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鳞状
  • 4篇鳞状细胞
  • 4篇喉鳞状细胞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细胞癌
  • 3篇鳞状细胞癌
  • 3篇淋巴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生长因子
  • 3篇喉鳞状细胞癌
  • 3篇VEGFR-...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生物学
  • 2篇受体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王中亮
  • 5篇李瑞祥
  • 4篇陈尧
  • 4篇邓世山
  • 4篇周斌
  • 4篇王松
  • 4篇张林
  • 3篇梁传余
  • 2篇张本斯
  • 2篇张晓
  • 1篇付莉
  • 1篇卢友光
  • 1篇朱磊
  • 1篇梁伟波
  • 1篇王凡
  • 1篇羊惠君
  • 1篇陈国庆
  • 1篇周德明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四川解剖学杂...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4
  • 3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VEGF-C、VEGFR-3和NF-κB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为了提高喉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喉癌的转移,寻找喉癌发生和转移的一种检测手段,我们检测VEGF-C、VEGFR-3及NF-κB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无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比较这三种因子在喉鳞状...
王中亮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VEGF-C淋巴结转移
文献传递
去势大鼠骨髓细胞CD_(44)与骨小梁退变参数变化的相关分析
2003年
目的 探讨骨微环境骨髓中 CD4 4表达水平以及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去势大鼠 5 0只 ,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假手术组 ,术后 3、5、6、8、 11周各处死一组大鼠。通过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CD4 4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 相关关系分析提示 :骨髓细胞 CD4 4表达水平与骨小梁退变参数呈正相关。去势大鼠于 6周后 CD4 4的表达明显降低 ,仅限于骨髓中融合的多核巨噬细胞 /破骨样细胞表面表达 ,并且这类细胞的数目呈增加趋势。结论 去势后大鼠骨小梁退变可能与骨髓微环境中 CD4 4表达量减少 ,以致骨髓中融合的多核巨噬细胞 /破骨样细胞数目增多有关。
王松张晓王凡王中亮邓世山张本斯李瑞祥
关键词:骨髓CD44骨形态计量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喉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0例喉鳞癌患者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标本的 VEGF- C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部分喉鳞癌患者的癌细胞胞浆中可检测到 VEGF- C蛋白的表达 (4 5 /6 0 )。且 VEGF- C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喉鳞癌组织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 ,在低分化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喉鳞癌组织。结论  VEGF- C表达于喉癌中 ,其表达与喉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王中亮陈尧周斌梁传余张林李瑞祥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喉鳞状细胞癌淋巴转移免疫组织化学
自体血与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1
2003年
目的 为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治疗等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在大鼠尾状核分别注入自体血 5 0 μl和胶原酶 0 .3units,分别建立两种不同的脑出血模型。 结果通过两种方法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在神经学功能、组织病理学变化、血肿体积大小、血肿产生的机制、水肿带体积大小、血肿吸收情况以及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由于两种方法建立的脑出血模型各种指标不同 。
邓世山王松张本斯王中亮周德明
关键词:自体血胶原酶脑出血动物模型
人直肠腺癌消减杂交差异片段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测人直肠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了解人直肠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获得人直肠腺癌差异表达的基因,用生物信息学cDNA文库筛选的方法,对人直肠腺癌cDNA消减文库中的差异基因片段的序列作预测和分析。结果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随机挑取获得的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双酶切分析,进行序列测定,得到与直肠腺癌发病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9cDNA(Genbank登录号为BM360862),用cDNA文库筛选得到一个全长cDNA序列。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显示除了直肠腺癌外、9cDNA还分布于前列腺腺癌、脑干成神经管细胞瘤、胰腺腺癌、胚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脑室管细胞瘤。结论直肠腺癌的发病是多环节和多步骤的过程,9cDNA与直肠腺癌发病相关,对9cDNA基因差异片段进一步研究,将为了解直肠腺癌发病的特异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张晓高礼陈国庆陈尧王松王中亮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与VEGF-C和VEGFR-3的关系被引量:6
2009年
为了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从基因水平上对3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喉鳞癌组织及颈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VEGFR-3表达进行检测;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ing)方法从蛋白水平上对1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喉鳞癌组织及颈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VEGFR-3表达进行检测。其结果表现为:对同一患者,VEGF-C、VEGFR-3在喉鳞癌组织、颈淋巴结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喉鳞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T分期无关(P>0.05)。由此我们认为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与VEGF-C和VEGFR-3之间有密切的关系。VEGF-C、VEGFR-3联合检测可望作为判断喉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王中亮李瑞祥周斌梁伟波梁传余张林陈尧
关键词:蛋白质印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鼻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中国成人视神经管解剖学特点。方法  10例无颅眶疾病、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 ,测量视神经管颅口、眶口的宽度、高度及管顶、底、内侧壁长度 ,并观察筛窦、蝶窦气化情况。结果 视神经管颅口宽 (7.75±1.0 1)mm ,高 (5 .46± 0 .65 )mm ;眶口宽 (5 .2 3± 0 .47)mm ,高 (6.5 6± 0 .63 )mm ;管顶长 (8.87± 1.44 )mm ;底长 (5 .2 1± 1.5 2 )mm ;内侧壁长 (10 .18± 1.41)mm。结论 掌握视神经管解剖学特点 ,对防止蝶窦、筛窦手术时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损伤 ,以及成功地进行内窥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中亮周斌朱磊邓世山王松张林李瑞祥
关键词:视神经管视神经损伤减压术内窥镜手术
VEGF-C和VEGFR-3在喉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7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3(VEGFR 3)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喉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 ,对 3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正常喉黏膜组织、喉癌组织及颈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 C、VEGFR 3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VEGF C、VEGFR 3在喉癌组织、颈淋巴结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5 ) ;在喉癌组织中 ,VEGF C、VEGFR 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级有关 (均P <0 .0 5 ) ,与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T分期无关 (均P >0 .0 5 )。结论 :VEGF C、VEGFR 3联合检测可望作为判断喉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王中亮陈尧梁传余周斌李瑞祥张林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淋巴转移
两种方法致大鼠尾状核脑出血后病理指标的客观变化(英文)
2004年
背景:人类对脑出血的研究常采用大鼠的脑出血模型,但脑出血模型中缺乏一些重要指标描述。目的:为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治疗等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指标。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成年SD大鼠50只,均为雄性,实验在四川大学基础与法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干预: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自体血注入组(20只)和胶原酶注入组(20只),在大鼠尾状核分别注入自体血50μL和胶原酶5.001nkat,建立两种不同的脑出血模型,术后3d自体血注入组大鼠死亡5只,胶原酶注入组死亡共6只。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病理变化,血肿大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血肿大小犤自体血注入组为(10.65±3.12)μL、胶原酶注入组为(40.26±1.45)μL犦,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02,P<0.001)、阳性小胶质犤自体血注入组为(32.6±3.6)个、胶原酶注入组为(8.8±2.4)个犦,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85,P<0.001)。结论:由于两种方法建立的脑出血模型各种指标不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
邓世山付莉卢友光王中亮羊惠君
关键词:尾状核脑出血病理指标发病机制胶原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