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学锋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小麦
  • 5篇锈菌
  • 5篇小麦叶
  • 5篇小麦叶锈
  • 5篇基因
  • 4篇锈病
  • 4篇叶锈病
  • 4篇叶锈菌
  • 4篇突变体
  • 3篇小麦叶锈菌
  • 3篇感病
  • 3篇差异表达分析
  • 2篇小麦叶锈病
  • 2篇抗叶锈病
  • 2篇基因表达
  • 2篇RNA-SE...
  • 1篇等基因
  • 1篇等基因系
  • 1篇新亚型
  • 1篇异基因

机构

  • 9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范学锋
  • 8篇杨文香
  • 7篇刘大群
  • 4篇张维宏
  • 3篇安哲
  • 2篇张娜
  • 1篇孟庆芳
  • 1篇温晓蕾
  • 1篇刘鹏
  • 1篇张立荣
  • 1篇杨毅清
  • 1篇王志
  • 1篇张英姿

传媒

  • 3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小麦隐匿柄锈菌与小麦互作不同阶段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新小种的出现和劣势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导致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不断被克服。小麦隐匿柄锈菌与小麦互作不同阶段差异表达谱分析对于揭示该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进而有效防控小麦叶锈病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转录组分析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生理小种与感叶锈病小麦品种MuTcLr19亲和互作后期(6 d)与互作早期(6、12、24 h)差异基因表达谱,实验以亲和互作早期(MIQ)为对照组,亲和互作6 d(MI6d)为实验组。【结果】测试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19275个,下调表达基因4548个。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代谢过程、催化活性、细胞过程、单组织过程、细胞内的细胞器、核酸结合和水解酶活性、氮化合物代谢、细胞代谢过程等。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共参与了109条通路,筛选出囊泡运输中SNARE的相互作用通路、卟啉和叶绿素代谢通路及ABC转运通路和病原菌的致病相关。随机取来自这3条通路的5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达趋势与转录组表达谱结果一致。【结论】小麦隐匿柄锈菌在早期表达的差异基因注释到的功能更多与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性有关,后期表达的差异基因大部分与小麦隐匿柄锈菌的生长代谢有关,早期与后期表达的基因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小麦隐匿柄锈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崔立平张瑞丰范学锋张维宏张维宏刘大群
关键词:差异表达分析
小麦抗叶锈病中间材料的Lr24、Lr38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被引量:3
2017年
为加速小麦抗叶锈优质品种的培育,利用Lr24、Lr38的分子标记对优质品种豫麦34、中优9507和高抗叶锈品系1R17的杂交F3:4代的优质材料进行了目的基因的鉴定。结果从150份杂交后代F3:4中筛选出了70份聚合Lr24和Lr38的高抗优质材料,其余80份材料表型为抗叶锈病,但不含Lr24和Lr38或仅含二者之一。本研究避免了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盲目性,提高了抗叶锈基因选择的准确度。
王志安哲范学锋张徐明张立荣张英姿杨文香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基因聚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9及其感病突变体与叶锈菌互作的转录组分析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具有很强的抗叶锈性,目前很少发现对其有毒力的小麦叶锈菌,克隆该基因,研究其抗病机制对于该基因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基因突变群体进行分析是分离鉴定功能基因的重要途径。为了解Lr19的结构和功能...
张维宏范学锋安哲杨文香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突变体差异表达基因
文献传递
小麦叶锈菌THTT在TcLr19及其感病突变体M433-3-11-2上差异表达分析
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对经济影响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开展小麦叶锈菌致病机制研究,对防治叶锈病,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19及其感病突变体M433-3-11...
范学锋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病原菌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EMS诱导小麦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的筛选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时,接近半致死剂量,且M2表型突变频率最高,适宜突变筛选。在2 359个M2突变群体中,共筛选到表型突变体38个,表型突变频率1.61%;筛选出感叶锈病突变体53个,感病突变频率2.25%。在459个M3感病突变群体中,共鉴定出146个感病突变体,其中M36-2、M333-8、M333-9、M333-11、M344-4、M396-8这6个M3感病突变材料,遗传稳定率较高,达70%以上。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试验中还利用Lr19的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分子辅助筛选。结果表明,EMS诱变是获得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的有效手段,不仅为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
张维宏安哲范学锋冯月琪杨文香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甲基磺酸乙酯突变体
小麦类钙调素新亚型基因TaCML25/26调控抗叶锈性被引量:1
2020年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抗病品种的利用是防治该病安全、高效、经济的方法。明确抗叶锈病相关基因的作用对于有效防治叶锈病具有重要意义,而Ca^2+-CaM/CML信使系统在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的CaM亚型可能调控不同的抗病途径。前期研究发现在抗病和感病转录中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的CaM/CML序列,在此基础上,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9中克隆该基因的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通过用Blastx及多种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结构特性。该基因包含一个完整45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7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不含跨膜区、无信号肽、定位在线粒体以外的其他细胞器中,具有一个EF-hand8以及多个EFh保守结构域。该基因与粗山羊草CML25/26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高达99%,确定其为一个新的小麦CML亚型,命名为TaCML25/26。用SWISS-MODEL构建CML的三维模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该基因在TcLr19和其感病突变体Mu19中表达的特性。该基因不仅在根、茎、叶等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且在叶片中表达受叶锈菌诱导,表达高峰出现时间在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9和感病突变体Mu19中显著不同,在抗病的TcLr19中比在感病突变体中高峰早出现96 h;外源植物激素水杨酸、脱落酸在TcLr19中诱导TaCML25/26上调表达。为今后解析小麦类钙调素基因在植物抗叶锈病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刘鹏韦杰杨毅清张娜温晓蕾范学锋范学锋杨文香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钙调素基因克隆抗病性
植物专性寄生菌吸器功能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16年
吸器是专性寄生真菌和卵菌的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变态结构,由吸器体、吸器外间质和吸器外质膜3部分组成。吸器不仅仅是吸收和转运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的功能,它在病原菌生物合成、抑制寄主的防御反应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对吸器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控制专性寄生菌。本文综述了吸器关于营养吸收与致病性方面的功能,讨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范学锋张河山杨文香
关键词:吸器营养吸收
小麦叶锈菌FHPL在TcLr19及其感病突变体上的差异表达分析
小麦叶锈菌对不同寄主致病性差异的研究对揭示其致病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对野生型小麦TcLr19和其突变体小麦MuLr19分别表现侵染型为0和3的小麦叶锈菌FHPL分别接种TcLr19和MuLr19,通过分析其在...
范学锋张维宏苑莹杨文香孟庆芳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转录组测序差异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小麦叶锈菌休眠与萌发夏孢子的差异表达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小麦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孢子萌发和侵入气孔是保证叶锈菌正常侵染寄主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旨在研究小麦叶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差异表达特性,为揭示萌发的机制及其与致病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THTT的休眠夏孢子和萌发夏孢子进行RNA-seq分析。【结果】在萌发夏孢子中筛选出相比休眠夏孢子上调表达的基因为4400个,下调基因5325个。GO富集分析发现,上调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进程、有机物代谢、信号传导、单个有机体过程、催化酶活性等;下调基因主要涉及单组织过程、单个有机体细胞过程、有机物代谢过程、催化活性调节等过程。利用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共参与109条通路,从中筛选出两条与孢子萌发相关的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囊泡运输中的SNARE蛋白交流。10个基因的定量分析结果与基因数字表达谱分析结果一致。【结论】研究获得了叶锈菌孢子萌发及侵入气孔过程中的重要差异基因,研究结果为研究叶锈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张瑞丰范学锋韦杰张娜张娜杨文香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