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洪兵

作品数:64 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哲学宗教
  • 18篇政治法律
  • 9篇历史地理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5篇法家
  • 16篇韩非子
  • 15篇政治
  • 7篇政治思想
  • 6篇儒家
  • 4篇学说
  • 4篇先秦
  • 3篇道德
  • 3篇哲学
  • 3篇秩序
  • 3篇权力
  • 3篇荀子
  • 3篇先秦法家
  • 2篇远古
  • 2篇正义
  • 2篇政治哲学
  • 2篇中国学界
  • 2篇人情
  • 2篇人情论
  • 2篇人性论

机构

  • 46篇中国人民大学
  • 7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三江学院

作者

  • 57篇宋洪兵
  • 2篇史立平
  • 1篇蒋重跃
  • 1篇徐克谦
  • 1篇房影
  • 1篇于晓亭
  • 1篇于晓婷

传媒

  • 8篇哲学研究
  • 6篇求是学刊
  • 4篇管子学刊
  • 3篇政治学研究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江淮论坛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史学月刊
  • 2篇人文杂志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教学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文史知识
  • 1篇文史哲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政法论坛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5
  • 1篇2004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类政治的远古根脉被引量:2
2020年
人类政治的根脉,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尚处于动物世界的时代。灵长类动物祖先,过着一种竞争性的群居生活,形成了一种以支配—服从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秩序。群体秩序之形成,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作为个体的生存诉求与作为群体的稳定秩序,构成了群居动物的必然生存境遇。支配—服从等级结构必然伴随权力斗争与权力更替。群居动物权力斗争的目的,在于取得支配权。支配权能够带来物质利益、优越感及性特权。权力野心,是一种政治本能。群体成员之所以会服从是因为恐惧、利益或忍辱负重。支配者必须获得群体成员的拥护和支持,必须掌握灵活的政治技艺,包括将人类视为"政治美德"的东西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以便争取群体成员的最大支持并打击竞争对手。智人时代开启了"人类政治"的历史阶段。智人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虚构"故事来实现群体秩序的稳定。人类历史就是一场围绕着支配—服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依据各种虚构故事而展开的权力博弈。人类政治思想史,实则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围绕政治问题而"层累地"虚构各种故事的历史。以支配—服从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无可逃避的宿命。
宋洪兵
关键词:权力斗争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对策被引量:7
2005年
采用文献法及问卷调查法,研究沈阳市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现状.以6所中学现任高二、高三教师与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与教学设计的内容、目标、方法、实施与反馈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教师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存在不足,需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加强学生学习需要分析,进行自主建构性设计.
史立平宋洪兵房影于晓亭
关键词:生物课教学设计高中生教学改革
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纲要——共识视域中政治价值与政治措施的有机融合被引量:10
2007年
先秦诸子在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想层面存在的“政治共识”,为韩非子政治思想提供了政治正义性。相对于儒家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韩非子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韩非子政治思想的现实主义品格由此得以凸显。
宋洪兵
关键词:韩非子政治思想
王符《潜夫论》的思想特色
2017年
王符,字节信,出生在东汉时期的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他是东汉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其《潜夫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符具体的生卒年不详,据《后汉书·王符传》记载:'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宋洪兵
关键词:韩非子潜夫论法术势《潜夫论》
韩非“势治”思想再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韩非认为“势”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权力形态,是一切政治运作必须具备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势”的强制性及不分善恶地发挥作用的中性特征,决定了“势”既可造福万民又可为祸天下的品格。围绕着如何确保“势”的运用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韩非具体分析了通过“势位”归属的正义性,即通过“贤人”的道德人格和内在修养来节制权势滥用的方法。他强调,在无法始终依靠“贤人”来确保权力运用正义性的情况下,必须关注在君主世袭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君主为“中人”的现实,从权力行使规范角度,即以“法治”,来确保权力行使的正义性。他认为从权力行使规范的公平和正义而非“势位”归属正义性角度来思考政治问题,更能实现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约束、限制权力,使其行使符合为天下人谋利益的正义标准,最终实现天下大治,是先秦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法家及韩非亦不例外。
宋洪兵
关键词:权力行使正义性
如何确保社会的道德底线?——论法家道德-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被引量:8
2009年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道德滑坡的困境。通常认为,一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是很难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因此,按照“为仁由己”的儒家思维,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源自然而然地被归结于个体心性涵养及内在信仰的贫乏;而社会道德的重建之途,亦应以提升个体道德素质、重建道德信仰为起点。上述思路也常常被视为儒家当代价值的:表现之一,备受世人推崇。然而,正如余英时所指出的:“如果儒学仅仅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
宋洪兵
关键词:社会道德道德底线内在逻辑政治哲学法家道德滑坡
论王充的“韩学”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王充未能充分理解韩非子"非儒"的复杂性,批评韩非子"非儒"不当,认为儒者体现了一种无可取代的人文价值,并非无用。其实韩非子并未彻底否定儒者的社会价值,也未彻底否定道德,只不过强调在现实政治领域,儒者的德化措施效果有限,治国应该权衡利弊,用众而舍寡,务法而不务德。王充认定韩非子有"无德之患",正确指出韩非子思想中隐含着滥杀无辜的危险倾向,但同时也忽略了韩非子"法术之士"的人格以及法治理想国所蕴含的道德因素。王充非难韩非子"求奸"过分强调口问而耳闻,与"术意""法意"相违,其实是割裂了"法"与"术"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深入理解韩非子的"法治"与"术治"思想。王充思想驳杂,不主一家,具有"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特征,其"非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批驳韩非子的思想,同时也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宋洪兵
法家的富强理论及其思想遗产被引量:7
2018年
法家的富强理论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蕴涵三层基本原则:本末原则、先后原则、内外原则。"本末原则"强调个人是国家的目的,国家的富强应以民富为基础,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在于利民。"先后原则"主张个人是国家的手段,个人在特定历史阶段必须参与国家命运,成为某种形式的手段,个人应当服从国家追求富强的特殊政策,以应对国家面临的严重而紧迫的外在压力或外在威胁。"内外原则"认为,内政为解决对外生存压力而服务,当外在压力或外在威胁消除或缓解之时,执政者应该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回归富强最为基本的"本末"原则,有利于民,切忌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基于"先后"原则、"内外"原则的富强,与基于"本末"原则的富强,原本是法家富强理论的完整面貌,但历史实践过程却表明,前者常据主流而后者鲜有出现。对待法家的富强理论,应该处理好"古今"关系与"中西"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一个基于"本末"原则的富强国家。
宋洪兵
关键词:法家富强本末思想遗产
荀子眼中的孟尝君——兼及荀子与战国四公子之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一、缘起 战国后期,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名动天下,皆以礼贤下±、宾客盈廷著称于世。贾谊《过秦论》的看法就有相当代表性“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
宋洪兵
关键词:战国后期孟尝君荀子《过秦论》平原君春申君
论法家政治思维的角色转换——以西方马基雅维利研究为参照被引量:2
2023年
马基雅维利与先秦法家诸子,都以“政治家”立场提出各种应对政治生活复杂情况的谏言,公开了人类政治的非道德特质,从而陷入双重困境:伦理困境以及自我实现困境。中国学者对法家的研究,缺乏西方学界对马基雅维利研究那样的理论深度。借助西方学界马基雅维利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法家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方法与理论借鉴。马基雅维利与法家诸子的历史命运,给后世同情理解他们学说的“学者”带来困扰,同时也带来一种角色转换的契机。“学者”立场的法家政治思维,侧重思考政治的本质并寻求法家遗产的积极功能,尽量减少其消极影响。法家研究的角色转换,意味着将法家学说阐述的道理视为人类政治的固有特性,在深刻洞察人类政治本质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
宋洪兵
关键词:法家政治思维角色转换马基雅维利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