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萍

作品数:8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血小板
  • 3篇体外
  • 2篇血小板功能
  • 2篇血小板功能变...
  • 2篇输血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变化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悬浮红细胞
  • 1篇血小板活性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血小板形态
  • 1篇血型
  • 1篇血型分布
  • 1篇振荡
  • 1篇止血
  • 1篇扫描电子显微...
  • 1篇失血
  • 1篇输血安全

机构

  • 8篇陕西省人民医...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血液中...

作者

  • 8篇马婷
  • 8篇杨江存
  • 8篇陈萍
  • 7篇王文华
  • 6篇孙杨
  • 6篇谢昕昕
  • 5篇张小乐
  • 5篇尹文
  • 3篇宋耀军
  • 3篇胡兴斌
  • 2篇顾顺利
  • 2篇高英
  • 1篇王秋实
  • 1篇李淑萍
  • 1篇刘凤华
  • 1篇石紫云
  • 1篇韩宇枫
  • 1篇李玲
  • 1篇易思华
  • 1篇陈航

传媒

  • 6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51283例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和分析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分析51 283例住院患者与无偿献血者Rh血型抗原分布特征。方法对31 818名住院患者及19 465名无偿献血者通过微柱凝胶方法进行Rh血型D、E、e、C、c抗原进行检测。结果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频率不同,住院患者与献血者Rh血型分布构成比主要为DCCee及DCcEe两种,住院患者为41.64%、36.58%,献血者为41.11%、37.11%;不同ABO血型住院患者及献血者Rh血型分布不同;Rh D阳性患者主要Rh血型为CcEe(36.58%)及CCee(41.64%),RhD阴性患者Rh血型主要为ccee(54.30%)及Ccee(30.86%);不同科室患者仅血液科与总住院患者Rh血型分布不同,与文献记录的合肥、广州、南宁与西安地区献血者Rh血型分布有显著差异,而咸阳地区与西安地区差异不明显。结论不同人群、科室、地区等Rh血型分布特征不同,Rh血型检测对临床安全合理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马婷杨江存宋耀军王文华谢昕昕陈萍杨颖群常靖妍王妙妮
关键词:输血安全RH血型
输血闭环管理系统与统计模块的构建与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通过构建输血闭环管理系统与统计模块,实现对临床输血环节的有效监控与统计分析。方法:在构建输血闭环管理软件基础上,包括临床输血前后评估、发血量、临床科室用血量、单病种用血量、医师用血量、手术用血量、输血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于医院输血管理效果评价。结果:输血闭环管理系统统计模块的应用,实现了对临床用血全面评估的自动化统计分析。结论:通过使用信息自动化输血闭环管理软件,进行各项临床用血指标系统化统计分析,优化了输血管理工作程序,改善了临床合理输血的评估方式。
陈航马婷石紫云陈萍王文华常婧妍杨帆杨江存
关键词:合理输血
4℃冷藏保存血小板功能变化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功能变化,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照组)在保存到d1、d3、d5、d7,4个时间点进行采集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对不同保存条件下血小板进行检测。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血栓弹力图指标在7d内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A值储存d3起逐渐降低,但储存到21 d时,仍在正常值范围内。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血栓弹力图5项指标在保存5d内出现低凝趋势(P<0.05)。4℃冷藏保存血小板保存d1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50%,高于22℃振荡保存(P<0.05),血小板保存到d5,COLL和ACA诱导的最大聚集率在4℃冷藏保存时仍保持在80%以上,而22℃保存在d5时点,4种诱导剂的聚集率均低于5%。4℃冷藏保存10-14 d时,4种聚集率虽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22℃保存d5时的聚集率(P<0.05)。血小板表面活化的PAC-1(活化的IIb/IIIa)和CD62P(P-selectin)在4℃冷藏保存到d10-14时仍有大量血小板处于中晚期活化状态,22℃保存到d5时呈现高度晚期活化状态。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较22℃振荡保存血小板具有较好的聚集、止血功能和较高的活性,可在体外保存10-14 d。
杨江存高英孙杨马婷尹文仝小宁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刘凤华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血小板活性
4℃冷藏保存血小板的代谢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代谢情况,为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冷藏保存血小板于保存到d1、d3、d5、d7、d10、d14、d21,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到d1、d3、d5,3个时间点时采集血样,检测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血气指标、生物化学指标和低渗休克反应率。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在保存7 d内pH、Na^+、Ca^(2+)、Cl^-值无明显变化(P>0.05),22℃振荡保存血小板pH、Na^+、Ca^(2+)、Cl^-、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保存5 d内均有明显变化(P<0.05)。血小板保存d5时,22℃保存血小板的pH值明显低于4℃保存血小板,而LDH和Lac值明显高于4℃保存(P<0.05)。LDH、pH、K^+、PCO_2、PO_2、Lac、HCO_3^-、ctCO_2、Gap(K^+)2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4℃冷藏保存5 d内血小板低渗休克恢复率变化不明显(P>0.05),而22℃保存血小板HSR恢复率d5与d1相比降低53.77%。结论 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代谢方面比较,冷藏保存血小板具有代谢慢、乳酸产生少、pH降低慢及葡萄糖消耗低等特点,4℃冷藏保存血小板10-14 d时仍有一定的HSR恢复率。就血小板代谢数据比较,4℃冷藏保存血小板建议保存10-14 d。
杨江存袁军孙杨马婷胡兴斌王文华谢昕昕张小乐顾顺利陈萍尹文
4℃冷藏保存血小板计数与形态学变化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静置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计数及形态学变化,为研究制定冷藏保存血小板技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4℃静置冷藏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实验组)于保存到d1、3、5、7、10、14、21的7个时间点和22℃振荡保存的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对照组)于保存到d1、3、5、7、10的5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观察对比2组血小板常规计数、瑞斯染色涂片及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 4℃静置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21 d内和22℃振荡保存5 d内,血小板计数变化均不明显(P>0.05)。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的MPV和PDW值5 d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增大趋势(P<0.05),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4 d内MPV及PDW无明显变化(P>0.05)。瑞斯染色涂片显示,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保存到21 d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血小板胞质致密均匀、着色较深,形态不规则、多数近圆形、大小不等,有少许血小板聚集。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显示血小板胞质稀松、着色较浅,数量较少。扫描电镜下4℃冷藏保存到10 d时,血小板明显活化、聚集成团,血小板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长伪足形成。而22℃振荡保存到7、10 d时血小板数量较少、有聚集、部分周围出现空晕,形态近圆形,无明显伪足、活化不明显。结论 4℃冷藏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10-14 d与22℃振荡保存手工汇集浓缩血小板5 d相比,其血小板计数、细胞形态、血小板膜及胞质结构均优于22℃振荡保存。
杨江存顾顺利孙杨张雅丽马婷胡兴斌谢昕昕王文华陈萍景媛媛张小乐尹文
关键词:血小板扫描电子显微镜血小板形态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方法手工汇集(10人份)血小板200mL等分为2×100 mL,分别于4℃冷藏保存和22℃振荡保存,共计制备5×200 mL,等分后放置4℃冷藏冰箱和22℃血小板振荡保存箱。采用血液稀释法(全血∶盐水=1∶9)制备体外大失血模型,应用TEG检测指标及血常规等指标对比、评价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与4℃冷藏保存血小板(简称4℃血小板)或22℃振荡保存血小板(简称22℃血小板)按1∶1∶1比例对体外大失血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保存1、3、5 d时,4℃血小板组和22℃血小板组在对相同血样制备的体外失血模型纠正,Plt(×109/L)从20-27分别升至127-161 vs 128-160(P>0.05),TEG-MA值(mm)由12.7-14.4分别升至45-51 vs 47-50,TEG-R值(min)由27.7-9.9分别升至4.4-4.3 vs 4.5-4.7(P>0.05)。保存7-14 d,4℃血小板组:Plt(×109/L)由18-27纠正到162-161,TEG-MA值(mm)由8.8-14.5纠正为46-43,TEG-R值(min)由24-13纠正为5.5-5.2(P<0.05)。结论按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4℃冷藏保存血小板作用于体外大失血模型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了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韩宇枫杨江存马婷孙杨尹文谢昕昕王文华宋耀军陈萍胡兴斌张小乐李淑萍
关键词:血小板止血
4℃冷藏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4℃冷藏保存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为冷藏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血栓弹力图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评价分析不同保存时间的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的纠正效果。结果 4℃冷藏保存血小板和22℃振荡保存血小板在保存到d 1、3、5时,对相同血样制备的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血小板计数从(10-30)×10~9/L纠正到100×10~9/L以上,4℃冷藏保存血小板到7-14 d时,同样达到纠正目的。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d 5的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纠正后的TEG-MA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达到纠正效果。结论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与22℃振荡保存5 d的血小板对体外血小板减少模型进行纠正,从血小板计数到TEG-MA值均达到了纠正效果,佐证4℃冷藏保存10-14 d的血小板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宋耀军孙杨马婷尹文王文华谢昕昕陈萍张小乐杨江存王秋实
关键词:血小板
悬浮红细胞4℃冷藏保存血小板功能变化体外研究
2016年
目的研究观察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条件下功能变化,为冷藏保存血小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不同保存时间(3-33 d)的悬浮红细胞50 U,检测观察其TEG指标及血小板CD62P活化功能,同时观察11U悬浮红细胞在保存3、7、14、21和28 d时血液常规指标、凝血指标、TEG指标的变化。结果悬浮红细胞内含有大量有活性的血小板(PAC1+62P+,PAC1-62P+),甚至保存28d时,悬浮红细胞TEG-MA指标仍显示正常范围,血小板功能良好。结论悬浮红细胞内血小板在冷藏保存下具有较高的活性,为研究冷藏血小板提供了信息。
易思华庞建孙杨马婷陈萍高英李玲杨江存
关键词:悬浮红细胞血小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