养条件;分离纯化磁小体,在电镜下观察磁小体的形态;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将质粒pHSP-shPLK1和DOX耦联至BMs构建复合物BMs/pHSP-shPLK1/DOX,检测复合物的粒径及电荷;观察在交变磁场(AMF)中复合物的产热效应及DOX的释放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复合物处理后U2OS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
结果趋磁细菌AMB-1的最佳生长条件为:以20 μmol/L FeSO4为铁源,以800 mg/L NaNO3为氮源,以200 mg/L的琥珀酸为碳源;电镜显示磁小体大小均匀,分散度好;复合物BMs/pHSP-shPLK1/DOX的粒径为(129.5±9.7) nm,Zeta电位为(-11.7±2.9) mV;在AMF下,复合物可在3 min之内升温至42 ℃,并维持30 min,该条件下,在24 h及48 h,50%胎牛血清(FBS)组上清液中DOX含量均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t24 h=6.887,P24 h=0.020;t48 h=17.145,P48 h=0.000),50%FBS中DOX的释放率可达到54%;复合物处理后的细胞可见明显的GFP蛋白表达。
结论成功制备BMs介导的复合物BMs/pHSP-shPLK1/DOX。
- 柯友群程里余水生荆珏华
- 关键词:磁小体交变磁场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外侧壁完整型和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被引量:5
- 2024年
- 背景:对于老年创伤性髋部骨折患者而言,预后的相关因素非常复杂,股骨外侧壁的完整与否是影响因素之一,了解外侧壁损伤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评估外侧壁完整性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依据外侧壁厚度将患者分为2组,外侧壁完整组(n=31)及外侧壁危险组(n=51)。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外侧壁完整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外侧壁危险组(P<0.05),其余围术期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两组患者均能早期下地和最终完全负重,但外侧壁危险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延迟,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更低,患侧髋伸屈活动度及颈干角更小(P<0.05);(3)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外侧壁完整组明显更低(P<0.05);(4)综上,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与外侧壁危险组患者相比,外侧壁完整组患者具有相对更好的预后。
- 吴钟汉王景坤李涛许新忠余水生程里田大胜汤健荆珏华
- 关键词: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外侧壁完整性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52例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成A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27例及B组(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25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者随访时间10~19(15.72±3.61)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2天血清CK浓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在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方面,均可重建肘关节功能,达到有效治疗骨折的目的。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但对肌肉的损伤较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大。
- 祁雷吴延滨谈志俊张明军张濒李子煜余水生
- 关键词:肱骨远端骨折手术入路并发症
- 粉碎性股骨逆转子间骨折一期重建外侧壁:如何提高修复后骨生物力学稳定性被引量:4
- 2021年
- 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股骨近端解剖结构认识的不断提高,是否需要一期修复外侧壁成为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需要考虑的问题。目的:围绕近年来重建粉碎性股骨逆转子间骨折(AO/OTA分型A3.3型骨折)外侧壁常用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展望外侧壁重建治疗的发展方向。方法:以"A3.3型,粉碎性,逆转子间骨折,外侧壁,内固定手术,修复重建"及"AO/OTA 31-A3.3,comminuted,reverse oblique 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s,lateralwall,internalfixationtechniques,repairmentandreconstruction"作为关键词,在万方、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至2021年,共选取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针对粉碎性股骨逆转子间骨折,单纯髓外固定能够重建外侧壁且防旋性能较好,但软组织剥离较多且生物力学较差;(2)髓内固定联合髓外固定,同样不可避免地对软组织及血运有所破坏,但生物力学稳定、内固定失效率低、髋关节功能明显提高;(3)其中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为代表的髓内+有限髓外固定,有效降低了联合固定的创伤,综合疗效最佳,也揭示了粉碎性逆转子间骨折手术方式微创化的发展前景。
- 吴钟汉许新忠张积森赵耀叶曙明余水生孙健荆珏华
- 关键词:粉碎性外侧壁
- 手术治疗长骨病理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观察长骨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假体置换手术和内固定手术在恶性肿瘤所致长骨病理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肢体长骨病理性骨折患者21例,随访至2023年1月,回顾性分析骨肿瘤性质和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以及MSTS评分;同时,分析假体置换手术和内固定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随访观察肿瘤局部复发、新发转移及结局情况。结果21例中,恶性骨肿瘤13例,良性骨肿瘤8例;男14例,女7例,患者年龄(45.19±21.34)岁。恶性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中,假体置换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年龄、性别和平均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假体置换组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MST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患者采取内固定手术均未见肿瘤复发,骨折愈合良好;13例恶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中,有11例出现新发转移病灶,4例原骨折部位局部复发,7例在随访期限内死亡。结论对于肢体长骨病理性骨折,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手术疗效均较好;对于恶性肿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相较于内固定手术而言,采用假体置换手术的时间更短,术后功能更佳。
- 曹其亮谢武昆张积森黄斐余水生孙健张理乾
- 关键词:假体置换内固定病理性骨折
- 难复性胫骨干骨折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提出难复性胫骨干骨折的概念,并探讨其影像学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术中需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的21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2l^66岁,平均34.9岁;左侧15例,右侧6例。所有患者均首先闭合复位,通过牵引折叠旋转等手法,反复多次不能顺利复位、插入导针,改为局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收集患者的X线片和CT资料并分析其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归纳难复位性胫骨干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形式有4种:单一节段胫骨型,即胫骨干单一节段骨折,腓骨完整;多段型,即胫骨骨折为多段;交锁型,常见于短螺旋形及短斜形骨折,远、近骨折端形成交锁;嵌顿型,即骨折间隙有骨块的阻挡。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Kofoed评分标准踝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21例患者中,单一节段胫骨型2例,多段型4例,交锁型13例,嵌顿型2例。21例患者术后获7~50个月(平均22.7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5~16个月(平均7.3个月)。术后膝前疼痛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骨髓炎、浅表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或骨折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评分和Kofoed踝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90.5%。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难复性胫骨干骨折概念可在术前提示避免反复多次复位、减少局部骨折断端血供破坏及手术时间。
- 许新忠赵耀张积森徐春归叶曙明谢武昆余水生荆珏华
- 关键词:胫骨骨折踝关节影像学难复性
- 斯氏针置入股骨头不同方式的生物力学分析
- 2022年
- 背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股骨颈骨折有其不同的骨折线走向特点,有着不同的治疗策略。如何在手术治疗中提高复位质量、避免股骨头坏死及内固定失效,成为骨科学者面对的共同挑战。通过对股骨头颈部模型进行力学测试,期望获得相关数据,为提高复位稳定性及复位质量指明方向。目的:通过静态拉伸实验和疲劳实验得出斯氏针不同方式置入股骨头的力学特点。方法:选取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ZLW02SJA的斯氏针,规格φ3.5*300 mm,样品材质为317不锈钢,按照2个步骤进行研究。步骤一:静态拉伸实验,使用1枚或者2枚斯氏针,按照前方或者侧方打入股骨头的方式组合,共计8种方案,每一方案将斯氏针打入Sawbone股骨头相应深度,以20 mm/min的速度对斯氏针进行拔出力测试,记录拔出力值。步骤二:疲劳拉伸实验,汇总前8次实验拔出力的平均值,取2个最大拔出力的75%值分别进行疲劳拉伸测试。结果与结论:①经过静态抗拔出力测试,得出抗拔出力最佳的2种方案为方案五和方案七,其中方案五的打入方式为自前而后,皮质骨厚度为4.3 mm,松质骨厚度为25.7 mm,斯氏针数量为2枚,置入深度为股骨头2/3;方案七的打入方式为侧方大转子,皮质骨厚度为3.0 mm,松质骨厚度为26.3 mm,斯氏针数量为2枚,置入深度为股骨头2/3;②然后选用这2种方案的最大拔出力的75%分别进行至少300次疲劳循环,2种方案均能完成疲劳测试,斯氏针最稳定的打入方式为方案五,其具有较大的拔出力,在斯氏针打入股骨头复位过程中可以与股骨头相对稳定的产生牵引;③结果显示:抗拔出力实验和疲劳实验均提示打入2枚斯氏针强于1枚斯氏针,而打入2枚斯氏针的情况下自前而后方向进针优于侧方大转子进针。
- 许新忠吴钟汉余水生赵耀徐春归张鑫郑嵋戈荆珏华
- 关键词:斯氏针股骨头股骨颈骨折
- 热激启动子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HSP-shPLK1-GFP的构建与鉴定
- 2017年
- 目的构建热激启动子(p HSP)驱动的靶向敲低Polo样蛋白激酶1(PLK1)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合成热休克蛋白HSP70的启动子,克隆至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p EGFP-C1中,利用p HSP替换原有的CMV启动子,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 HSP-GFP;其次,利用RNA干扰技术合成以plk1基因为靶向目标的sh RNA,将其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 HSP-GFP中形成重组质粒p HSP-sh PLK1-GFP;另外设计一组阴性对照质粒p HSP-NC-GFP,最后,利用脂质体Lipo2000转染的方法将质粒转染至U2OS细胞,非热激组细胞正常培养,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细胞42℃加热2 h,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GFP的表达,从而确定p HSP的驱动能力,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内plk1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LK1蛋白表达水平,MTT法检测重组质粒对U2OS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p HSP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 HSP-sh PLK1-GFP;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 HSP可正常驱动gfp基因的表达,且GFP蛋白定位在胞质中;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plk1基因表达量明显降低,与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PLK1蛋白表达量比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低(P<0.05);MTT结果显示热激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被明显抑制,与非热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 HSP驱动的真核表达质粒p HSP-sh PLK1-GFP能在U2OS细胞中表达,在42℃加热条件下,该重组质粒呈现更强的下调plk1基因表达和抑制增殖作用。
- 柯友群程里余水生荆珏华
- 关键词:质粒构建
-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要点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67.85±9.49)岁。骨折按AO分型,31-A1型4例,31-A2型9例。13例患者均采用PFBN治疗。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3例患者随访4~9个月,平均(7.38±1.45)个月。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5 d,平均(11.38±2.10)d;手术时间72~150 min,平均(104.62±24.45)min;术中透视次数17~38次,平均(26.23±6.21)次;术中失血量25~120 mL,平均(71.54±29.61)mL;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85±0.99)个月。采用Fogagnolo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脱出、骨折愈合不良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PFB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便,能通过微创切口插入髓内钉主钉、拉力螺钉和横向张力螺钉,固定可靠,近期疗效良好。
- 李涛吴钟汉王景坤赵耀余水生郑嵋戈徐春归许新忠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 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型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8年
- 目的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型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6年8月选取健康成年男性3名,年龄35.6~42.3岁,排除脊柱疾患。进行腰椎3D-CT扫描,获取腰椎CT参数。应用Mimic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腰椎有限元三维模型。依次模拟腰椎侧路全脊柱内镜应用下将L5左侧上关节突进行1/4、2/4、3/4和4/4分级切除,并给予载荷模拟正常腰椎进行屈伸、侧屈和旋转活动,记录不同切除状态下L4/5右侧关节突间压力、L4/5椎间盘压力和腰椎活动度,并与未切除组或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检验。结果 与未切除组相比,L5左侧上关节突切除1/4时,L4/5右侧关节突间压力在左侧屈及左旋转载荷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823、8.248,均P〈0.05);L4/5椎间盘内压力在后伸及右旋转载荷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918、6.438,均P〈0.05);腰椎活动度在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载荷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845、7.772、13.580,均P〈0.05)。L5左侧上关节突切除2/4时,与未切除组对比,L4/5右侧关节突间压力在各载荷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670~17.830,均P〈0.05);L4/5椎间盘内压力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右旋转载荷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260、17.150、5.727、8.890、15.660,均P〈0.05);腰椎活动度在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载荷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9.106、5.431、12.060、11.160、17.260,均P〈0.05)。L5左侧上关节突切除3/4时,与未切除组相比,L4/5右侧关节突间压力在各载荷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518~26.870,均P〈0.05);L4/5椎间盘内压力在各载荷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867~25.190,均P〈0.05);腰椎活动度在各载荷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303~20.720,均P〈0.05)。L5左侧上关节突切除4/4时,与未切除组相比,
- 钱军余水生刘建军程里荆珏华
- 关键词:腰椎关节突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