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波
- 作品数:28 被引量:18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临床预测价值,为早期防治PE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间行腹腔镜手术的胃肠恶性肿瘤病人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PE病人作为研究组(PE组,46例),按1∶3的比例随机个体匹配同期未发生PE病人作为对照组(非PE组,138例)。结果PE组中PE确诊时间为术后(6±3)d,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胸闷、呼吸困难(30例,65.2%)、血氧饱和度下降(14例,30.4%)和胸痛(11例,23.9%)。临床体征主要包括呼吸急促(31例,67.4%)(>25次/min),心动过速(22例,47.8%)(>100次/min)。PE组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6±6)d,确诊PE至出院时间为(10±4)d,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冠心病、下肢DVT和手术时间≥3 h是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和下肢DVT是影响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年龄、手术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1,0.649,0.717,0.795。结论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PE症状多以胸闷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和胸痛为主;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及合并下肢DVT是胃肠恶性肿瘤病人行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 沈乾毛淦吕剑波曾利武杜雨强蒋祈王征高金波张鹏陶凯雄
- 关键词:胃肠恶性肿瘤列线图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外科门诊筛查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外科门诊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1—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7例外科门诊或急诊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27例;年龄为(53±16)岁,年龄范围为17~87岁。57例患者均行普通外科门诊筛查评分,总分≥3分为高危,<3分为低危。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资料。(2)患者新冠肺炎筛查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57例患者中,26例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男、女分别为12、14例,年龄为(57±16)岁;31例非新冠肺炎患者男、女分别为18、13例,年龄为(50±16)岁,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05,t=-1.646,P>0.05)。(2)患者新冠肺炎筛查评分情况:57例患者中,26例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新冠肺炎筛查评分为3.0分(4.0分),31例非新冠肺炎患者新冠肺炎筛查评分为1.0分(1.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5,P<0.05)。26例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新冠肺炎筛查为高危、低危例数分别为17、9例,31例非新冠肺炎患者新冠肺炎筛查为高危、低危例数分别为3、2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66,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外科门诊筛查可有效筛查新冠肺炎高危患者。
- 李钢张鹏夏泽锋王征高金波龙跃平蔡开琳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普通外科评分表
-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2
- 2020年
-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行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30例术后未行HIPEC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伤口感染、腹腔内感染、吻合口瘘、静脉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血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IPEC治疗会增加骨髓抑制(P=0.029),而且骨髓抑制的发生与进行HIPEC的次数相关(P=0.030)。
- 吴川清王点石李源杜周元吴轲高金波王征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化疗静脉血栓形成腹腔内感染吻合口瘘腹腔内出血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
-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单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gastric cancer of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GCP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GCPC病人6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HIPEC组46例,于术后行HIPEC治疗;非HIPEC组21例,术后未行HIPEC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和生存数据,分析影响GCPC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HIPEC治疗对病人的术后血象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均无显著改变。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HIPEC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优于仅行CRS治疗者(14个月vs 9个月,P=0.012)。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早期行HIPEC治疗及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和(或)放疗能为完成肿瘤细胞减灭术的GCPC病人带来生存获益,术前血清CA724升高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实现肉眼可见完全肿瘤细胞减灭的胃癌腹膜转移病人,CRS+HIPEC的治疗策略并不会增加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延长病人生存期。
- 吴川清李源王点石杜周元吴轲高金波王征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腹膜转移肿瘤细胞减灭术安全性
- 中危胃间质瘤的预后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疗效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中危胃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和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93例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其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亚组分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疗效。结果本组93例中危胃间质瘤患者均取得完整切除,术后42例患者(45%)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中位辅助治疗时间为12(6~72)个月。80例患者(86%)获得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6(6~120)个月,全组1、3、5年总体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91.5%、88.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核分裂象(P=0.040,RR=6.078,95%CI:0.541~68.274)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P=0.036,RR=6.102,95%CI:0.782~47.632)是影响本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对于核分裂象>2/50HPF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3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无复发生存率,改善预后。结论核分裂象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影响中危胃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核分裂象>2/50HPF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2.3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需强调术后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
- 张鹏曾祥宇王心吉吴秀丽李燕万文泽王涛蔡明高金波帅晓明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辅助疗法预后伊马替尼
- 新辅助放化疗对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会阴伤口恢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术前开展新辅助放化疗对需要接受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APR)患者的会阴部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8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低位直肠癌并接受了APR手术的2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直接手术158例(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后手术35例(术前单纯化疗组),术前放化疗后再手术26例(术前放化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0 d内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予以分级:伤口异常有渗出但通过换药和敷料外敷好转,定义为“乙级”;伤口渗出严重、化脓、有恶臭,需要拆开换药,定义为“丙级”;如同时伴有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定义为“丙级并发热”。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肿瘤情况、肛周伤口愈合情况和术中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和术前放化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40.0(180.0~300.0)min、240.0(225.0~270.0)min和270.0(240.0~35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508,P=0.039)。术前放化疗组和术前单纯化疗组会阴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9/26)和22.9%(8/35),高于直接手术组(10.1%,16/158),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年龄和性别后,术前放化疗组和术前单纯化疗组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仍高于直接手术组(OR=4.6,95%CI:1.7~12.7;OR=2.6,95%CI:1.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接手术组、术前单纯化疗组和术前放化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9.5(7.0~12.0)d、10.0(8.0~17.0)d和11.5(9.0~19.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69,P=0.752)。但是通过广义线性模型校正患者年龄和性别后,术前放化疗组住院时间长于直接手术组[β(95%CI):4.4(0.5~8.4),P=0.028]。术后经评估,219例患者中有155例需要术后辅助化疗,其中伤口并发症患者放弃后续治疗的比例高于未发生伤
- 汪赓姚潇吴远珏陶凯雄高金波
-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并发症
- 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的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对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测的影响,并探讨提高腹腔游离癌细胞检出率的方法。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35例初治的进展期胃癌病人,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所有病人分别在术中探查前及关腹前各行一次腹腔冲洗,并收集灌洗液。比较两组灌洗液中肿瘤脱落细胞阳性检出率及肿瘤标志物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癌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进展期胃癌病人探查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涂片细胞学检查中检出阳性率为5.7%(2/35),关腹前为5.7%(2/35),两者统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探查前与关腹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EMA的表达(4/35,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时间点CA125的表达(1/35,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查前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中,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游离癌细胞检出阳性率为5.7%(2/35),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MA的阳性率为11.4%(4/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25的阳性率为8.6%(3/35),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免疫组织化学法联合检测EMA及CA125的阳性率为11.4%(4/35),与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法(2/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并不会增加癌细胞脱落风险,且肿瘤脱落细胞发生率低。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诊断,需要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
- 吴川清李源王点石杜周元吴轲高金波王征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胃肿瘤脱落细胞
- 一种防堵腹腔热灌注引流管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堵腹腔热灌注引流管。一种防堵腹腔热灌注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通过分隔壁分隔形成第一导流半管和第二导流半管,所述管体一端套接有可拆卸的盖帽;所述第一导流半管从与所述盖帽连接端...
- 陶凯雄刘利龙张冬菊吴川清吴轲帅晓明高金波王征王国斌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癌患者的贫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发生率及术前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 2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贫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术前贫血对患者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贫血发生率为40.6%(508/1 250),其中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66.0%(192/291)、41.1%(139/338)和28.5%(177/621)。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贫血发生率为69.4%(867/1 250),其中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贫血发生率分别为81.8%(238/291)、68.9%(233/338)和63.8%(396/6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3分、右半结肠癌、T3-4期和M1期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直肠癌术前贫血组患者的术中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贫血组(P<0.05),结肠癌术前贫血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非贫血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较高。高龄、营养风险高、右半结肠癌、T3-4期及肿瘤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贫血的危险因素。术前贫血可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输血需求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结肠癌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
- 童昕孙雄蒋祈曾祥宇尹玉平刘炜圳张鹏王征龙跃平高金波蔡开琳王国斌陶凯雄
- 关键词:结直肠癌贫血围手术期发生率影响因素
- 外科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肠穿孔25例的临床特征解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肠穿孔的临床特征以及探讨外科治疗的具体疗效。方法纳入从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CD合并肠穿孔病人25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回顾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情况以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25例合并肠穿孔的CD病人以男性多见(84%),确诊年龄多处于17~40岁之间(80%),穿孔部位以回肠多见(72%),病变性质主要为穿透性病变(80%)。所有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以腹腔镜辅助下肠切除为主(52%),多行肠造口(7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其中主要以感染性疾病为主。术前术后病人均易发生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至随访截止日期为止,共12例复发(48%),1例死亡。结论CD合并肠穿孔以男性多见,穿孔多发生在回肠,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及时明确病因,注重围手术期管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可以减少CD合并肠穿孔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 李小洁马田田姚潇靳安东陶凯雄高金波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肠穿孔手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