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云 作品数:3 被引量:28 H指数:3 供职机构: 江苏大学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更多>>
黄酮类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制备以芦丁分子为模板的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并研究其性能。方法以吸附量为指标,考察黄酮类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合成工艺;以提取率为指标,采用HPLC法考察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对槲皮素、麻黄碱、芦丁的提取纯化性能。结果当PVA与PAM质量比为1∶1、交联剂25%戊二醛加入量为1.25 m L时,PVA/PAM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对黄酮类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提取纯化性能。结论以芦丁分子为模板的PVA/PAM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对黄酮类有较好的选择性提取纯化性能。 孙锦秀 杨翠云 谢金润 刘松新 梁倩滢 夏国华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 互穿聚合物网络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酰胺 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2021年 为分析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4种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与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中的特征性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由纸片琼脂扩散法和二倍微量稀释法评估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菌能力,并以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与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综合分析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及其纯品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纯品胡薄荷酮和L-薄荷醇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纯品香芹酮和L-薄荷酮;胡薄荷酮型和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抗菌活性显著优于香芹酮型和L-薄荷酮型,且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与其纯品之间无显著差异,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活性最强,其抑菌圈直径(DIZ)最大,为22.75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最小,分别为0.16 mg/mL和0.31 mg/mL。纯品香芹酮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他3种纯品;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3种化学型,香芹酮型薄荷挥发油清除·OH和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小,分别为3.10 mg/mL和4.78 mg/mL。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菌、抗氧化活性与其成分种类和含量有关,该研究可为薄荷品种选育和薄荷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杨翠云 安馨 万晶琼 郑甜碧 鲍丙浩 魏渊 朱先林 欧阳臻关键词:薄荷 挥发油 抗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基于HPLC-ESI-MS技术的桑白皮、桑根皮及外粗皮主要成分定性与定量研究 被引量:14 2021年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及HPLC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探讨桑白皮及未去外粗皮的桑根皮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定性采用HPLC-ESI-MS,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鉴定出桑根皮33种化合物,桑白皮22种化合物,外粗皮26种化合物。桑根皮与桑白皮共有成分22种,桑根皮特有成分11种,桑白皮与外粗皮共有成分15种,桑白皮特有成分7种。定量采用HPLC,分析桑根皮与桑白皮中7种主要成分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氧化白藜芦醇、桑辛素O、桑酮G和桑酮H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8 9),加样回收率为99.88%~103.0%,RSD为1.7%~2.9%;13批桑根皮、桑白皮样品中7种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去皮加工后,桑皮苷A、绿原酸、二氢桑色素及桑辛素O含量均较未去皮前升高,而氧化白藜芦醇、桑酮G及桑酮H含量较未去皮前均降低。实验结果可为桑白皮要求去除外粗皮的合理性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郑甜碧 万晶琼 杨翠云 魏渊 闻崇炜 欧阳臻关键词:桑白皮 HPLC-ESI-MS 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