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琪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牦牛
  • 5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双峰驼
  • 2篇蛋白
  • 2篇乳房炎
  • 2篇小鼠
  • 2篇克隆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SIRNA
  • 1篇单倍型
  • 1篇凋亡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基因
  • 1篇血红素氧化酶
  • 1篇血红素氧化酶...
  • 1篇血液生理
  • 1篇血液生理生化
  • 1篇隐睾

机构

  • 14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王琪
  • 13篇张勇
  • 12篇赵兴绪
  • 8篇张全伟
  • 5篇马友记
  • 2篇张欢
  • 1篇崔焕忠
  • 1篇祁磊

传媒

  • 4篇中国兽医学报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山东农业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牦牛PPARδ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揭示牦牛PPARδ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发现与牦牛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的候选分子标记,为牦牛分子育种积累基础资料.【方法】以96头牦牛血样为材料,运用DNA池测序和PCR-HRM等技术检测PPARδ基因的序列变异.【结果】检测到牦牛PPARδ基因内含子中2个SNPs.遗传变异特征分析显示,SNP1(g.10045A/G)和SNP2(g.10226A/G)位点属于中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表明,牦牛PPARδ基因2个多态位点之间为弱连锁,单倍型AA属于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2.2%).方差分析表明,单个的SNP与牦牛生长性状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关联.【结论】牦牛PPARδ基因的2个SNPs与其生长性状显著相关,此结果可以应用于牦牛的分子育种实践.
纪永吉张全伟王琪张欢张勇赵兴绪
关键词:牦牛多态性单倍型生长性状
双峰母驼肌肉中TPM2与TPM3表达模式及对肌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2021年
为了验证原肌球蛋白2(TPM2)与原肌球蛋白3(TPM3)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双峰母驼不同肌肉组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中的具体差异表达情况,揭示TPM2肌纤维细胞中的分布以及敲低后对其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分别对TPM2和TPM3对应的mRNA及蛋白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双峰母驼不同肌肉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结合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PM2在细胞中定位情况,设计TPM2-siRNA序列瞬时转染双峰驼肌纤维细胞,检测0 h、24 h、48 h时促凋亡蛋白(Bax)和细胞淋巴瘤2(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繁殖季节双峰驼肌肉组织中TPM2与TPM3对应的mRNA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P<0.0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繁殖季节(P<0.05);TPM2与TPM3对应的mRNA和蛋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骨骼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其他组织(P<0.01);肌纤维细胞敲低TPM2基因后,Bax基因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TPM2与TPM3在繁殖季节各肌肉中的表达高于非繁殖季节肌肉组织,且在同期中表现出它们在骨骼肌中表达量较高的规律,敲低TPM2基因,能促进肌纤维细胞凋亡。
李海江王琪李宗帅董伟韬张勇赵兴绪
关键词:双峰驼SIRNA凋亡
天祝白牦牛OXGR1基因多态性与体尺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为了研究牦牛α-酮戊二酸(盐)受体1(Oxoglutaratereceptorl,OXGR1)基因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的相关性,本文以4-8岁天祝雄性(阉)白牦牛的血液DNA(n=192)为实验材料并构建DNA混合池.通过...
王琪张全伟张勇马友记赵兴绪
关键词:牦牛基因多态性体尺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乳房炎模型的建立及IL-2和IL-4的变化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小鼠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只泌乳期雌鼠(BALB/C),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高浓度组(B组),中浓度组(C组)和低浓度组(D组)。其中A组注射生理盐水;B、C、D组分别注射1.2×10^5、1.2×10^4、6.0×10^3CFU/mL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H&E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变化,通过qRT-PCR、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乳腺组织中IL-2和IL-4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浓度增加乳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逐渐加重。通过免疫组化法、qRT-PCR和Westernblot法发现,与A组相比,B、C、D组IL-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随着感染菌浓度的增高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同时,与A组相比,B、C、D组IL-4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随着感染菌浓度的增高其表达水平逐渐增高。结论炎症因子IL-2、IL-4参与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小鼠乳房炎的发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研究乳腺免疫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吕琛张全伟王琪张勇马友记赵兴绪
关键词: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小鼠模型
‘岷县黑裘皮羊’不同组织中HSP60基因的表达定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岷县黑裘皮羊’不同组织器官中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表达差异及其规律.【方法】以3头成年雄性‘岷县黑裘皮羊’为研究对象,屠宰后采集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和睾丸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组织中HSP60的表达差异及规律.【结果】‘岷县黑裘皮羊’不同组织中均可见HSP6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存在一定的差异,心脏组织中HSP60基因和蛋白表达最高,脾脏组织中表达最低;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和睾丸组织切片中均有HSP60的阳性表达,心脏组织着色最深.【结论】HSP60可能对维持心脏或心肌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上述结果为今后HSP60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绵羊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祁磊张全伟张全伟王琪杜嘉祥张勇张勇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60绵羊组织器官
缺氧诱导基因1C在牦牛隐睾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2024年
旨在探究缺氧诱导基因1C(HIG1 hypoxia inducible domain family member 1C,HIGD1C)对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分别选择3头3~6岁龄健康状况良好的公牦牛和隐睾症公牦牛,以其睾丸组织作为研究材料。通过HE染色、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RT-qPCR、Western blot、HIGD1C过表达与干扰载体构建及体外细胞转染等技术,探究HIGD1C对牦牛睾丸支持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正常睾丸基底膜及间质组织完整,曲细精管、管周肌细胞及支持细胞等排列紧密,隐睾中曲细精管断裂萎缩且HIGD1C在牦牛隐睾组织中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于高于正常睾丸组织(P<0.01);HIGD1C蛋白主要分布在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成功分离培养出牦牛睾丸支持细胞且HIGD1C蛋白定位于原代睾丸支持细胞胞核;HIGD1C过表达支持细胞后,Bcl-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Bax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过表达HIGD1C组支持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上升(P<0.01);反之,HIGD1C敲除后,Bax、Bcl-2和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极显著下调(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IGD1C敲除组支持细胞凋亡率极显著下调(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睾丸组织结构完整,隐睾间质疏松,且HIGD1C在牦牛隐睾组织中高表达。体外细胞试验表明上调HIGD1C,可以激活促凋亡蛋白,促进牦牛支持细胞凋亡;反之,下调HIGD1C表达水平会抑制支持细胞凋亡。提示HIGD1C参与调控牦牛睾丸支持细胞的凋亡,为揭示牦牛隐睾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参考。
马密兰王琪颜秋李天安赵兴绪张勇
关键词:隐睾症支持细胞牦牛
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基因克隆分析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2021年
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是一种血红素辅基蛋白酶,是血红素过氧化物酶超家族成员之一,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研究旨在克隆小鼠MPO基因CDS全长序列,检测该基因在小鼠神经细胞的表达谱。首先利用RT-PCR法与克隆载体克隆小鼠MPO基因CDS全长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PO,瞬时转染小鼠神经元细胞,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MPO在神经细胞的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小鼠MPO基因CDS全长2171 bp,编码718个氨基酸,与章鱼、美洲灰熊、马、人、非洲爪蟾、扬子鳄等物种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于79.25%。转染细胞后,试验组MPO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表明小鼠MPO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PO构建及转染成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MPO蛋白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细胞质中。过表达MPO后,nNOS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ADPH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之,在体外过表达MPO可促进nNOS表达,抑制NADPH的表达,这为今后深入研究MPO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甘泽王琪王媛媛赵彩英李怡娜张全伟马友记张勇赵兴绪
关键词:小鼠NNOSNADPH
牦牛TMEM-18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跨膜蛋白18基因(TMEM-18)是一个末端为低聚嘧啶的基因,与动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为了研究牦牛TMEM-18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以192头天祝雌性牦牛血样NDA构建混合池,扩增TMEM-18基因内含子1和外显子5的序列。运用BLAST和Chromas软件分析突变位点,运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RM)统计基因型分型,采用SHEsis软件进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同时对多态位点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运用SPSS21.0分析基因多态位点与生产性能关联。结果表明,牦牛TMEM-18基因内含子1处存在2个多态位点,分别是861(A/G)和1267(C/T),外显子5处存在1个多态位点为4 447(C/T)。关联分析表明,牦牛TMEM-18基因861(A/G)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牦牛的体高、体重、胴体重和屠宰率差异性显著(P<0.05);1267(C/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牦牛的体高、体重和屠宰率差异性显著(P<0.05),而牦牛TMEM-18基因4447(C/T)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牦牛的体斜长、管围、胸围、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和屠宰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群体中存在3种单倍型组合,即ACC单倍型、GTC单倍型和GTT单倍型,其中ACC单倍型组合个体数目明显多于其他单倍型组合,为优势单倍型。本实验揭示TMEM-18基因可作为牦牛生产性能开发的候选分子标记,为牦牛遗传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张欢张全伟王琪马友记张勇赵兴绪
关键词:牦牛SNPHRM生产性状
双峰驼精清诱导排卵的分子调控
1研究背景双峰驼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物种,是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带的优势畜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我国双峰驼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等地区,它们对干旱和寒冷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为了在沙漠或半沙漠的恶...
王琪
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主要毒力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旨在调查张掖地区奶牛临床乳腺炎中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以及携带的毒力基因,为研制安全有效的奶牛乳腺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在张掖地区8个牛场采集22头罹患乳房炎的乳样47份,经细菌学、形态学、药敏试验和生化法等分离鉴定其中的大肠杆菌.通过PCR扩增分离株的毒力因子,选择检出率较高的毒力因子连接T载体,胶回收纯化后,连接PET-32a(+)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最后通过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结果】47份乳样中共鉴定出24株大肠杆菌,它们对头孢西丁,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高度敏感.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在这24株大肠杆菌中iucD,OmpC,trat,ECs3703和OmpF的检出率100%,fimH的检出率为96.15%,colv的检出率为7.69%,cnf1的检出率为4.34%,flyvA,STb,irp2,sfadE,cnf2和LT1等均未检出.成功构建了fimH、OmpF、trat和OmpC毒力因子原核表达载体,分别为PET-32a-fimH、PET-32a-OmpF、PET-32a-trat和PET-32a-OmpC.【结论】对张掖地区部分奶牛场奶牛乳腺炎的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进一步研制奶牛乳腺炎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了生物材料.
门倩云张勇李宗帅申玉龙李海江杨洋陈婷婷王琪赵兴绪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原核表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