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蓉蓉

作品数:32 被引量:26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胃癌
  • 6篇氧化氮
  • 6篇一氧化氮
  • 6篇细胞
  • 5篇叶酸
  • 5篇脂肪
  • 5篇脂肪肝
  • 5篇维生素
  • 5篇胃肿瘤
  • 5篇免疫
  • 5篇肝硬化
  • 4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血清
  • 4篇粘膜
  • 4篇胃粘膜
  • 4篇纤维化
  • 4篇甲基化
  • 4篇肝纤维化

机构

  • 27篇上海第二医科...
  • 5篇上海市消化疾...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3篇上海消化疾病...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解放军第41...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塔夫斯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32篇李蓉蓉
  • 22篇萧树东
  • 11篇李继强
  • 10篇曾民德
  • 10篇邱德凯
  • 9篇张德中
  • 8篇江绍基
  • 8篇顾伟齐
  • 7篇李超群
  • 7篇房静远
  • 7篇朱舜时
  • 7篇施尧
  • 6篇黄颖秋
  • 6篇莫剑忠
  • 6篇范建高
  • 4篇金冠球
  • 4篇周怡和
  • 4篇王自鸣
  • 3篇华静
  • 3篇朱正秋

传媒

  • 8篇胃肠病学
  • 4篇肝脏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肿瘤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肝脏病杂志
  • 1篇新消化病学杂...

年份

  • 1篇2002
  • 1篇1999
  • 6篇1998
  • 11篇1997
  • 8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
1998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HCVRNA增殖状态与T细胞亚群功能及血浆中IL-2和sIL-2R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和RT-PCR分别检测75名慢性HCV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L-2及sIL-2R的水平和HCVRNA。结果:慢性HCV感染患者周围血CD3+,CD4+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及IL-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IL-2R明显升高(P<0.01);血清HCVRNA阳性患者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及IL-2水平显著低于HCVRNA阴性患者(P<0.01)。结论:慢性HCV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HCVRNA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更甚,提示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可能是HCV持续增殖的原因。
李超群李继强曾民德华静邱德凯李蓉蓉顾伟齐王自鸣萧树东
关键词:HCVRNACD4+慢性HCV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SIL-2R
肝内脂肪和脂质过氧化与肝纤维化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0
1997年
为探讨脂肪肝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机制,以高脂饮食和(或)酒精诱发Wis-tar大鼠脂肪肝模型,观察造模3个月和6个月时肝脏病理学变化,分析造模6个月时肝内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含量与羟脯氨酸(Hyp)含量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数间的相关性。结果:与低脂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TG显著升高,但MDA和Hyp及α-SMA阳性细胞数基本正常;低脂饮食酒精组TG、MDA、Hyp和α-SMA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多,高脂饮食酒精组以上改变更加明显,各指标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TG含量与α-SMA阳性细胞数均不相关,TG与Hyp仅在低脂饮食酒精组呈正相关,而MDA与Hyp和α-SMA细胞数间在低脂饮食酒精组和高脂饮食酒精组均呈正相关。结果提示肝内脂肪本身与贮脂细胞激活和肝纤维化形成间并无直接关系,但其可通过增强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范建高曾民德李继强邱德凯邱德凯邱德凯李超群
关键词:脂肪肝脂质过氧化作用肝纤维化
大肠癌非侵入性诊断试验的评价
1993年
本文以临床流行病学观点对大肠癌患者30例及正常人34名进行四种非侵入性诊断试验的评价,结果如下:CH_4、NQT、BT、LAT敏感度分别为80%,90%,70%,80%;特异度分别为70.6%,97%,91.1%100%;准确度分别为75%,93.7%,81.2%,90.6%.联合试验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有助于对大肠癌作出正确的诊断.
张达荣李蓉蓉王建文王吉耀
关键词:大肠癌
尿液中卟啉的导数分光光度测定法
1991年
本文介绍用Sep-Pak C18处理尿液,用甲醇洗脱卟啉,加盐酸试剂后,在记录分光光度计中进行吸收光谱扫描,并将它转换为二阶导数光谱,以峰高距离D402进行粪卟啉定量测定。本法操作简便,样品以新鲜尿为宜。蛋白质、胆色素、尿沉淀和某些药物对测定有干扰,使结果偏低。
李蓉蓉李立群
关键词:尿液分光光度法
肝硬变大鼠食管一氧化氮含量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6
1997年
目的观察肝硬变大鼠血清及食管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60%CCl4油性溶液皮下注射,诱导肝硬变大鼠模型.随机取8只肝硬变大鼠作为实验组,另取8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57Co同位素标记微球技术测定肝硬变大鼠平均动脉压(MAP)、门静脉压(P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内脏血管阻力(SVR)及内脏器官血流量(SBF);应用荧光比色法检测肝硬变大鼠血清及食管组织匀浆中NO含量.结果肝硬变大鼠血清(μmol/L)及食管组织中NO含量(nmol/g)显著高于对照组(4204±1253对0532±0257,P<001;0203±00323对0064±00135,P<001);肝硬变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其MAP(kPa),100g体重的SVR(kPa·ml-1·min-1)显著低于对照组(1442±047对1705±034,P<001;2974±0186对4234±0118,P<001);而PVP,CI,CO,SBF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硬变大鼠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内源性NO在肝硬变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可能?
黄颖秋张德中莫剑忠李蓉蓉李蓉蓉
关键词:肝硬变食管一氧化氮血流动力学
一氧化氮在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状态中的作用实验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应用^(57)Co同位素标记微球技术,观察小剂量长期口服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四氯化碳(CCl_4)所致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应用荧光比色法测定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平均动脉压(MAP)及内脏血管阻力(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P<0.01),其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门静脉压(PP)、内脏器官血流量(SBF)及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L-NAME治疗组高动力循环状态明显改善,血清NO含量较未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提示,内源性NO在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小剂量L-NAME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大鼠的高动力循环状态。
黄颖秋张德中萧树东莫剑忠李蓉蓉
关键词:一氧化氮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
HPLC检测胃癌DNA甲基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房静远萧树东李蓉蓉顾伟齐沈兰兰
关键词:胃肿瘤高效液相色谱DNA甲基化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降解酶的测定被引量:3
1995年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降解酶的测定曾民德,范建高,李继强,邱德凯,周永健,吴之辉,李蓉蓉我们同时检测了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和健康成人血清(或血浆)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层粘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透明质酸(HA)、以...
曾民德范建高李继强邱德凯周永健吴之辉李蓉蓉
关键词:酒精性脂肪肝细胞外基质降解酶肝纤维化
维生素C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研究维生素C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量生化法,观察胃癌和癌前状态阶段患者外周血、胃粘膜组织和胃液中维生素C浓度的改变。结果癌前病变及胃癌阶段,组织及胃液中的维生素C较其对照组降低,胃液最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限制自由基介导的损伤、清除亚硝酸盐及减少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有关。结论维生素C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可追溯到癌前病变阶段,在胃液及粘膜中的浓度改变比血中的变化更有意义。
朱正秋张德中李蓉蓉萧树东
关键词:维生素C胃肿瘤癌前状态胃粘膜胃液
叶酸对胃癌和其他胃肠道癌发生的干预作用──临床试验七年随访被引量:58
2002年
目的:评估叶酸和β-湖萝卜素对胃癌及其他胃肠道癌发生的干预作用。方法:在上海10所医院进行随机双盲安 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21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4组:①叶酸组,20mg/日,每月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1mg,次年减 为每周服药2日,3月肌肉注射1次;②天然β-胡萝卜素组,30 mg/日,次年减为每周服2日,共工年;③合成β-胡萝卜 素组,用法同天然组;④安慰剂对照组。每1~3年胃镜及活检,随访6~7年(1994~2001年)。结果:叶酸组未发生胃 肠肿瘤,天然及合成组各发现胃癌1例,对照组发生胃癌3例,结肠癌及食管癌各1例。以胃癌发生为终点,各干预组 单独与对照组相比,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但合并干预组已接近显著(P=0.06);以胃肠道癌为终点,叶酸组显著低 于对照组(P=0046),β-胡萝卜素组趋向显著(P=0.07~0.08),合并干预组非常显著(P=0.004),胃肠道癌风险明 显降低[比数比(OR)为0.12,95%可信区间(CI)为0.03~0.51]。叶酸组胃粘膜炎症和萎缩逆转稳定(P=0.04),肠化 逆转接近显著(P=0.06)。异型增生于12个月时显著逆转(P=0.017)。
朱舜时Joel Mason施尧胡运彪李蓉蓉汪敏周怡和金冠球谢宇野邬桂泉夏德凰钱珍华宋海连屠伯强张丽冬Robert Russell萧树东
关键词:叶酸Β胡萝卜素萎缩性胃炎胃肠道肿瘤干预作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