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超越与复归——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6
- 2017年
- 王国维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最早介绍并融会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人物。他深受西方哲学和美学影响,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为统摄构架了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这一理论框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对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解读,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考虑到王国维本人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因而将之建立在唯意志论哲学的基础之上。
- 王妍
- 关键词:现象学中国现代美学复归西方美学思想
- 论《扶桑》的叙事对多重声音的消解
- 2018年
- 探索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是当代华文文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扶桑》采用了多种人称混用的叙事手段,试图确立"你"之声音的独立主体性,以反拨白人关于华人形象的偏见。然而,"你"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叙述者声音的否定,导致了关于扶桑形象的多重否定性建构。在"我"与"你"的复调性对话中,扶桑形象的不可解释性造成了对文本多重声音的反讽式否定,并最终只能用神话来承载扶桑无限溢出的形象,同时也导致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失败。
- 王妍
- 关键词:镜像
- 反讽与戏谑——一个比较的考察被引量:3
- 2017年
- 反讽原本主要是一个与论辩有关的修辞学概念,浪漫主义兴起之后引入哲学思考并被推及美学领域,以图解决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客体的矛盾。20世纪上半叶,新批评将反讽视为诗歌结构的基本元素,反讽成为一个诗学原则。近来反讽日益与解构、后现代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形而上学思潮相关联,被赋予民主、多元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学与美学中也有与反讽相类似的概念,如戏谑、俳谐、谐隐与滑稽,寓庄于谐、似是而非。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者在社会功效、价值取向等方面仍然有明显的区别。
- 汪正龙王妍
- 关键词:反讽戏谑言意悖反
- 空间形式中的生命意蕴——语-图中的时空交融对幻影现实的揭示
- 2016年
- 1755年,德国的温克尔曼发表《论希腊绘画和雕刻作品的摹仿》,提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美学观点,来赞美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以平静如深海般的心灵反对激情的流露,追求静观的形式完美,并提出“诗画一致说”,认为“绘画可以和诗有同样宽广的界限”1,以此来扩大造型艺术的表现范围,宣扬其空间静观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针对的就是这种观点。
- 王妍
- 关键词:温克尔曼拉奥孔小说叙事乔伊斯雕刻作品
- 从形式批评到文化批判——20世纪“反讽”研究的演进轨迹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的反讽研究,经历了从新批评反讽,经由结构-解构主义反讽向后现代主义反讽的发展。新批评反讽强调相反力量的辩证平衡;结构-解构主义反讽则认为反讽意义处于不稳定的无限延迟中,甚至带来意义的消解;后现代主义则将反讽运用于大文化场域中以寻求批判与团结的并存。反讽概念的变化,显示出20世纪西方文论从文本语境走向大文化语境的发展脉络。
- 王妍
- 关键词:反讽悖论团结
- 跨性别表演在消费社会遭遇的反讽——以青年“视觉系”文化为例被引量:3
- 2017年
- 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英美的华丽摇滚及其带动的变装表演,既成为女性主义及跨性别理论的分析战场,也让时尚界看到了商机:摇滚乐手们任意挪用夸张的"视觉系"符号,使身体成为追求跨性别认同的表演;然而他们刻意追求的戏剧性和舞台感,又不自觉地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淡化了其激进革命的力量。当这场身体表演变得流行化与审美化之后,时尚消费文化的介入,对原本反讽式的跨性别表演加以再次反讽,使性别革命变得模棱两可。传入日本成为视觉系摇滚,传入中国转变成"杀马特""非主流"群体后,其中的革命性完全被商业化消费所取代,跨性别身体表演最后反而强化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性别二元论。
- 王妍
- 关键词:跨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