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业宁

作品数:6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热岛效应
  • 2篇主城区
  • 2篇城市
  • 1篇影像数据
  • 1篇能源
  • 1篇能源消耗
  • 1篇全球变暖
  • 1篇热红外
  • 1篇热计算
  • 1篇热排放
  • 1篇住区
  • 1篇温差
  • 1篇小气候
  • 1篇居住
  • 1篇居住区
  • 1篇交通道路
  • 1篇交通密度
  • 1篇变暖
  • 1篇车辆
  • 1篇城市化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6篇孙然好
  • 6篇王业宁
  • 4篇陈利顶
  • 2篇陈婷婷
  • 1篇孔繁花
  • 1篇占文凤
  • 1篇吴志丰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热红外影像数据的典型居住区常见地表类型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城市热岛伴随城市建设产生,并随城市扩展而增强,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估算城市表面显热释放量对城市热环境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选取北京市典型居住小区,通过热红外成像仪记录了6种常见下垫面夏季一天中温度变化情况,并反演其显热释放量。结果显示白天人工地表表面温度显著高于气温,人造草坪、沥青和混凝土路面与气温最大温差分别为18、15、11℃。自然地表由于蒸散发作用,其表面温度与气温接近,仅草地与气温温差稍大,最大温差为4℃。不同地表类型表面温度在夜间均低于气温,只有沥青路面全天高于气温。高表面温度形成强烈的显热释放,人造草坪和沥青路面一天内显热释放量最高,达2256 W/m^2和1913 W/m^2。太阳辐射是人工地表迅速升温的主要原因,限制人工地表受太阳直射时间将对于降低显热排放及提高热舒适程度将具有显著效果。乔木和水体显热通量最低,只有16 W/m^2和7 W/m^2,增加乔木和水体面积对于缓解热岛强度具有很大优势。
吴志丰王业宁孔繁花孙然好陈利顶占文凤
关键词:城市热岛居住区
人为热计算方法的研究综述被引量:7
2016年
近年来随着全球大都市的快速发展,热岛效应成为城市环境的严峻问题.人类活动日益增加的排热会显著改变城市热环境,从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的恶化.不同气候区、不同尺度的人为热排放特征不同,因此,其时空变化使人为热的计算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为热的不同计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综述,总结了其时空尺度、所需的基础数据及误差来源等,最后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良方向.建议人为热研究需要首先考虑时空尺度,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以保障精度.人为热的计算有助于学者更好地理解研究区的排热状况,并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改善人居热环境.
王业宁孙然好陈利顶
关键词:热岛效应
北京主城区人为热的时空动态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包括城市热岛的热环境问题凸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大幅度地进驻城市、能源消耗愈演愈烈,人为排热占据的比重更加不容忽视.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2014年底的常住人口已超2100万,其...
王业宁孙然好陈利顶
关键词:交通道路
北京市区车辆热排放及其对小气候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超大城市的车辆排热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北京五环区域为研究区,通过交通指数、交通密度、道路长度等指标计算了交通道路排热强度,辨识出北京市区街道尺度上车辆排热的时空动态规律;选择典型位点对小气候特征进行流动与连续监测,构建空间与时间序列上车辆排热与小气候特征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交通排热强度呈现辐射状空间分布,市区平均排热强度为8.6—10.8 W/m^2,三环内地区达32.2—53.9 W/m^2,白天平均排热强度约为夜间的2—10倍,且早晚高峰期排热强度最大,非工作日的排热空间特征同工作日并无明显差异;主要道路的温差同08:00时的交通排热相关性最显著,温差增幅为0.91℃/10 W/m^2;车辆排热与道路草地监测点的温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差增幅约为0.15℃/10 W/m^2,且排热对其温差有约10—20分钟的滞后效应。车辆排热的时空动态研究有助于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和景观,改善城市热环境。
王业宁孙然好陈利顶
关键词:交通密度温差
北京主城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源清单法对北京主城区的人为热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热源排放总量与时空特征并进行小区验证.结果表明:主城区的人为热年排放总量为1.11×10^(18)J/a,为太阳辐射总量的8.1%,其中建筑排热占人为热排放的45.3%,交通和工业部分分别占30.1%、20.2%;人为排热总量最大的为朝阳和海淀区,占主城区总量的52.2%,最少的东城和大兴区均占7.7%;主城区平均排放强度为14.55W/m^2,最大为西城区82.30W/m^2,大兴区仅为2.61W/m^2;人为热排放高值区多集中于北二环与北四环内,约为60~100W/m^2,少数街道和地区排热在150W/m^2以上,最高排热强度272~376W/m^2为北京CBD区,人为热结果与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交通排热的月变化不显著,日变化系数在09:00、18:00左右较高,建筑排热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均有明显差别,出现"双峰"现象,同人们作息规律相一致.
王业宁陈婷婷孙然好
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展望被引量:18
2017年
全球范围的城市扩张和能源消耗,导致人为热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地表热环境,人为热排放与城市热岛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源清单法、数值模拟法和能量平衡方程等3种人为热估算方法的优缺点,评价人为热研究在城市、区域和全球尺度的主要进展和区别,归纳出现有研究在城市尺度多关注人为热的时间动态变化,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则更关注人为热的空间差异,以及人为热对于全球变暖的贡献和人类的适应对策。从中发现人为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匹配性、研究结果的验证和比较、人为热排放与景观功能的联系、人为热排放强度和周期对气温的影响机制等。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多学科集成、人为热与景观功能耦合、时空尺度选择、数据获取等4个方面的建议,有助于在理论和方法方面深化和拓展城市人为热研究。
孙然好王业宁陈婷婷
关键词:能源消耗热岛效应全球变暖城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